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碗和尿片爛不了的,得放在不可爛的桶里。”5月8日,在衢州常山縣紫港街道姜家堡村下家堡自然村,村民胡雨標拿著記錄本,檢查農戶的分類垃圾桶,指出問題并進行評分。胡雨標相告,他是這個片區(qū)95戶的垃圾分類監(jiān)督員,這些都是日常工作。
“農村垃圾分類涉及千家萬戶,每個人都是參與者。”紫港街道相關負責人介紹,為此,街道創(chuàng)新“五員自治法”,“五員”包括監(jiān)督員、保潔員、宣傳員、指導員、示范員,除保潔員之外,其余由黨員、村民代表、婦女代表等提供志愿服務,實現農村垃圾分類的共治、自治。該模式今年年初在姜家堡村率先試點,即將在全街道推廣。
“五員”各司其職,以姜家堡村為例,全村分為5個片區(qū),保潔員每片區(qū)1名,負責每日上門清運垃圾;宣傳員每片區(qū)若干,每月開展垃圾分類宣傳活動;指導員每戶1名,一周兩次入戶指導如何分類;示范員由每月評選得出,樹立學習榜樣;監(jiān)督員每片區(qū)1名,每周巡查打分一輪,查漏補缺及時提醒。
“剛開始村民覺得垃圾分類麻煩,不太愿意配合。”指導員封金珠坦言,結對戶白天不在家,她經常晚上上門溝通、指導,還帶著自家的分類垃圾桶“現場教學”,漸漸地對方也開始形成了垃圾分類的意識和習慣。
“每家每戶整潔了,整個村子也就干凈了。”村民汪冬菊作為村里的示范戶,每天除了將自家打掃干凈,還經常幫助其他村民垃圾分類。她希望通過大家共同的努力讓村莊環(huán)境變得更好。
聲明:本媒體部分圖片、文章來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025-84707368,廣告合作:025-847087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