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澤湖結緣中國古典四大名著”特稿系列之二
論三國 英雄輩出洪澤湖
——洪澤湖與《三國演義》
夏寶國/文
《三國演義》是中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歷史演義小說,成書于元末明初,作者羅貫中以晉代陳壽《三國志》為依據(jù),結合社會上流傳的三國故事,源于史料,高于社會生活創(chuàng)作而成。近年來,很多學者對《三國演義》從多方面進行了研究,但從地域文化角度來研究的較少。實際上,《三國演義》與洪澤湖聯(lián)系十分密切,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
1.洪澤湖地區(qū)出生的人物在三國時代和《三國演義》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魯肅(172年~217年),字子敬,臨淮郡(洪澤湖屬于治下)人。歷史上的魯肅有過人之智,孫權對他極為欣賞。他初見孫權就提出了建國方針:鼎足江東,北拒曹操,待機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竟長江所極,據(jù)而有之,然后建號帝王以圖天下。這與諸葛亮的《隆中對》有相似之處??梢哉f,吳國的建立與發(fā)展基本是按照魯肅提出的戰(zhàn)略方針進行的。在《三國演義》中,魯肅這個形象除名字外幾乎全是杜撰,但作者對其筆墨甚多。從第二十九回《小霸王怒斬于吉,碧眼兒坐領江東》魯肅開始登場,其多次在重要場合出現(xiàn),對許多情節(jié)的發(fā)展起了關鍵作用,如第四十三回《諸葛亮舌戰(zhàn)群儒,魯子敬力排眾議》。除上述章回外,魯肅還在四十二回《張翼德大鬧長坂橋,劉豫州敗走漢津口》、四十四回《孔明用智激周瑜,孫權決計破曹操》、四十五回《三江口曹操折兵,群英會蔣干中計》、四十六回《用奇計孔明借箭,獻密計黃蓋受刑》、五十一回《曹仁大戰(zhàn)東吳兵,孔明一氣周公瑾 》,五十二回《諸葛亮智辭魯肅,趙子龍計取桂陽》 、五十三回《關云長義釋黃漢升,孫中謀大戰(zhàn)張文遠》、五十四回《吳國太佛寺看新郎,劉皇叔洞房續(xù)佳偶 》、五十八回《馬孟起興兵雪恨,曹阿瞞割須棄袍》 、六十六回《關云長單刀赴會,伏皇后為國捐軀》?!度龂萘x》共一百二十回,其中有十分之一的章回都有他的戲,可見分量之重。
陳琳(?年~217年),字孔璋,廣陵射陽(今洪澤區(qū)、淮安區(qū)、寶應縣交界處)人,東漢著名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在《三國演義》中, 陳琳為袁紹幕僚,軍中文書多出其手,其中最出名的當屬《為袁紹檄豫州文》,全文僅1471個字,但通過排比對偶的手法,寫出了排山倒海的氣勢,歷數(shù)曹操罪狀,痛罵曹操。曹操讀此文,毛骨悚然,驚出一身冷汗,但頭風病也因此而得愈。后來袁紹兵敗,陳琳被俘,曹操惜其才華而不咎,令其為司空軍師祭酒,管理記室。
陳登,字元龍,下邳淮浦(歷史上洪澤湖曾屬淮浦縣)人。他學識淵博,智謀過人,徐州牧陶謙命其擔任典農(nóng)校尉,主管一州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早期的洪澤湖大堤即是陳登在任時組織修建的,使得漢末遭破壞的洪澤湖地區(qū)農(nóng)業(yè)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復。在《三國演義》中,陳登在十九回《下邳城曹操鏖兵,白門樓呂布殞命》、二十一回《曹操煮酒論英雄,關公賺城斬車胄》和二十二回《袁曹各起馬兵三軍,關張共擒王劉二將》中出現(xiàn),助曹操敗呂布,輔關羽斬車胄,幫劉備伐曹操,且對情節(jié)的發(fā)展起了關鍵性作用,這些都表現(xiàn)了陳登的智勇雙全。
2.洪澤湖流域是《三國演義》中英雄人物的重要活動場所
孫堅(155年~191年),字文臺,吳郡富春人,孫權之父,即吳武烈帝。東漢末年軍閥,三國時期吳國的奠基人。據(jù)陳壽《三國志》,孫堅17歲就單挑群盜,以勇敢著稱于州郡。孫堅曾被任命為鹽瀆丞(洪澤湖東岸),數(shù)歲徙盱眙(洪澤湖南岸)、下邳(洪澤湖北岸)。公元184年,孫堅率兵加入東漢王朝剿滅黃巾起義的戰(zhàn)斗,鄉(xiāng)里少年在下邳者皆愿隨其從軍,他又招募商旅及淮、泗(今洪澤湖地區(qū)淮陰、淮安、泗陽、洪澤)精兵,奮力與黃巾起義軍作戰(zhàn),大破黃巾。從此,孫堅的事業(yè)開始騰飛,為東吳的創(chuàng)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劉備、關羽和張飛戰(zhàn)紀靈于盱眙,以少勝多。東漢建安四年(199年),劉備、關羽和張飛領兵3萬在盱眙(今洪澤湖南岸)擊敗袁術大將紀靈的10萬大軍,取得了以少勝多的輝煌戰(zhàn)績。此事在《三國演義》第二十一回《曹操煮酒論英雄,關公賺城斬車胄》中有所反映,只是有所變化,畢竟是小說演義。在第二十一回中,劉備奉曹操之命率5萬大軍,在徐州城外迎戰(zhàn)袁術派來的先鋒紀靈所率的10萬大軍,大勝,紀靈被張飛刺于馬下,袁術親自引軍來斗,被殺得大敗,一路逃亡,欲回壽春,又被群盜所襲,結果吐血身亡??梢姾闈珊祉粢粦?zhàn),曹操取得了對袁術的決定性勝利。
鄧艾屯田。三國時期魏國大將當年曾在洪澤湖地區(qū)屯田積糧。鄧艾少有大志,勤奮好學,司馬懿很賞識其才華。正始年初,魏國準備在東南一帶屯田,積儲軍糧,對付吳國,為此派鄧艾前往考察。經(jīng)過考察,鄧艾提出了兩項重要建議:第一,開鑿河渠,興修水利,以便灌溉農(nóng)田,提高單位面積產(chǎn)量和疏通漕運;第二,在淮南、淮北(今洪澤湖一帶)進行大規(guī)模的軍屯。鄧艾著《濟河論》闡明了自己的觀點。司馬懿看后很滿意,決定采納實施。從正始二年(241年)起,鄧艾在淮南、淮北廣開河道,大舉屯田,在淮水流域挖掘了三百里長的水渠,灌溉農(nóng)田兩萬頃。幾年后魏國在東南的力量大大增強,每每東南有戰(zhàn)事,大軍便可乘船南下,直達江淮,這些都是鄧艾的功勞??梢哉f,在洪澤湖地區(qū)屯田讓鄧艾展示了才華,為其后來大顯身手奠定了基礎。當年鄧艾屯田之處今屬洪澤湖及洪澤湖灌區(qū)范圍,洪澤古灌區(qū)(洪澤湖灌溉系統(tǒng))2023年11月4日被國際灌排委員會公布為世界灌溉工程遺產(chǎn)。昔日三國英雄業(yè)績今朝依然光輝燦爛。
3.《三國演義》部分章回寫作于洪澤湖畔
羅貫中(約1330年~約1400年),名本,字貫中,號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元至正七年(1347年),羅貫中18歲時被施耐庵收為學生,隨施耐庵在洪澤湖下游鹽城參加了張士誠農(nóng)民起義。張士誠被朱元璋擊敗后,羅貫中追隨施耐庵,并開始幫助施耐庵整理《水滸傳》書稿,同時羅貫中也開始寫《三國志通俗演義》。1365年,羅貫中隨施耐庵到淮安,住在當鋪老板王肇慶家的“小方齋”中寫作。施耐庵臨去世前,將《水滸傳》交給了羅貫中,此時,羅貫中已寫出了《三國志通俗演義》中的12卷。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羅貫中修改整理好了老師施耐庵的《水滸傳》,也完成了自己的《三國志通俗演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