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公元1世紀在浙江上虞出現(xiàn)真正的瓷器,一直到魏晉南北朝的500多年,基本上都是南方浙江青瓷一統(tǒng)天下的時期,史稱南方六朝青瓷。
六朝時期青瓷壺
東漢中晚期是瓷器逐步成熟的時期。從上海博物館收藏的東漢中晚期浙江上虞地區(qū)出產(chǎn)的“青瓷網(wǎng)紋罐”及在浙江余杭出土的東漢“青釉扁壺”等實物來看,其瓷胎純凈、燒結充分、釉色青翠,胎質(zhì)及燒成溫度已符合真正意義瓷器的要求,但在造型、紋飾方面仍遺留著原始瓷的一些特征。
東漢 青釉扁壺
三國“堆塑罐”
“堆塑罐”是用作陪葬明器的越窯青瓷,也稱“谷倉”或“魂瓶”,三國至兩晉時期在長江中下游地區(qū)流行,到西晉末年基本消失?!岸阉芄蕖痹煨褪址笨d,裝飾題材豐富,頂部裝飾由飛鳥群、人物奏樂、人面獸身等組成,罐腹裝飾有揚子鱷、螃蟹、獅以及鋪首銜環(huán)等貼塑,幾乎是現(xiàn)世生活的微縮,反映出當時人們對富貴享樂的向往和長生不死的追求。浙江省博物館收藏的西晉“青瓷堆塑罐”、南京博物館收藏的“青瓷人物樓閣堆塑罐”,江浙地區(qū)其他博物館也收藏一些同類“堆塑罐”,產(chǎn)品基本無一雷同,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和文化研究價值。
西晉 青釉堆塑罐
西晉青瓷:仿動物造型
西晉青瓷特點鮮明。南京博物院收藏有“青瓷羊”、“青瓷獅型辟邪”、“青瓷獸型尊”等動物造型青瓷,造型穩(wěn)重,偏于矮胖,裝飾以連珠、網(wǎng)格、弦紋等組成的帶狀花紋,并配上模印鋪首或佛像,成為西晉青瓷裝飾的標志。
西晉 青瓷獅型辟邪
南朝青瓷:蓮花裝飾興起
蓮花作為瓷器紋飾在東晉時期出現(xiàn),到南朝時就比較普遍了。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南朝“青瓷刻花蓮瓣紋單柄壺”以仰覆蓮花花瓣在器物外部作為裝飾,國家博物館收藏的北朝“青瓷蓮花尊”從上到下9層以印模、堆貼、刻花等手法,裝飾多層次蓮花瓣花紋,為我國同時代瓷器蓮花裝飾之最。
南朝 青釉刻花單柄壺
瓷器大量出現(xiàn)蓮花裝飾與佛教流行有關。佛教傳說釋迦摩尼降生在沼澤內(nèi)突然開出的碩大蓮花上,蓮花“出污泥而不染”的特性與佛教的“出世人格”主張相契合。蓮花昂首挺拔,色澤鮮艷,用自然美的蓮花裝飾瓷器,一方面迎合了佛教藝術的興起,也使瓷器更具美術價值。
北朝 青釉蓮花尊
巫文化影響
在整個南方六朝時期,出現(xiàn)了大量動物造型和動物裝飾的青瓷,如青釉虎子、青瓷羊、獸型尊等,這與楚、吳越地區(qū)巫風盛行、充斥濃厚的原始圖騰崇拜有關,是動物神話的產(chǎn)物和巫文化在瓷器上的表現(xiàn)。
六朝時期青瓷羊
瓷器從發(fā)展的初期,就凝聚了歷代工匠駕馭自然的智慧和創(chuàng)造力,滿足了人們的物質(zhì)生活需要,瓷器的造型和裝飾也反應了當時人們的生活習性,表達了人們的文化交流和心靈溝通,展示了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精神世界和審美情懷,成為自然與人文交匯的人類文明結晶。
注:本文已獲微信公眾 號“佘江濤的江和濤”(ID:gh_c284f104b2d2)授權發(fā)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