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家門游泳池建于上世紀60年代。1964年奠基,1965年建成。長度50米,寬度25米,為標準游泳池。五十多年來,這個平凡無奇的游泳池,承載了一大批沈家門青少年的夢想,留下過他們的歡聲笑語。
沈家門游泳池坐北朝南,正面有一塊高大的記分碑,也叫語錄碑。記分碑上寫有毛主席語錄,共12個字:發(fā)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zhì)。記分碑其實不一定記分,比賽時,記分碑都是臨時設立。泳池兩邊是水泥臺階做成的觀眾席,主席臺設在左邊觀眾席第一排。泳池南北兩頭都設有起跳臺,起跳臺為水泥建筑,臺面用馬賽克鋪貼。50米的賽程,運動員在南面起跳臺起跳。100米200米等比賽全部在北面起跳臺起跳。
游泳池現(xiàn)在還原封不動維持著五十年前的模樣,通往游泳池的路現(xiàn)在還叫做游泳池路。據(jù)史志辦老干部蔣文波先生回憶,這個游泳池的建成,就是他建議的。當時他看到沈家門人都沒有什么文化娛樂地方,就提議建個游泳池,結果大家熱情很高。游泳池的修建沒有花國家一分錢,都是各單位募資,人們義務勞動,把游泳池造起來,最初免費,很多人去那里游泳放松。上世紀60年代末各級大力推行體育運動,政府在原有基礎上對游泳池進行改造,使人們的游泳條件又一次得到很大改善。期間沈家門也辦過少體校,依托泳池培養(yǎng)出不少運動健將,為普陀,也為舟山爭得了榮譽。
很難想象,在我們這個比較傳統(tǒng)的民族,游泳居然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就已經(jīng)開始流行。據(jù)報道,1956年5月31日,毛主席首度暢游長江,寫下《水調(diào)歌頭·游泳》,通過長江中游泳的感受,抒發(fā)了迎著大風大浪前進的革命豪情,謳歌了我國人民改造山河、建設祖國的偉大業(yè)績。十年后的1966年7月16日,73歲高齡的毛主席最后一次暢游長江,時間達1小時05分。
10年間,毛主席曾40多次暢游長江,帶起了一股全民游泳狂潮,尤其是地處海島的游泳運動更是紅紅火火,人們針對開門見海、出門過海的實際,自發(fā)開展游泳活動。每逢夏天,無論在大海里、沿港邊,還是水庫中或河渠里到處可以見到大人、小孩在水中游泳嬉鬧,自得其樂,游泳成了海島人獨特的體育活動方式,期間開展的橫渡沈家門漁港、海上運動會、冬泳活動等都成為海島人美好的記憶。
記得我第一次下游泳池,是沿著泳池旁邊的石階一格一格走到水里,水漫到肩膀時,兩只手緊緊抓住池邊欄桿,整個人直挺挺地立在水里。看看周圍的人都是兩腳離地橫著漂在水面,我就奇怪,自己怎么就不會漂起來呢?人家兩只手抓著欄桿,人可以浮起來,我就是不浮。后來,我伸開雙臂,將頭低至水面,整個身子就自然漂了起來。一個暑假下來,好幾個同學漂著劃著,自然就學會了游泳,有的還會做高難度動作,比如水下抱腿、水下翻跟頭等,這些小青蛙似的孩子就像浪里穿梭的小魚一樣,自由地游來游去。
到我兒子上初中的時候,學校規(guī)定中考前必須游泳達標。于是,游泳池就成了孩子們達標考試前的訓練基地,大人、孩子都集中在沈家門游泳池這個彈丸之地,泳池更是人滿為患。前兩年,普陀區(qū)游泳協(xié)會建議要加快建設一所新型游泳館,以提升現(xiàn)代城市品味,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
如今,隨著普陀全民健身中心的建成,更加時尚、設施完備的室內(nèi)泳池給人全新體驗,游泳將成為更多人的健身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