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安吉的這條竹葉龍已經(jīng)有100多年歷史了,歷經(jīng)了改朝換代,歷經(jīng)了風雨洗禮,也歷經(jīng)了失傳。在安吉縣志里記載,竹葉龍最早出現(xiàn)在清朝光緒年間,但如今已沒有人真正見過這條竹葉龍原本的樣子,只是在民間的口口相傳與百姓的智慧啟迪里演變成了今天的竹葉龍。
如今,竹葉龍已是省級非遺項目,第二代傳承人胡啟華也已是82歲高齡。在胡啟華手上,竹葉龍的發(fā)揚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從安吉舞到北京,再從北京舞出國門,竹葉龍已是中國竹鄉(xiāng)安吉的一張金名片。
竹葉龍舞進天安門
在中國文化里,“龍”有著特殊的象征,而在民間,老百姓對龍以及龍文化的向往與傳承世代未變。在安吉縣,老百姓舞的龍有好幾種,其中竹葉龍是最討小孩子歡喜的。“因為一般的龍頭看起來都比較兇,小孩子會害怕,而竹葉龍是條文龍,看起來笑嘻嘻的,小孩子見了都很喜歡。”胡啟華帶著我們到了安吉竹葉龍的發(fā)源地——梅溪鎮(zhèn)上舍村。為了更好地傳承竹葉龍的制作與舞龍技藝,該村特別建造了一座展示館,里面不僅展示了竹葉龍,而且還有安吉周邊地區(qū)的各種龍形象,如草龍、棕龍、百葉龍等。
據(jù)胡啟華說,竹葉龍的奇妙與驚喜在于“變幻”,舞龍隊伍一般由12個人組成,出場的時候,并沒有龍,而是一根根的竹筍,等到前半場舞蹈結(jié)束后音樂陡轉(zhuǎn),一根根筍“變身”成龍身,連起來就是一條完整的龍,再配上舞龍表演,整個節(jié)目跌宕起伏,視覺效果非常好。
竹葉龍最早走出安吉是2008年北京奧運會,在奧運廣場和北京天安門分別參加了文藝活動,向全世界來賓展示了具有東方特色的舞龍表演。接著,2009年,竹葉龍又舞到了法國世界和平藝術節(jié)的舞臺上;2010年,舞到了上海世博會;2015年,竹葉龍又去了香港表演。“到目前為止,竹葉龍在世界及國家級的舞臺上已表演了20余次。”上舍村村支部書記胡慶良說,竹葉龍的發(fā)揚已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竹葉龍制作有門道
竹葉龍有了如今的名氣是第二代傳承人胡啟華從未想到過的。他記得,1991年時,湖州舉辦絲綢文化節(jié)需要一條綢龍來表演,當時他還未涉及舞龍的制作領域,只是一個文化愛好者,喜歡樣板戲等。“那時候,我?guī)煾妇蛶е抑谱鞯谝粭l綢龍,算是第一次進入制作龍的行業(yè),從此也就喜歡上了。”胡啟華的表述非常樸實。
有了制作綢龍的基礎,胡啟華就慢慢開始琢磨,如何把制作龍與安吉的中國竹鄉(xiāng)結(jié)合起來。為此,他花了一年多時間,用全竹制作了一條“竹龍”,只可惜“竹龍”雖然好看,卻因為太重而無法舞起來。“在老一輩的口口相傳中,大家才知道安吉其實在光緒年間就出現(xiàn)過竹葉龍,只是沒有人確切知道原本的竹葉龍長得怎樣。”胡啟華說,他就根據(jù)一些傳說和記載,以及在師父的教授下,完成了竹葉龍的制作。
如今的這條竹葉龍全長18米,龍身上的一片片竹葉青翠欲滴,舞起來煞是好看。有趣的是,當問到龍的制作工藝時,胡啟華笑著說,龍的尺寸制作是需要保密的。“竹葉龍的龍頭尺寸,一截龍身制作幾片竹葉合適,龍尾的尺寸等等這些都只能教給傳承人。”胡啟華說。
傳承中國龍文化
如今,每一次安吉縣舉辦大型活動,都能看到竹葉龍表演的身影,而由于胡啟華年歲已高,已不再適合跟著表演團外出做隨隊維修的工作,這個任務就自然交到了第三代傳承人手上。竹葉龍的第三代傳承人有兩個,分別是54歲的朱正國和55歲的朱文華,“這類項目的傳承確實很難交到年輕人手上了,原因很現(xiàn)實。”
而在胡慶良看來,竹葉龍的發(fā)展還有很大的空間,他希望這個項目可以走得更遠,為更多人詮釋中國龍文化。“我接下去打算請一些有功底的老師,專門編排舞龍的舞蹈,讓現(xiàn)在的一種舞法變成至少三種舞法,可以給觀眾帶去更多視覺上的體驗。”胡慶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