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瓷器史上,有一種叫做秘色瓷的瓷器和它的名字一樣顯得極為神秘。由于傳世量極少加上缺乏文獻記載,千百年來,秘色瓷一度只“活在”后人的想象中。
昨日上午,上林湖后司岙唐五代秘色瓷窯址考古發(fā)掘入選“2016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fā)現”新聞發(fā)布會在慈溪舉行,首次確認了秘色瓷的產地就在上林湖越窯遺址。伴隨著大量秘色瓷器物的出土,它的生產工藝以及興盛過程也揭開塵封千年的面紗。
記者 張偉方 吳丹娜 施代偉 攝影 記者 賈東流
在哪兒燒的懸案破了
晚唐五代大多數秘色瓷出自寧波
據傳唐代有一種瓷器叫“秘色瓷”,除皇室成員外,其他人無權享用。在上林湖后司岙秘色瓷窯址發(fā)掘之前,考古界對秘色瓷的認識,也只停留在文獻和實物比對的層次。
浙江省考古研究所博士、上林湖后司岙唐五代秘色瓷器遺址考古項目負責人鄭建明說,雖然浙江臨安的吳越王族墓地以及北方的遼代皇陵都先后出土了秘色瓷,最早的與法門寺出土的文物相互印證,但是秘色瓷的燒制地在哪兒?怎么造?兩個問題如歷史懸案一般一直沒有實證。
2015年10月至2017年1月,經國家文物局批準,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寧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慈溪市文物管理委員會辦公室對后司岙窯址進行了考古發(fā)掘。
鄭建明介紹,秘色瓷被認為是中國越窯青瓷發(fā)展到巔峰期的極品瓷器。這次在后司岙窯址中發(fā)現的秘色瓷產品種類相當豐富。“多個品種是首次發(fā)現,它們以碗、盤、缽、盞、盒為主,也有執(zhí)壺、瓶、罐、爐、盂、枕、扁壺、圓腹凈瓶、盞托等器物,同一種器物也有多個不同造型。這些瓷器胎質細膩純凈,釉色呈天青色,施釉均勻,釉面瑩潤肥厚,達到了如冰似玉的效果。”
窯址出土的秘色瓷產品,與唐代法門寺地宮及五代吳越國錢氏家族墓中出土的秘色瓷不僅在器型、胎釉特征上十分接近,而且裝燒方法幾乎完全相同。還有在法門寺地宮出土的唐代越窯秘色瓷八棱瓶,后司岙窯場也出土了一個幾乎完全一樣的唐越窯秘色瓷八棱凈瓶的殘件標本。
“因此可以確定,晚唐五代時期的大多數秘色瓷器都出自這個窯廠,而且還發(fā)現了多個 官 字款的匣缽,證明了窯址所造秘色瓷的皇家身份。”
怎么燒的秘法找到了
燒制時外面還要套個瓷質匣缽
秘色瓷的燒造工藝據說必須使用一種秘密配方。有關秘色瓷的記載大多流傳在文人雅士的詩詞里。“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好向中霄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遺杯。”唐代詩人陸龜蒙的這首《秘色越器》第一次向世人展示了越窯秘色瓷的神韻,但具體什么是秘色瓷卻不得而知。在此后相當長一段時間里,后人只能從詩人的詩詞里想象秘色瓷的精美。而秘色瓷連同它的燒制秘密配方一同消失了。
在此次考古發(fā)掘中,考古隊員還在窯址中發(fā)現了瓷質匣缽,這才得以讓后人還原秘色瓷神秘的燒制工藝。
與一般的瓷器燒制不同,秘色瓷燒制用通俗的比喻來講,相當于在瓷器本體外還要制作一個模具胚體。鄭建明說,瓷質匣缽非常重要。從原理上看,匣缽之間用釉封口,以使在燒成冷卻過程中形成強還原氣氛。等燒制完畢后,再打破外面的瓷質匣缽取出秘色瓷,工藝繁雜、燒制技術難度以及廢棄率之高,奠定了秘色瓷稀缺、珍貴,皇室特有的特征。
另外,在窯業(yè)廢品堆積中還分別發(fā)現了帶有“大中”、“咸通”與“中和”年款窯具的地層。結合紀年地層中出土物情況,可以確定最遲于唐大中年間(847年—860年)前后后司岙窯址就已經開始生產秘色瓷,至唐咸通年間(860年-873年)秘色瓷已占有相當比例,于唐中和年間(881年-885年)秘色瓷的生產達到鼎盛,后這一過程一直持續(xù)到五代中期,于五代中期以后衰落。
浙江省考古所、上林湖后司岙唐五代秘色瓷器遺址考古項目負責人沈岳明表示,“后司岙窯址被確認是上林湖越窯遺址中最核心的窯址,也是晚唐五代時期秘色瓷的主要燒造地,代表了當時中國青瓷燒造技藝的最高成就。這一發(fā)現,填補了中國陶瓷史上的空白。”
記者面對面
在昨天的新聞發(fā)布會上,慈溪市政府相關負責人及兩位考古專家,就秘色瓷的傳承保護規(guī)劃,及有關秘色瓷的一些有趣話題與在座媒體進行了交流。
秘色瓷到底是什么色?
“就像春茶第二泡的顏色”
秘色瓷也是青瓷的一種,但是不少看過的人總覺得說不出它具體是什么顏色。
沈岳明解釋說,秘色瓷的燒造過程工藝復雜考究,一般要外面加一個瓷質匣缽,一旦匣缽破裂漏入空氣,都會影響秘色瓷成品的整體色澤。他說,秘色瓷應該呈現出瑩潤天青色,翠中帶藍、偏青綠色,而普通的青瓷與之相比就顯得比較黃?,F場有媒體記者打趣地說,“就像春茶第二泡的顏色。”這一形象比喻倒也貼切。
為何南青能成為爆款?
茶文化的興盛功不可沒
秘色瓷在中國瓷器歷史上地位極高。沈岳明表示,越窯青瓷至唐代進入鼎盛時期。彼時,上林湖一帶成為越窯青瓷瓷業(yè)中心,代表了中國當時陶瓷工藝的最高水平,成為“南青北白”中“南青”的杰出代表。為何南青能成為爆款?
沈岳明說,主要有三個原因:“一是唐時法令頒布不用金銀器,因此瓷器便作為替代品慢慢普及;二是飲茶普遍,從達官貴人、文人雅士開始,到民間逐漸效仿,瓷器茶具增多,帶動了整個瓷業(yè)的興盛;三是當時著名茶文化家陸羽著書《茶經》,一下把越窯青瓷列為茶器第一位,這也更促進了越窯青瓷的繁榮。”
秘色瓷為何衰落?
主要與王安石變法有關
沈岳明說,秘色瓷在南宋時期也有不少精品,南宋之后開始走下坡路,是原材料緊缺?還是燒造柴火不夠呢?沈岳明指出,這兩方面原因都有,但他認為最主要的還是與王安石變法有關。
宋神宗時期,變法中的王安石提出,“凡上供之物,皆得徙貴就賤,用近易遠”,也就是說當時朝廷主張以“賤”代“貴”,以“近”代“遠”。王安石的想法得到了宋神宗的肯定,越窯青瓷因此失去了原本的市場,陷入低迷。有媒體同行說,“原來是王安石打亂了上林湖秘色瓷的巔峰之路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