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揚州市成功入選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思想政治(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實驗基地,標志著揚州思政課程的研究實施在全國已形成品牌。講好運河故事、保護好運河生態(tài)、傳承好運河文化,揚州教育思政人通過“運河思政”跨學科協(xié)同育人實踐探索,找到了一條具有鮮明揚州特色的思政課教研學新路徑。
把上好思政課作為“頭號工程”
近年來,揚州市教育局把思政課一體化建設作為局長、書記工程,始終把思政學科作為“第一學科”、把思政課程作為“第一課程”、把思想政治課建設作為“第一工作”。該市組建“揚州市大中小思政課一體化指導委員會”“揚州市大中小思政課一體化建設聯盟”,開展大中小思政課百名思政優(yōu)師、百節(jié)思政“金課”、百組優(yōu)質思政資源、百所思政特色學校、百名校長書記上思政課的評選。
搭建“大平臺”、建設“大課堂”、落實“大思政”。奔騰2500年的古運河見證了揚州的發(fā)展史,其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以及溫和、包容、開放、創(chuàng)新的文化特質,也是揚州思政教育的生動教材。在揚州教育人的不斷研究探索下,揚州“運河思政”應“運”而興。
邵伯鎮(zhèn)具有1600多年的歷史,是大運河江蘇段中完整性和延續(xù)性較高的古鎮(zhèn)之一。邵伯中學思政課教師馬英在與本地學生的溝通中發(fā)現,大家對邵伯運河文化的認知并不深刻。為此,作為“新邵伯人”的馬英走訪古鎮(zhèn)各個角落,搜集古鎮(zhèn)的人和事作為講習資料,通過思政課激發(fā)學生對運河文化的熱愛。
“越來越多的教師正自發(fā)加入推進‘運河思政’的事業(yè)中?!睋P州教育科學研究院副院長王恒富說,揚州教育科學研究院構建了市、縣、校三級培訓體系,成立了一體化揚州市思政課研修核心小組,邀請揚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骨干教師擔任導師,充分利用揚州市7個大中小學思政課名師工作室,構建高校與大中小學協(xié)同育人的新格局,形成示范引領效應;積極開展“大思政課”專項評審活動,統(tǒng)籌推進“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建設。
“思政小課堂”深融“社會大課堂”
揚州市田家炳實驗中學坐落在皮市街頭,這里非遺技藝隨處可見,思政課教師邵秀芝常帶領學生到街區(qū)探訪,現場體驗漆器、通草花、雕版印刷等非遺技藝,跟著非遺傳承人學習沖泡揚州名茶綠楊春,感受揚州慢生活的高雅和精致。
和邵秀芝一樣,揚州的思政課教師充分利用各類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通過室內融合課堂、實景融合課堂、微視頻等形式呈現揚州地方特色,引導學生從身邊的一草一木了解運河故事,感受運河精神,將運河文化融入思政課堂。
揚州的“運河思政”注重多學科教學協(xié)同。揚州市教科院在引導思政課教學時,努力打通不同學段思政課程的堵點、斷點和散點,對思政課重點內容進行一體化設計。以“青春向黨 筑夢前行”為主題,該市已開展9次大中小學校思政課一體化課堂展示與研討,授課教師40人次,參與人數近萬人。同時,在全國首創(chuàng)并全面推進大中小學“運河思政”一體化建設和“‘運河思政’:跨學科協(xié)同育人實踐”項目。開發(fā)130多節(jié)跨學科協(xié)同育人精品課程,100節(jié)“運河思政”微視頻及多條“大運河思政研學”精品路線。
“運河思政”不是簡單的“運河文化”+“某一學科”教學,而是要打造以思政內容為引領,以大運河文化為主題,以知識、問題等為結合點,統(tǒng)整主題相通、內容相聯的學科,從而形成層次清晰、彼此聯結、滲透互補的課程系統(tǒng)。
擴大“朋友圈”實現協(xié)同育人
在教學端實現育人過程有效聯動,是揚州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的關鍵。為此,揚州市教育局整合全市大中小學思政課專家學者、教研員、優(yōu)秀教師力量,制定了思政工作一體化、跨學科協(xié)同育人、中小學思政課改革等相關舉措,對一體化思政建設和跨學科協(xié)同育人的體制機制、課程銜接、資源共享、隊伍培育、評價體系等作出詳細要求。
“同一個課題,首先要考慮在大中小學如何進行,有哪些相似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其次是對比大中小學教材的內容,思考如何在大中小學開展螺旋式上升的教學。這是我的工作室重點研究的內容?!苯K省首批網絡名師工作室領銜人劉嵐說,揚州的大學也參與了進來,不僅參與開課、評課,同上一節(jié)課,還開放大學的場館。
“‘運河思政’:跨學科協(xié)同育人實踐探索”作為全國教育科學“十四五”規(guī)劃2022年度教育部重點課題立項以來,揚州思政人不斷擴大教研學“朋友圈”,共同挖掘大運河文化資源,探索跨學科教學設計。2019年開始,揚州市有60多位道德與法治教師參與了人教社數字公司全套道德與法治數字教學資源的創(chuàng)作。10多位教師的道德與法治示范課在人教社數字平臺展示,人教社數字平臺專家和專業(yè)拍攝人員多次來揚州思政課堂進行拍攝,多名教師參與了人教社數字平臺對廣東、廣西中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數字化教學培訓和示范課展示,一大批思政教師從中受益,“運河思政”課程水平不斷提高。
今年恰逢大運河申遺成功10周年,揚州教育人希望通過“運河思政”一體化建設,推行跨學科協(xié)同育人,深耕大運河文化蘊含的“思政”要素,將文化自信、民族文化認同感、家國情懷深植于青少年的心中,同時也把大運河傳承與保護的“接力棒”交到青少年手中,續(xù)寫未來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