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陶行知研究會蘇霍姆林斯基研究專業(yè)委員會第二屆年會,暨全國“情感教育與班集體建設”學術研訓會于11月11日-14日在金華教育學院召開。本屆年會主題是探討“情感教育與班集體建設”。
著名教育家、中國陶行知研究會會長朱小蔓,金華市教育局黨委書記兼局長徐志堅,中國陶行知研究會蘇霍姆林斯基研究專業(yè)委員會主任吳盤生,中國陶行知研究會蘇霍姆林斯基研究專業(yè)委員會名譽主任唐云增,華東師范大學教授李家成等專家領導、來自各地的科研人員、各級各類學校班主任、教師共700余人參加此次年會。
年會開幕式在金華教育學院大禮堂拉開帷幕,金華市教育局黨委書記、局長徐志堅代表金華市教育系統(tǒng)致歡迎詞,他首先對所有與會者來金華參會表示熱烈歡迎,同時談到金華目前各項教育事業(yè)發(fā)展態(tài)勢良好,并期待專委會今后產生更多更好的研究成果。金華教育學院黨委書記何寶鋼作為承辦單位代表向與會者致歡迎詞。同時,金華教育學院副書記、常務副院長吳惠強教授則圍繞浙江金華實驗區(qū)相關工作進行匯報。年會結束當天由金華教育學院院長胡吉省教授致閉幕詞。
我們節(jié)選了部分專家的“情感教育”心得,以饗讀者。楊法禮 陳偉震
朱小蔓(全國“情感教育”首席專家,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陶行知研究會會長,中國蘇霍姆林斯基研究中心主任)
情感教育是指在學校教育、教學中關注學生情緒、情感狀態(tài),對那些關系學生身體、智力、道德、審美、精神成長的情緒與情感品質予以正向引導和培育。從情感及情感教育角度挖掘班集體教育功能,對于中國基礎學校班集體建設來說是一個新的開發(fā)方向。
在教育工作中,如果不關注人的情感狀況、情感發(fā)育的教育一定不是真正的教育,教育必須關注真實的個人情感及其發(fā)展,班級是情感教育大有可為的場域。絕大部分孩子是自然地掉落在一個班里,要以班集體這個建制把每個真實人的情感安頓好,班級要創(chuàng)造情感文明環(huán)境,讓人的情感體驗盡可能豐富深刻,有質量和品位。
吳盤生(全國知名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研究專家,中國陶行知研究會蘇霍姆林斯基研究專業(yè)委員會主任)
蘇霍姆林斯基在蘇聯(lián)教育界曾石破天驚地提出教育的“情感文明”和師生的“情感素養(yǎng)”,我們要學習并借鑒蘇霍姆林斯基那些積極有益的教育思想,如建立“藍天下的課堂”,追求生命展開的舒緩及美麗;在班集體中讓學生有歸屬感和自尊感;在課堂上培養(yǎng)孩子的學習興趣、學習愿望;在課外學習活動中激發(fā)孩子的學習熱情,培育孩子的成就感;在師生交往中努力打通情感阻隔,追求“通達”;使學校生活富有愉悅感、歡樂感。因為如果兒童沒有歡樂體驗,任何教育和教學措施都是難以奏效的。
唐云增(全國知名班集體與少先隊集體研究專家,中國陶行知研究會蘇霍姆林斯基研究專業(yè)委員會名譽主任)
目前我國“情感教育與班集體建設”研究還處于起步階段,只有把相關研究基礎打扎實,才能引領“情感教育與班集體建設”研究有效走向新境界。首先要在情感教育與班集體建設交集處下功夫。在班集體建設中,以情感教育為核心,一個班級就是一個情感世界,要讓班集體成為情感教育的“情感場”;其次,要科學開展情感教育與班集體建設活動。最后,要讓班主任成為情感教育與班集體建設的“情感源”。因為班主任情感教育的自覺意識和敏感程度,及情感教育的能力水平高低等,常常決定著班級能否自覺堅持進行情感教育與班集體建設、能否真正科學有效地開展情感教育與班集體建設活動、能否真正扎實有效地提高班集體及其成員的情感品質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