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臺全省首部《民間信仰活動場所管理規(guī)范》、頒發(fā)全省首張民間信仰活動場所登記編號管理證書、成立全省首家民間信仰文化研究基地、建立全省首個民間信仰場所分類管理機制……提到嘉興的民間信仰工作,這四個“全省第一”無疑給人留下了最鮮明的印象,也為嘉興近年來的民間信仰工作留下了亮麗注腳。
民間信仰工作從本質上來說就是群眾工作,是爭取人心的工作。正確認識和處理民間信仰問題,切實做好民間信仰工作,關系到黨和國家的工作全局,更關系到社會的和諧穩(wěn)定。
近年來,作為紅船起航地的嘉興,在貫徹落實全國宗教工作會議精神和中央、省關于做好民間信仰工作的部署要求的基礎上,緊緊圍繞“積極引導民間信仰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總目標,積極探索、勇于創(chuàng)新,通過念好“以文化有味為魂”“以合理有序為基”“以規(guī)范管理為根”的“三為訣”,為新時代民間信仰融入基層社會治理分別打出了富有嘉興味的“內涵牌”“綜治牌”和“安全牌”,擦亮了新時代民間信仰工作的“嘉興名片”。
以文化有味為魂
打好民間信仰工作的“內涵牌”
每年清明,“流淌著的運河民俗”——中國江南網船會就像一位“老朋友”,在秀洲區(qū)王江涇鎮(zhèn)蓮泗蕩風景區(qū)駐足,張開雙臂迎接八方賓朋。在這里,百舸爭流,游人如潮;煦陽下,熏風中,鱗次櫛比的旗桿挺拔而威武,各色醒目的彩旗迎風獵獵作響,湖面上千帆競發(fā),岸邊社團巡游,文藝表演熱鬧非凡。
網船會作為一種文化遺產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既是舊時江南漁民生活的縮影和記憶,也是漁民祈?;顒拥恼宫F(xiàn)和傳承。按照省民宗委《關于開展“民間民俗·多彩浙江”主題優(yōu)秀文化系列活動的通知》,嘉興民宗部門專門成立工作專班,通過座談、走訪等形式,對“江南網船會”開展全面調研,著重就社團組織、歷史淵源、相關習俗等內容進行專題研究。以江南廟會和漁俗文化為主題,充分挖掘廟會文化、漁俗文化、水資源文化及浙蘇邊界的地方文化等資源,精準提煉出“愛國”“生態(tài)”“和諧”“友善”等包含在民間信仰中的核心文化理念。從2009年開始,這場原本由民間自發(fā)組織的水上盛會轉變?yōu)檎鲗У拇笮兔袼谆顒?,知名度和影響力隨即進一步提升。
其中,劉王廟作為浙江省首個民間信仰文化研究基地,以民間傳說為基底,以當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一手抓場所規(guī)范化管理,一手抓文明創(chuàng)建,緊跟時代核心,重塑民間信仰文化之魂,并以“網船會”等民間信仰活動為載體,弘揚“忠勇智仁”的民族傳統(tǒng)美德,使豐富的本土性“文化資源”變成優(yōu)質的“文化資本”。同時,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從歷年各種民俗表演,到近年來《劉猛將傳奇》的創(chuàng)作演出,網船會的文化內涵得到了很好的挖掘和傳承。每年的社團巡游、扎肉提香、踏白船等民間自發(fā)形成的原生態(tài)祭祀、表演活動,吸引了來自蘇浙滬皖的125個民間社團和近10萬民眾參與,進一步塑造了民間信仰在新時代積極、正面、良好的全新面貌和形象,促進了社會和諧健康發(fā)展。
此外,全市民宗部門還開展了民間信仰故事征集活動,通過收集口述實錄、廟史、詩詞牌匾、典故和傳記故事等,編撰出版了《嘉興市民間信仰故事集》,精準提煉出嘉興市民間信仰中棄惡揚善、扶貧濟困、誠實守信等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契合的故事60多個,展示了民間信仰“向上、向正、向善”的文化新形象,有效提升了民間信仰的文化品質。
以合理有序為基
打好民間信仰工作的“綜治牌”
民間信仰活動場所是信眾進行信仰活動、滿足信眾精神生活需要的場所。近年來,針對民間信仰場所多、小、散、亂的實際情況,結合城市發(fā)展和新農村建設,我市以綜合整治為抓手,打出了一整套“拆、改、并”的組合拳。
通過制定《嘉興市民間信仰場所違法建筑處置實施方案》,依法拆除了文昌閣、茗山廟等一批違章建筑多、群眾反映多、安全隱患多的“三多”民間信仰場所;指導各鎮(zhèn)(街道)將部分民間信仰場所改造成農村休閑娛樂場所,豐富信眾業(yè)余生活;按照“求同存異、相互包容、和諧共處”的原則,指導有條件的佛、道教場所把周邊民間信仰場所的神靈迎請到寺廟中,專門單獨安置,合理合規(guī)祭拜……4年多來,我市通過綜合整治,共拆、并、改民間信仰場所781處,全市民間信仰場所總量從原來的1292處減少到現(xiàn)在的511處。
根據省民宗委《浙江省民間信仰活動場所登記編號管理辦法》的要求,嘉興制定了《關于實行民間信仰活動場所登記編號管理的實施方案》,按照“調查摸底、受理審核、材料報送、組織核實、信息錄入、發(fā)放證書、反饋情況”的工作程序,全面推動民間信仰場所納入管理。各縣(市、區(qū))按照省、市相關文件要求,對納管、拆除、合并、改用四類情況進行統(tǒng)計,逐個場所給出處置意見。嚴格登記編號管理準入條件,實行三級審核把關,即鎮(zhèn)(街道)受理公示、縣(市、區(qū))民宗局核查確認、市民宗局審核批準,先后在2015年完成了第一批178處場所、2016年完成了第二批105處場所、2018年完成了第三批46處場所、2019年完成了第四批23處場所的登記編號管理工作。
針對民間信仰場所條件不同、情況各異的實際,嘉興科學研判、精準發(fā)力,研究制定了《關于對民間信仰活動場所進行分類管理的意見》,明確將159處不符合條件、未納入登記編號管理的民間信仰場所以“清單交辦”形式納入鎮(zhèn)(街道)屬地管理范圍,并指導鎮(zhèn)(街道)通過保留、拆除、改用、合并等方式對場所進行綜合整治,符合條件后逐步納入管理,全面完成了民間信仰場所分類管理任務。
以規(guī)范管理為根
打好民間信仰工作的“安全牌”
近日,南湖區(qū)新豐鎮(zhèn)在黎林禪寺安裝了全市首個宗教場所專業(yè)智能視頻系統(tǒng),通過借助互聯(lián)網大數據智能安防系統(tǒng),實現(xiàn)了對宗教場所全部人員的精準智能化管理服務,大幅提升宗教場所智能安防能力。
像這樣的“網格+智能”場所管理新模式,正逐漸成為嘉興高水平推進平安宗教和民間信仰場所創(chuàng)建的一張金名片。據了解,目前,嘉興已將民間信仰場所全部納入綜治全科網格。全市民宗干部、平安巡查員、基層網格員每月對民間信仰場所進行檢查,同時指導各場所負責人對照存在問題逐項整改、逐項銷號,形成了工作落實的閉環(huán)管理。
此外,嘉興市民宗部門與嘉興市質監(jiān)局組成工作小組,在廣泛征求相關部門、場所民主管理組織、信眾代表意見的基礎上,聯(lián)合編制了《民間信仰活動場所管理規(guī)范》市級地方標準,通過專家組的綜合評審后,發(fā)布了全省第一部民間信仰場所管理的地方性標準規(guī)范,確保了民間信仰活動安全有序。
2016年,嘉興市民宗部門還制定下發(fā)了《民間信仰場所文明創(chuàng)建活動實施意見》,明確列出8個方面37項具體內容和4個“一票否決”事項,并通過舉辦民宗工作干部、場所相關人員培訓班等形式,將活動的指導思想、目標要求、創(chuàng)建標準等宣傳到全市每一處民間信仰場所。去年10月,通過縣(市、區(qū))民宗部門推薦、市民宗局考核,評選產生了10處文明創(chuàng)建先進單位,并在全市民間信仰事務規(guī)范化管理暨高水平推進平安宗教活動場所創(chuàng)建工作會議上進行了表彰授牌,用典型引路,用樣板示范,推動了民間信仰事務管理再上新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