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市各級民政部門大力推進社會救助工作改革創(chuàng)新,不斷提升社會救助保障水平,讓困難群眾在精準、及時的救助中擁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
一是“放”權力。我市在淮陰區(qū)、洪澤區(qū)、漣水縣試點將低保、特困供養(yǎng)審批權限下放到鎮(zhèn)(街道),審批時限由35個工作日縮短為約20個工作日,審批時間縮短近一半,大幅增強救助及時性。
二是“簡”程序。對于急難型臨時救助,不再開展經濟狀況核對、民主評議和確認前公示,直接予以救助,事后補齊相關手續(xù)。
三是“快”響應。深化“大數(shù)據(jù)+網格化+鐵腳板”機制在救助領域的運用,發(fā)揮村居干部、網格員貼近群眾、熟悉民情的作用,建立群防群助工作網絡,由“人找政策”向“政策找人”轉變。
四是“廣”覆蓋。依托“江蘇政務服務”,優(yōu)化非本地人員申辦程序,困難對象在戶籍地、居住地鎮(zhèn)(街道)均可申請社會救助。打破臨時救助戶籍地申請限制,全面推行由急難發(fā)生地直接實施救助。
五是“暖”服務。指導縣區(qū)開展“社會救助集中接待日”活動,對困難群眾救助訴求采取“急難”速辦、“普通”快辦、“重大”會辦的方式分類處理,密切干群關系、改進工作作風。該項工作被評為全省民政創(chuàng)新創(chuàng)優(yōu)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