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慧和兒子一起用廢舊材料制作手工作品。受訪者供圖。
臺傳媒記者李筱筱
“扇貝是什么垃圾?”4月3日晚,在椒江區(qū)白云街道萬達小區(qū)內(nèi),臺州市第二屆“拉風家庭”獲得者徐慧一家吃完晚飯后,父親郭軍兵和兒子郭小曈就餐桌上的扇貝是什么垃圾展開問答,他們上網(wǎng)查詢求證,日常更新垃圾分類知識。
“日常接觸到的垃圾種類很多,需要不斷調(diào)整知識結(jié)構。”徐慧說。
隨著垃圾分類、綠色生態(tài)文明理念的深植,徐慧一家三口化身監(jiān)督員和踐行者,積極參與到垃圾分類的各項活動中,自覺將垃圾分門別類、準確投放。
給各類垃圾設置臨時的“家”
在徐慧家里,廚余垃圾、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都有各自臨時的“家”,這些分類垃圾桶在各個地方堅守“崗位”。
廚房里的可回收垃圾桶是瓶瓶罐罐的歸屬地,廚余垃圾桶放著蔬果瓜皮,用過的紙巾被歸置在其他垃圾桶內(nèi),家中干凈整潔。
徐慧介紹,除廚房設置分類垃圾桶外,在兒子書桌上也放了2個小垃圾桶,分別是果蔬垃圾桶和其他垃圾桶,方便兒子投放,并養(yǎng)成準確投放垃圾的意識,“晚上,出門倒垃圾時,把果蔬垃圾一起并入到廚余垃圾內(nèi)?!?/p>
徐慧是臺州市生態(tài)環(huán)境局的一名工作人員,在其辦公室的辦公桌上,她也細心地放置了2個小垃圾桶。果蔬垃圾桶內(nèi)的垃圾,她會在午飯間隙帶去食堂扔。
因為工作緣故,徐慧較早接觸垃圾分類?!皢挝皇程蜜`行垃圾分類,環(huán)科院很早就開始做一些設備用于垃圾分類,垃圾分類辦經(jīng)常來單位宣傳檢查,辦公室的垃圾分類宣傳員給我們講課,相關知識都有了解?!毙旎壅f,講課PPT很生動,當時她還拿回家放給兒子看,把垃圾分類的種子種在孩子心中。
一家人習慣成自然
平時,徐慧和丈夫以身作則,家里的垃圾分類后定時定點投放,他們還定期參加單位組織的撿拾垃圾志愿活動。在他們的潛移默化下,家中的長輩在不知不覺中也養(yǎng)成了垃圾分類的習慣,兒子也積極主動參與垃圾分類相關活動。
“有時候,我們吃完飯,婆婆也會主動去分類,有意識去了解分類知識。”徐慧說,兒子郭小曈是椒江白云小學五年級學生,今年12歲,年紀雖小,但已是一個資深的“拉風小達人”。
課余時間,郭小曈踴躍參與學校組織的各類垃圾分類活動,如打卡臺州灣新區(qū)垃圾分類宣教體驗館,前往和合公園撿拾垃圾,設計垃圾分類手抄報,用廢舊紙盒制作垃圾分類盒,畫下《留下地球美麗的一面》《保護環(huán)境 重逢美麗》等以垃圾分類為主題的作品,還用廢棄的玩具、文具等制作過《白云深處 守護綠色》的立體作品等。
現(xiàn)在,郭小曈正在積極參與學校開展的“快樂集‘盒’”——回收牛奶盒活動。自去年6月開始至今,已收集牛奶盒五六百個。
“每周一,孩子都會把收集的牛奶盒帶去學校,不僅收集自家的,還收集親戚家的牛奶盒,有時候,孩子吃早餐時看到別人牛奶盒沒拿走,都會收集起來?!毙旎壅f,兒子已經(jīng)慢慢養(yǎng)成了垃圾分類的習慣。
徐慧表示,垃圾分類后,收獲頗多,不單自己有了好習慣,還感受到小區(qū)環(huán)境的明顯變化,垃圾分類在小區(qū)已蔚然成風,大家都會自覺地把垃圾投放到對應垃圾桶內(nè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