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晚,國家大劇院“中國交響樂之春”的舞臺上,無錫交響樂團以航天主題交響組曲《飛天》的首演,震撼了中外觀眾。“這是用交響樂重構文明基因的嘗試”,樂團作曲家李劭晟接受采訪時表示,“《飛天》不僅是音樂的敘事,更是無錫空天產業(yè)與城市精神的共鳴”。這部融合了敦煌壁畫的神韻、航天科技的壯麗與江南水鄉(xiāng)的詩意的作品,彰顯出這座城市的交響覺醒,成為無錫向世界遞出的“文化名片”。
從太湖之濱到國家殿堂
年輕樂團的“無錫速度”
交響樂團是一個城市文化生活品質的風向標。成立僅一年半的無錫交響樂團,以驚人的“無錫速度”走上國家舞臺。
2024年元旦首演時,無錫交響樂團以原創(chuàng)《無錫序曲》驚艷亮相,弦樂如古運河漣漪,銅管似物聯(lián)網數(shù)據(jù)洪流,將這座“萬億科創(chuàng)之城”的基因譜寫成音符。此后樂團斬獲“五個一工程”獎的《盛世蓮花》,印證著這支年輕樂團“用國際樂語講述中國故事”的創(chuàng)作自覺。2025年央視春晚上,樂團60余名樂手泛舟太湖,與呂思清、趙聰?shù)却髱熀献鳎谩短馈返目缃缪堇[讓全球觀眾記住了這座“愛樂之城”。
“我們這支年輕的樂團登上國家舞臺,是壓力更是動力。”無錫交響樂團董事長吳喜明說。作為全國最年輕的交響樂團之一,無錫交響樂團平均年齡28歲,演奏陣容兼具國際視野與本土情懷,多元文化與專業(yè)實力的交融為樂團注入了深厚的藝術基因。在國家大劇院的演出結束后,樂團成員、00后中提琴副首席林怡秀難掩激動:“作為無錫人,能在國家舞臺演繹家鄉(xiāng)的航天故事,是我職業(yè)生涯的高光時刻。”這位一年前剛加入樂團的年輕人,曾在家鄉(xiāng)春晚的太湖游船上與呂思清合奏。
從千年禮樂到產業(yè)蓬勃
人文與經濟的共生
這支年輕樂團的誕生并非偶然。在這片浸潤著吳文化的沃土上,音樂的基因早已深深扎根。鴻山遺址出土的近400件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青瓷樂器,奏響了江南最早的禮樂文明。弦歌不輟,薪火相傳,在梅村二胡產業(yè)園,制作大師卜廣軍手持百年紫檀木,以榫卯工藝打造一把價值數(shù)萬元的二胡,“這里年產5萬把二胡,全國每四把高端二胡中就有一把來自無錫”。
經過千年的傳承與發(fā)展,音樂產業(yè)在兼收并蓄的環(huán)境中展現(xiàn)出海納百川的“新”勢力,書寫著“人文與經濟共生”的新篇章。2024年無錫民樂與西洋樂產業(yè)集群發(fā)展——江陰口琴占全球產量的60%,金杯手風琴遠銷30國,薩萊赫豎琴國內市場占有率超70%。與此同時,“國際音樂家駐地計劃”吸引俄羅斯手風琴家愛德華、法國指揮家艾略特等入駐,與本土藝術家共譜《二泉映月》的新篇章。在渤公島的“湖心烏托邦”,墨西哥游客艾米推開音樂書店的門,黑膠唱片與太湖波光相映成趣。運營者王麗娜說:“這里70%的訪客是00后,音樂不是說教,而是用細節(jié)觸動心靈。”
無錫對音樂的追求,早已超越藝術本身,成為城市轉型的戰(zhàn)略選擇。在鴻山音樂產業(yè)小鎮(zhèn),青瓷樂器出土遺址旁,一座集創(chuàng)作、展演、版權貿易于一體的音樂園區(qū)正在崛起;總面積10萬平方米的無錫交響音樂廳工地轟鳴,這座新矗立起的文化地標將承載著無錫交響樂團的“未來雄心”。
從“民樂之鄉(xiāng)”到“愛樂之城”
交響與城市的“雙向奔赴”
無錫的音樂基因,早已深植于市井街巷。東林中學的合唱教室里,孩子們正在為《青春舞曲》反復打磨和聲,一個學校的背后,折射著全市448所中小學“班班有歌聲”的普及行動。市民李靜是這座“愛樂之城”的縮影,2024年她聽了不下10場音樂會,她笑稱“周末不是在劇院,就是在去劇院的路上”。愛樂的城市氛圍甚至感染了國際友人——日本高中生栗木特意來到無錫學習二胡,與本地學子在阿炳故居合奏《雪絨花》;葡萄牙手風琴家維托·帕斯特則在參觀二胡產業(yè)園后感嘆:“音樂是無國界的,但無錫讓它有了故鄉(xiāng)。”
隨著歲月流轉,千年音樂文化早已融入城市的發(fā)展脈絡中,它穿透喧囂、觸動人心,在不經意間激發(fā)了一座城市的活力與創(chuàng)造力。“中國民樂之鄉(xiāng)”正在蛻變?yōu)?ldquo;世界音樂之都”。
成立一年多來,無錫交響樂團馬不停蹄,在上海、蘇州等重要城市舉行了首次國內巡演,還先后赴法國、葡萄牙、英國、日本等國家進行文化交流演出,用國際通用音樂詮釋講好無錫故事,凸顯無錫交響樂團標識。
音樂,已然成為這座城市“硬科技”之外最動人的“軟實力”引擎。正如無錫交響樂團藝術總監(jiān)林大葉所言:“當交響樂融入城市血脈,無錫便有了與世界對話的底氣。”這場“雙向奔赴”中,無錫正以音符為筆,書寫一座江南水鄉(xiāng)向全球音樂坐標的蛻變史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