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姚勤毅
昨天,第十一屆上海市學生龍文化全能賽在上海市青少年校外活動營地(東方綠舟)開幕。本屆賽事包括龍舟賽、風箏賽、龍獅賽共三個項目,設小學、初中、高中、高校四個組別,共有來自全市16區(qū)113所學校的140多支隊伍,共3300余名選手參賽。
因為熱愛,所以堅持
鼓聲擂動、浪花飛濺、龍旗飛揚,比賽開始,一艘艘龍舟像一支支離弦的箭,在水面上來去如飛,岸邊則是一派歡呼雀躍、人聲鼎沸的景象。
“我喜歡劃船時乘風破浪的感覺,喜歡大家一起努力拼搏的樣子”“大家一起喊號子時特別有力量”……上海海洋大學兩名隊員說出了他們鐘愛龍舟的理由。臂膀上清晰的肌肉線條,讓人很難想象一年前他們還從未接觸過龍舟,有的連一個引體向上都做不到。上海海洋大學龍舟隊是國內(nèi)龍舟運動的佼佼者,這支由普通大學生組成的隊伍在國內(nèi)外的大小賽事中屢創(chuàng)佳績,被隊員們稱為“魔鬼教練”的遲煥祺功勞不小。他告訴記者,隊伍全由大一學生組成,沒人曾經(jīng)接受過體育訓練,入隊前對于龍舟也大多一無所知。“龍文化全能賽,是他們經(jīng)歷的第一次大賽。”
“龍舟隊是一個讓人成長的地方。在團隊里不能只考慮自己的感受,要懂得去配合”“龍舟上的氣質(zhì)和氛圍,和其他運動不一樣”“我們在搖旗吶喊、鼓聲震天中,感受到傳承千年文化的魅力”……采訪中,來自不同學校的參賽隊員談到了對龍舟的熱愛,他們中許多人一周訓練四到五天,一次至少2個小時,其中不乏女生。他們從試試看,變成了熱愛,又因為熱愛,所以堅持。在遲煥祺看來,龍文化全能賽的持續(xù)舉辦,更好地推進龍舟課進學校,帶給學生的感悟已遠遠超過了體育運動本身。
傳統(tǒng)文化的互動互補
跳躍、撲騰、登高、翻轉(zhuǎn),隊員們與龍獅渾然一體,上下翻飛、快速游走,又瞬間組成各種造型……在龍文化全能賽的龍獅賽場,敲鑼的、打鼓的、舞龍的、舞獅的,濟濟一堂。舞龍舞獅不僅是男生的專利,其中還有不少女生,她們個個認真專注,表演惟妙惟肖。虹口區(qū)廣中路小學五年級的小姑娘楊琬晴正在場上比賽,場邊觀賽的母親雙手握拳緊盯場上的賽況,表演結(jié)束后她長舒一口氣,“我比她還緊張”。她說,女兒從二年級開始接觸舞龍,改變很大,受益良多,“在舞龍中,她學會了什么叫堅持不懈,學會了什么是集體和團結(jié)!”她告訴記者,有一次比賽前女兒恰好生病,她勸女兒不要硬撐,卻反倒被上了一課,“女兒告訴我,龍獅隊中每個人都是重要的角色,少一個就舞不起來,只要能堅持,她一定要去”。
在龍文化全能賽上,很多孩子都有著和楊琬晴一樣的故事。“我從三年級就開始學習舞獅,練習挺累的,尤其是高難度動作,在教練的悉心指導和隊友的幫助下,我一步步地堅持下來,學會了什么叫堅持不懈。”一名參賽隊員說。
翻看龍文化全能賽的歷史,也是“龍獅”進校園的歷史。一些龍獅特色學校的老師說,將舞龍舞獅運動引進體育課堂,讓學生了解與學習傳統(tǒng)文化,不僅可以讓學生學會這項運動技能,還可以不斷培養(yǎng)和增強民族意識,增強民族文化自信心。龍獅也是一種融武術、舞蹈、音樂等為一體的傳統(tǒng)民俗文化,整個舞動的過程是通過運動來解放天性、增強體能、培養(yǎng)美感、磨礪意志的教育過程。
激發(fā)探索科學的欲望
“風箏上面的空氣壓力小,下面的空氣壓力大,因此產(chǎn)生了升力!”在風箏賽場,一名剛剛完賽的小選手講解起了風箏的原理。這名小選手來自奉賢區(qū)齊賢學校,“創(chuàng)意風箏”是該校的傳統(tǒng)德育特色課程,始于1988年,至今已經(jīng)36載。據(jù)了解,學校自編風箏教材,圍繞“扎、糊、繪、放”四藝,形成可供學生制作、放飛和探究的風箏教學用書。學校還設有專門的風箏教室,在那里,一雙雙小手撥弄輕薄絹綢、柔韌竹條和斑斕彩筆,“變”出一只只多彩風箏。
隨著傳統(tǒng)文化教育愈加受到重視,加上賽事的引領,風箏已飛進越來越多上海中小學的課堂。齊賢學校老師周麗軍說,探索風箏相關的知識,激發(fā)了學生們跨學科學習的欲望,也傳承弘揚了中國風箏文化,讓更多孩子和他們的家庭,感受到了風箏這項承載著中華民族幾千年傳統(tǒng)歷史和文化的非遺特色項目的魅力。
通過長年沉淀,龍文化全能賽目前已成為本市廣大青少年“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感受平臺”“文化體育結(jié)合的成果展示平臺”“知行合一的素質(zhì)教育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