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什么時候受的傷?做過哪些治療?”27日,在位于市第三人民醫(yī)院的勞動能力鑒定現場,鑒定專家一邊詢問職工,一邊快速瀏覽一份由人工智能生成的傷病情報告。這份包含傷情基本情況、治療經過和檢查結果的文檔,讓專家在1分鐘內就能掌握核心信息。
長期以來,勞動能力鑒定面臨病史資料“閱讀困境”。職工提交的病歷、檢查報告等資料往往厚達數十頁,鑒定專家需人工從中篩選受傷部位、手術記錄、檢查報告、治療效果等關鍵信息,效率較低。
隨著大語言模型技術成熟,市勞動能力鑒定中心探索打造了AI輔助系統,通過OCR文字識別和醫(yī)學語義分析,從海量病史資料中自動提取關鍵信息,將紙質資料轉化為結構化報告。報告按基本情況、住院記錄、檢查報告分類呈現,“股骨骨折”“關節(jié)置換術”等醫(yī)學關鍵詞以加粗、底紋標注,手術時間線等關鍵信息清晰羅列,為專家提供可視化閱讀指引。
“比如這位職工的資料有110多頁,如果一頁頁看,得半個小時,而且其中很多內容如一些化驗數據,對鑒定沒什么作用?!笔袆趧幽芰﹁b定中心相關負責人舉例說,AI輔助系統從中提取出鑒定所需的數據,濃縮成13頁文檔,只需要十分之一的閱讀量。
參與試點的鑒定專家也很歡迎這位“AI助手”,“以前遇到復雜病例,光梳理病史就要十幾分鐘,現在AI生成的報告一目了然,可以更加快速準確地把握職工傷病情狀況,為精準鑒定打好基礎?!?/p>
閱讀資料之外,精準定級也很重要。上述負責人表示,未來可以將《勞動能力鑒定 職工工傷與職業(yè)病致殘等級》的相關標準導入AI輔助系統,讓AI在分析后給出定級建議,進一步為專家工作提供支撐。
從“人工翻找”到“智能提取”,南通的創(chuàng)新實踐為勞動能力鑒定智能化轉型提供了新思路。不過,技術應用仍面臨挑戰(zhàn),如部分職工提交的紙質病史資料清晰度不足,影響識別效果,導致信息提取偏差。相關部門期待未來可以實現電子病歷直接對接系統,也希望技術進一步成熟,提高“AI助手”的效率,讓職工更快獲得準確的鑒定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