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早,天一閣書畫藝術(shù)院門口,85歲的張中杰已經(jīng)牽著妻子的手,早早等待了。他們是來看一位特殊老朋友的攝影展的——
昨天上午,“法國友人勒馬尚30年寧波情結(jié)”攝影展在天一閣開幕。本次展覽共展出勒馬尚先生自1984年以來,歷次訪問寧波時拍攝的50多幅照片,算得上是珍貴的歷史見證。
樊尚·勒馬尚,魯昂·寧波友好城市委員會主席。這位曾經(jīng)的魯昂工商會國際部工作人員是個“攝影控”,在出訪寧波的日子里,他把鏡頭對準(zhǔn)了這座東方港城的角角落落——建筑、馬路、弄堂、公園……
他拍的最多的,是寧波人的日常生活。
以一個老外的視角,看寧波逝去的城市記憶,30年來寧波的點滴變遷,都留在了這些照片中。
一張有故事的照片——
30年后他遇到了照片中的主人公
也許真是緣分吧。三十幾年前,一次偶然間的快門摁動,成就了一段頗有些傳奇色彩的跨國友誼。
2012年6月7日,勒馬尚應(yīng)邀訪問寧波老年大學(xué),他在攝影講座上展示一張自己30年前在寧波拍攝的照片時,臺下突然一陣騷動。眾人的目光齊刷刷地看向了臺下聽課的一對夫婦——他們,正是照片的主人公。
“你說,怎么會這么巧?”張中杰笑著說。他和老伴,就是那對幸運的夫婦。拍照時張中杰還沒退休,和老伴兒住在天一閣十一弄。
“那天我們逛到月湖邊,不遠處有一對新人在拍照,我們在一旁看得挺高興,勒馬尚就把我們拍進去了。”30年后,張中杰這樣回憶起拍攝時的那一天。
“當(dāng)時我是要拍那對新人,可是轉(zhuǎn)頭看到張中杰夫婦,他們臉上的神情充滿了對往昔甜蜜時光的回味,我覺得,這會是一張很有意思的照片。”這是勒馬尚記憶中的那一天。
故事的后續(xù)你可能猜得到,勒馬尚和張中杰夫婦成了好朋友。只要造訪寧波,勒馬尚都會打個電話給張中杰;張中杰也會熱情地邀請這個法國老頭去家里吃個飯,坐一坐。
在勒馬尚送給張中杰的照片的背面,他用法語寫道:“感謝寧波人們的熱情接待。友誼萬歲。”
一段關(guān)于城市的記憶——
他的鏡頭,記錄下30年的時光
勒馬尚第一次來寧波是1984年。當(dāng)時,他還在魯昂工商會任職。
“當(dāng)時,魯昂與寧波都有互相進一步了解的意愿,魯昂市政府就派我到寧波去考察了解情況。兩個城市都是港口城市,而且歷史都很悠久,所以覺得特別親切。”在接受一家寧波媒體采訪時,勒馬尚如此解釋道。
1990年,處于絲綢之路兩端的魯昂和寧波締結(jié)為友好城市。30余年間,勒馬尚數(shù)十次來到寧波,他為魯昂和寧波兩座城市的友好往來奔走著。
閑暇時分,寧波的大街小巷、市民的衣食住行都一一留在了這個“寧波通”的底片里。
勒馬尚曾在東門口郵電大樓樓頂拍攝過一張三江口的照片。畫面上,江廈浮橋跨江而立,密密麻麻的自行車和行人打橋上經(jīng)過;江水緩緩流向遠方,兩側(cè),是一排排不算高的坡頂民居。
論繁華,上世紀(jì)80年代的寧波自然沒有辦法跟今天相比。不過,昔日三江口的熱鬧仍可見一斑。2014年,在“美麗寧波檔案記憶”攝影大賽中,勒馬尚這張跨越歷史的黑白照片獲得了特別獎。
建筑、馬路、弄堂、公園……勒馬尚的照片里,散布著寧波城市的各種細節(jié),以及生活在城市里的人們的多樣表情。今天看來,這些細節(jié)和表情都成為了一個時代的印記,他們也是老外眼中的“寧波故事”。
“能夠親眼見證寧波30年來的發(fā)展變化,我很榮幸。”勒馬尚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