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橋街道華豐南苑98號的后門,有一家不起眼的修鞋店,面積不過5平方米,一對諸暨夫婦在經營。
丈夫何師傅1966年生,瘦瘦高高,性格隨和、寡言。他16歲就從諸暨農村來到杭州,妻子張大姐比他小4歲。
他們在杭州,整整修了34年鞋。
屋內的狹小空間擺滿了維修物件,踩一腳都要小心翼翼。門口那塊小空地,自然而然成了他們的“工作區(qū)域”。
修鞋店門口擺了兩臺修理機,三張凳子。
張大姐坐著,戴了副眼鏡,圍個綠色圍裙,雙手放進膝蓋保暖,見到生人,總是笑嘻嘻的。
她說,老公找了個副業(yè),去公交公司上班了。做公交修理工,一天上班五六個小時,留她一個人看店。
這時一個紅衣女孩打著傘過來,遞給她一雙鞋,“鞋墊有點松動,能不能固定一下?”女孩問。
這是一雙棕色的隱形內增高鞋。張大姐接過來,檢查了一下,抽出鞋墊,給墊底上了點膠后,又馬上放進鞋里,用力按了三兩下,說“好了”。
女孩問,多少錢?“給個三塊吧。”張大姐笑著說。
不管鞋有多臟,張大姐都是赤手拿鞋,仔細看了她的手,有些紅腫粗糙。
張大姐說,修鞋這門手藝,看起來無非是一臺修理機,一張凳子的事情,實際沒那么簡單,比如有些人要圓改尖,有些要補補鞋底,有的還要改顏色,這些都是技術活,好在他們都應付得過來。
平均修一次鞋收多少錢?
“一般不超過十塊,”張大姐說,“基本都是老客戶,服務對象好多也是打工的,工資都不高,我們這些年也沒漲什么價。”
張大姐說,他們現(xiàn)在租的店面,月租1000多塊。最早他們因為沒錢租店面,兩口子在附近的汽輪機廠擺攤,風吹雨打,每天都要來。
夫妻倆婚后兩年生了女兒,家里老人沒時間過來,只能他們自己帶。
為了多掙點錢,夫妻倆分開擺攤,張大姐出門挑了個擔子,左手邊是修理機,右手籮筐里則裝著女兒。“遇上生意忙時,又要照顧孩子,那是吃不消的。”張大姐苦笑。
就這樣,一邊修鞋,一邊把孩子帶大。
讓夫妻倆欣慰的是,女兒小何從小懂事,很乖。
小何念的是城北華豐村的求知小學,小學時成績排名前三,后又憑自己的努力考上學軍中學。
“她在中學成績也挺好的,可惜最后高考發(fā)揮失常,本來想報考浙大的,差了幾分。最后以超出分數(shù)線很多的成績讀了浙師大。”張大姐說。
張大姐自己是高中文化,當初自己上學時,因為家里窮,不得已含淚離開學校,所以一直對女兒的學習很重視。
女兒淘氣時,張大姐總對她說,“我和你阿姨(張大姐的妹妹)同樣是女人,為什么我只能一輩子修鞋,而你阿姨卻能坐在辦公室里,不用風吹雨淋?因為她書讀得好。”
女兒不負眾望,大學畢業(yè)后進入杭州一所重點中學教書。張大姐說,自己“讀書的夢想”,在女兒身上算是得到了延續(xù)。
有人估計,幾十年下來,張大姐夫婦修過的鞋加起來都可以繞地球幾圈。
他們省吃儉用,攢下了一些錢。2012年,買下余杭一套100多平米的房子,總價100多萬,已經住進去了。
現(xiàn)在,他們每天6點起床,8點在華豐南苑準時開店,一直干到晚上9點關門。平時老公去上班時老婆頂著,老公下班后老婆休息。
下午3點,何師傅下班回來,老婆給他騰出位子,他坐下,揀出一些高難度的活,開始敲敲打打。
何師傅昨天戴的鴨舌帽上,赫然有“下城區(qū)志愿者協(xié)會”八個字,原來,平時兩口子會定期到社區(qū)和北景園參加一些義工活動,盡份力。
如今夫妻倆擴大了營業(yè)范圍,不僅修鞋,還上門修鎖,修自行車。平常日子里,他們會在修鞋機的旁邊放4個打氣筒,向過往行人免費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