兩日前,淮海晚報接到市民投訴稱,在市區(qū)交通路附近有一所早教機構,在教學過程中有違規(guī)之處。這樣的一起投訴讓記者有機會窺見淮安早教市場的種種“豐富”內(nèi)容。記者在采訪時發(fā)現(xiàn),淮安的早教市場可謂如火如荼,但這“繁華盛景”的背后,卻隱藏著比外表更加“豐富”的內(nèi)涵——一方面,“早教”這個概念的引入和宣傳,以及社會的某些內(nèi)在需要,讓淮安很多初為父母的人對此趨之若鶩,以至于早教市場在淮安最近兩年的蓬勃發(fā)展令人瞠目;另一方面,比較鮮為人知的是——早教機構缺乏規(guī)范的管理,“在我國現(xiàn)有教育體系中,把3~6歲孩子的教育劃入學前教育,有專門的行政部門在管理,有相應的法律法規(guī)提供保障。但0--3歲嬰幼兒的早期教育,則既不屬于學歷教育,又沒有劃入學前教育,事實上處于兩不管狀態(tài)。”一位在淮安從事兒童教育工作的人士這樣說道。那么在繁華和亂象、巨大的需求和亟待規(guī)范的矛盾背后,淮安早教市場到底具有怎樣的面貌,年輕的父母需要有什么心態(tài)?淮安的“早教”市場之路又該延伸至何處呢?
■懵懂無知的淮安嬰幼兒“上學”忙
“寶寶下午四點要去‘某某寶貝’上課”,“我和寶寶周六的時候要到‘某某愛嬰’上親子課”。在采訪的過程中,記者不斷從身邊的人以及一些普通市民處獲取這樣的信息,根據(jù)記者采訪時的隨機調(diào)查結(jié)果,淮安市區(qū)范圍內(nèi),至少有一半以上的0--3歲寶寶提前在早教機構開始了他們的“學校”生涯。
周五下午,在離市區(qū)淮海廣場不遠的一家早教中心,記者隨機采訪了幾位陪孩子來上“親子課”的家長,這些家長的寶寶大的已經(jīng)有兩歲多了,小的只有半歲開外,接受早教的時間也從一兩年到一兩個月不等,他們平均每周會抽出半天的時間,來陪孩子上一節(jié)親子課。“盡管每周到這個時候就得請假,但我還是會按時帶孩子來‘上課’。”一位男嬰的母親這樣認真地說道。
■家長的種種考慮促使寶寶“入教”學習
那么,是什么樣的原因,促使這些嬰幼兒的家長,將自己的孩子送進早教機構“入教”呢?記者在調(diào)查中發(fā)現(xiàn),家長這么做的理由不外乎以下幾種:第一,希望孩子通過參加早教班的課程,變得更健康更快樂;第二,有的家長期望寶寶參加早教學習能對今后的學習成績有所提升;第三,有的家長不知道送孩子上早教的目的是什么,但是“看到別人家的孩子都上了,自家孩子自然也不能落下”;第四,有的家長相信早教機構的種種宣傳,期待孩子上了早教的課程后,能在思維、習慣、人文素養(yǎng)等方面都有立竿見影的效果;最后一種,也是一些原本不愿意去“早教”的家長的無奈之舉,那就是希望孩子上早教班能便于以后上幼兒園。一位2歲男寶寶的母親告訴記者,她也不愿意讓孩子去“早教”,但是她得到了這么一種不能公開的“保證”,即上了某公立幼兒園的“早教班”,孩子才能有機會今后在這個幼兒園入園。 晚報記者 潘曉曄 馬超 實習生 安子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