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秧好一半禾,苗好七分收。眼下,正值水稻育秧“關鍵期”,海安市廣大農戶搶抓農時,積極投身育秧工作。部分種田大戶轉型為社會化服務組織,依托機械化育秧技術開展“代育秧、代插秧”等社會化服務,大幅提升育苗效率,精心培育優(yōu)質秧苗,為糧食豐產增收提供有力保障。
在大公鎮(zhèn)周小兵家庭農場,負責人周小兵忙著揭膜、澆水、噴灑農藥,細致開展秧池管理工作。今年,周小兵家庭農場在滿足自身大田插秧需求的基礎上,還面向周邊的大小農戶推出了育秧、插秧等一條龍社會化服務。“今年我們培育出的秧苗,預計可滿足周邊農戶100多畝大田的育秧和插秧需求。”周小兵介紹道。
走進墩頭鎮(zhèn)五一家庭農場的育秧田,整齊排列的秧盤在秧池中延伸,部分秧苗已抽出嫩綠新芽。“得益于溫控大棚技術的應用,今年秧苗的長勢總體好于往年,農場育秧面積35畝,可滿足2800畝大田作業(yè)需求。”農場負責人陸華介紹。
據(jù)了解,根據(jù)水稻種植常規(guī)標準,機械化育秧每畝秧池通常可供應約80畝大田。目前,五一家庭農場土地流轉規(guī)模達2300畝。其所培育的秧苗將至少服務周邊農戶的300畝土地,另有部分秧苗作為機動儲備?!敖衲?,我們既要做好自有流轉田的秧苗培育與種植,也要為周邊農戶培育出優(yōu)質的秧苗?!标懭A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