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助站是怎樣開展救助工作的?救助站內(nèi)到底是什么樣子?流浪人員在站里是怎樣生活的?作為市民,面對流浪乞討人員應(yīng)該怎么做?……昨日,我市救助站迎來首個“開放日”,包括大學生、社區(qū)工作人員、民政系統(tǒng)工作人員在內(nèi)的近20名市民,走進市救助站零距離了解救助工作。
“10年前,這里的‘收容遣送站’變?yōu)榱爽F(xiàn)在的‘救助管理站’,根據(jù)‘自愿受助、無償救助’的原則,我們向流浪乞討人員實施著關(guān)愛性的救助……”市救助站站長包青年引導來訪的市民參觀起市救助站,同時還向市民們詳細介紹了救助管理站的工作職責和內(nèi)容、救助流程、救助政策、流浪乞討人員的生活起居、心理疏導、返鄉(xiāng)安置等情況。據(jù)介紹,十年來,市救助站先后幫助各類困難人員近11000人回歸社會、回歸家庭,其中救助未成年人近800人次,老弱病殘等特殊對象近2200人次。
在位于淮陰區(qū)的即將投入使用的救助站新址,參觀人員實地參觀了受助人員的收救區(qū)、宿舍區(qū)、活動區(qū)、食堂等區(qū)域。這個前期投資1700多萬元,占地25畝的新救助站,里面設(shè)有安檢、宿舍、餐廳、食堂、浴室、玩具室、活動室、心理輔導室、技能培訓室、家庭暴力庇護中心等,宿舍分男女專區(qū)、未成年人專區(qū)、“類家庭”等,看著寬敞明亮的房間、先進嶄新的設(shè)備,市民們紛紛感嘆“條件真是不錯” !
“雖然是學習社會工作專業(yè)的,但‘社會救助’原本對我來說只是一個學術(shù)名詞,今天才知道救助站原來是這個樣子的!來自淮陰師范學院的大三學生紐巧云一邊參觀考察,一邊跟同行的同學說,“以后再見到流浪乞討人員,可以直接打電話給救助站了,真的是‘救一個人就是挽救一個家庭!”紐巧云告訴記者,“以前都不知道我們專業(yè)出來能干嘛,現(xiàn)在接觸了自己也會有個明確的方向,感覺我們社會工作專業(yè)未來的前景還是不錯的。”來自車站社區(qū)的潘玉蓮通過參觀,了解到了一個新名詞“家庭暴力庇護中心”,“以前遇到家暴受害者來社區(qū)反映,我們只能是好好做工作,不是讓他們?nèi)フ矣H戚,就是勸勸后又回家了。”對于回家后是否還會受到家暴的傷害,潘玉蓮稱“并不放心”,“如果當事人愿意來到這里,我想也是件很好的事情!”
“目前我們救助站工作人員只有14名,還是需要呼吁跟多的社會人士了解我們,參與我們的救助工作!”包青年介紹說,民政部將每年的6月19日確定為全國救助機構(gòu)“開放日”,也是希望通過接待社會公眾參觀考察、接受社會各界監(jiān)督檢查,進一步提高救助工作實效,搭建起社會救助網(wǎng)絡(luò)。“對于提供流浪人員線索或者將他們送到救助站的,我們都會有相應(yīng)的獎勵措施。”據(jù)了解,本周六市救助站還將在大運河廣場舉行廣場宣傳活動,“感興趣的市民可以前往了解更多救助信息,一起加入到關(guān)愛弱勢群體的行列中來!”
晚報記者 李昱 通訊員 張春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