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吳世淵)和合文化遇上AI、數字化,能擦出怎樣的火花?8月19日晚,“和合文化傳播暨AI賦能臺州民間文化保護利用”調研座談活動在椒江區(qū)舉行。本次活動在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的指導和推動下,由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與臺州市文聯聯合主辦。
座談會召開前,來自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浙江省文聯、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等單位的專家學者們,已在天臺、椒江等地,開展了2天的調研。
其間,專家學者們走進天臺縣靈溪村、峇溪村、和合人間文化園以及臺州刺繡博物館等地,實地考察臺州獨具特色的民間文化資源。從古村落的煙火人文,到佛教文化的深厚積淀,再到臺繡藝術的精美傳承,處處都蘊含著和合文化的鮮明印記。
座談活動現場,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數碼系教師李運團展示了靈溪村古建筑和天臺山中華佛教城的三維影像,這些數據來自他這兩天的實地掃描采集。
“這些三維影像,可看作是‘數字基座’,在基座之上,可進行游戲、元宇宙的創(chuàng)作。”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數碼系主任李謙升表示,“我們想邀請大學生以及青年藝術家來到臺州,融合虛實交互體驗、AR/VR導覽、數字人文敘事等多元形式,探索和合文化在當下的傳承與傳播?!?/p>
北京科技大學人工智能研究院副院長、教授覃京燕說:“在臺州刺繡博物館和臺繡院,我感受到了民間文化的‘高級感’,希望它能形成一種吸引人的故事,從而吸引年輕化、國際化的受眾。”
和合文化,根植于臺州的歷史與生活;人工智能與數字化,則代表著未來的科技與想象。當兩者相遇,不僅為傳統(tǒng)文化注入新的表現形式與傳播方式,也為文藝高質量發(fā)展提供了新的可能。
“如今,傳統(tǒng)IP正在重構我們的視覺文化,典型代表有電子游戲《黑神話·悟空》和電影《哪吒2》。”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執(zhí)行院長金江波表示,“希望通過AI賦能,將和合文化這一獨具臺州底色的文化符號轉化為更具時代感和傳播力的內容形態(tài),打造青年喜聞樂見、國際社會易于理解的文化表達方式,讓古老的和合理念在數字空間中煥發(fā)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