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許江院長怎么說——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劉江的為人極低調(diào),像極了一位身懷絕技隱世獨立的武林宗師,連出的作品也像極了武功秘籍,比如1989年出版的《篆刻技法》——
“……刀法的名稱凡三十余種,有的取名于入刀式,有的來源于運刀速度、深度、著力或變化形象,有的名異實同,有的小異大同。根據(jù)實際運用的情況來看,入刀式不外單入、雙入兩種,運用時不外單刀、復(fù)刀兩法。運刀方法很多,最主要的是切刀法與沖刀法兩種。由于各人用刀的習(xí)慣不同,又有由外而內(nèi)、由內(nèi)而外的區(qū)別……由外而內(nèi)的刻法為切刀,由內(nèi)而外的刻法為沖刀。實際上這兩種刀法只是在用刀時略有不同。沖刀刀桿略臥,用力較猛……切刀刀桿略直,用力較輕,向下直切,節(jié)節(jié)前進,如切物狀……”
讀完這段文字,你是不是以為這是截選自某本武俠小說?是胡一刀的“胡家刀法”?還是傅紅雪的“拔刀術(shù)”?
昨天上午九點半,劉江在兒子劉丹的陪同下,早早出現(xiàn)在了這場篆刻展的展廳里,參與布展的中國美院書法系的同學(xué)都有些措手不及,一個個愣在了現(xiàn)場。
其實,先生就是想在展覽開放之前,先來看一看,如果有什么問題還能來得及調(diào)整。
在劉江的心中,作品的創(chuàng)作者也要對展覽負責(zé)。
劉江極少開個展。
從1945年進入美院的前身國立藝專學(xué)習(xí)至今,劉江與美院已經(jīng)共度了70載春秋。不僅是他,他的夫人、著名花鳥畫家章培筠,是他在美院的同班同學(xué);兒子劉丹如今也在美院任教。然而即便是在如此深厚的緣分和漫長的歲月里,師承潘天壽、諸樂三、陸維釗、沙孟海等名家的劉江,直到2006年,才在美院舉行了第一個個人書法篆刻展。
9年后,在布滿了紅色與白色基調(diào)的展廳里,穿著黛色長褲、灰白襯衣的劉江,像個從水墨畫中走出來的宗師——襯衣被牢牢地塞在褲子里,再系上一根皮帶,勒緊——這是先生對于正式場合著裝的固執(zhí)執(zhí)行。
在兒子的陪伴下,劉江仔仔細細地看完了整個展廳,一幅作品都沒落下。
每到一幅作品前,劉丹都會大聲地告訴父親這是什么作品。盡管聽力已非常微弱,記不得的事也愈來愈多,但在自己一刀一刀刻出來的作品前,劉江總能記起些什么,他抓住兒子的手,慢慢地說一些和作品相關(guān)的詞,比如“景云村”,比如“瓷的”。
說出這些詞的時候,劉江的臉上露出了天真的笑。這種笑容,在他與前來觀展的故人們握手時,也會浮現(xiàn)。
他笑著與來賓們握手,說著那句他不離口的口頭禪,“多批評,多指導(dǎo)”。即便在場的,大多是他的徒子徒孫。
每一次握手,劉江都是雙手與對方相握,無論長幼,無一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