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的新安江,一陣雨后,清風舒爽,江面上粼粼波光,江岸邊青山透綠,令人心曠神怡。
姚志群依在自家院落的欄桿邊,指著眼前的水面告訴記者,“過去,這里是網箱‘排排坐’、漁網相連接的場景,圍得江面密不透風?!?/p>
49歲的姚志群是安徽黃山市歙縣街口鎮(zhèn)街口村黨總支副書記,曾是街口村的漁民。
過去的街口村,是個漁業(yè)村,全村400余戶1500多人,最多的時候三分之二村民都從事捕魚,典型的靠水吃水。從街口村順新安江而下,便出安徽,是浙江省淳安縣威坪鎮(zhèn)的地界,故而百姓也把街口稱為“界口”。
上世紀90年代,由于歷史原因,與千島湖相連的新安江水域圍網養(yǎng)殖和捕撈產業(yè)迅速發(fā)展,既存在安全隱患,也對新安江生態(tài)環(huán)境造成影響,久而久之,水體富營養(yǎng)化程度逐漸加深,水質也逐年下降。
為保護新安江-千島湖流域生態(tài)環(huán)境和生物多樣性,歙縣于2011年啟動實施網箱退養(yǎng)工作,并于2019年出臺了《新安江漁民退捕工作實施方案》,開始引導漁民上岸。
“起初不理解,也有些抵觸?!闭f起退養(yǎng)退捕,姚志群直言不諱,村民們世代生活在水邊,捕魚是大家伙的飯碗,多少有些不舍。
政府引導、村干部開導……漸漸地,姚志群意識到守護好一江清水的重要性。作為村里的退養(yǎng)戶,他帶頭簽了字,退了網,領了補助款,改行在兩省交界處開起了民宿,能吃能住,名為“老渡口”。
早些年,姚志群一直在蘇州干裝修,2008年,因為年邁的母親需要照顧,毅然回到老家。當時既能捕又能養(yǎng),裝上幾個網箱,就在家門口干起了“副業(yè)”。
“裝修雖是主業(yè),但家里收入的大頭還是靠‘副業(yè)’?!币χ救赫f,上半年捕魚,下半年養(yǎng)魚,一年下來,10多萬的收入相當可觀,不比在外面掙得少,關鍵還能攢下錢。
話里話外,姚志群對以漁為生是懷念的。不過,網箱退養(yǎng)、退捕上岸的事情,他也想得明白,“一方面,擁護生態(tài)保護政策;另一方面,上岸后,日子不再過得風吹日曬?!?/p>
其實,改行開民宿并非姚志群的一時興起。
“多年在外務工,朋友來了,只能去隔壁的威坪鎮(zhèn)吃住,想著自家房子空著也是空著,便有了開民宿的念頭。”姚志群說,自己設計、自己裝修,這幾年,因為新安江保護得好,游客也多了起來,一入暑期,就進入旺季,忙起來的時候一房難求,吃飯都得排隊。
“我們這里的山山水水就是青山綠水?!币χ救焊锌卣f,“水清之后,吃上生態(tài)飯,也分到生態(tài)紅利,都是看得見、摸得著的變化?!?/p>
一江清水出新安,對于祖祖輩輩生活在江邊的姚志群來說,是參與者、見證者,也是受益者。
“當年退捕上岸的村民,有的進了企業(yè)上班,有的辦起了服裝廠,也有的外出務工掙錢,不論退捕轉產之后從事了哪一行哪一業(yè),大家都過上了新生活?!币χ救赫f,當初退得出,而今穩(wěn)得住。
“相比起捕魚養(yǎng)魚,打理起民宿輕松多了?!币χ救盒χ鴮τ浾哒f,過去靠水吃水,如今還是靠水吃水!不同的是,現(xiàn)在端的是生態(tài)碗。
在街口鎮(zhèn),一江清水,流出了綠色財富,也淌出了理念變遷。
對于未來,如今已是街口村黨總支副書記的姚志群滿懷憧憬,“水清了、岸綠了,接下來就是要帶著村民們一起,把兩岸種植的茶葉和柑橘賣上好價錢,讓上岸后的生活越過越好,日子越過越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