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茲華斯說:‘詩是強烈情感的自然流露。它起源于在平靜中回憶起來的情感?!?各位詩友,愿我們都能在詩歌的“煉金術”中,找到情感的共鳴與升華。謝謝!”
8月7日下午五點半,在超星公司南京錄(直)播室,詩人高翔說出了講座的最后一段話,標志著“王珂詩屋超星名師講壇‘教您寫新詩’暑期網?!眻A滿結束。
五分鐘后,此次活動的總負責人王珂在朋友圈上激動地說:“持續(xù)兩個月的‘教您寫新詩’暑期學校圓滿結束!原計劃的八人十二講全部開講,五場做了四場直播,感謝八位主講人!特別感謝吳投文教授從湖南湘潭,陳義海教授從江蘇鹽城、崔國發(fā)詩評家從安徽銅陵專程到南京錄課!感謝長三角城市網、百度、網 易、搜 狐、騰 訊、今日頭條、旅游文化網等多家媒體的及時報道,感謝超星公司的鼎力支持!錄制的課程將在超星名師講壇永久播放!感謝圈友們及時轉發(fā)直(重)播地址等相關信息!”
第二天上午,王珂在朋友圈轉發(fā)吳思敬教授的文章《大眾詩歌與人民詩歌》時說:“剛辦完‘王珂詩屋超星名師講壇‘教您寫新詩’暑期網校’,為詩歌普及作了貢獻,讀到吳老師文,親切,自豪!王珂近年開網課做講座,把詩歌還給大眾,還給人民,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有上千萬人聽過王哥的詩歌課!”
王珂已開設過網課《詩歌欣賞與詩歌療法》《詩歌文體學》《百年新詩詩體研究》等,網上講座有《漫談詩歌療法》《如何做新詩研究》等,在中央宣傳部主辦的干部學習平臺“學習強國”主講的《詩歌欣賞與詩歌療法》是人文史哲欄目的六門推薦課程之一,上網一周后就居于首位。第一講就有近43萬學習,1萬7000多人點贊。在超星學術視頻及超星名家講壇上的多門網課和多場講座也有數(shù)十萬聽眾。
眾人拾柴火焰高。這次王珂受超星學術視頻超星名師講壇邀請,利用王珂詩屋的影響力,舉辦“教您寫新詩”暑期網校,采用在錄制時和錄制后網絡直(重)播方式,向大眾,尤其是中學師生系統(tǒng)講解新詩知識,傳授新詩創(chuàng)作技法。效果之好超過了預期。長三角城市網預告講座信息時,有數(shù)萬人點擊;報道第一二三場講座時,有十多萬人點擊;報道王珂主講的第一二三講的完整講稿《詩的歷史和原理》《詩的語體和詩體》《愛情詩的寫作》,有數(shù)萬人點擊。今日頭條、百度、網 易、搜 狐、今日頭條、旅游文化網、長三角城市圈網、騰 訊等多家網站也及時做了報道。媒體的持續(xù)廣泛報道和詩友們在朋友圈的大量轉發(fā),使聽直播和回看直播的受眾大增,各種受眾上百萬。
百度Ai在“王珂詩屋超星名師講壇教您寫新詩暑期網?!痹~條中總結說:“授課特色結合理論與實踐,強調新詩創(chuàng)作需掌握“兩體”(語體與詩體)、“兩象”(想象與意象)及“三關”(語言、知識、技巧)。 ?針對中學師生需求,特別設置現(xiàn)代詩與中學生心靈契合度高的教學內容。”
“教您寫新詩”暑期網校主要是針對暑假中的中學師生開辦的,也受到他們的歡迎。武漢一所中學還組織學生集體看講座直播。
王珂在第二講《詩的語體和詩體》中專門講了第五節(jié)《現(xiàn)代詩是與中學生心靈最親近的文體》。他說:詩是最高的語言藝術,是人的語言智能的典型范例,通常是歌頌真善美的抒情藝術,非常有利于人的全面成長。中國是世界上最有名的詩國,很早就形成了‘詩教’傳統(tǒng)。詩歌教育是學校語文課程教育的重要部分,更是學生的課外學習和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與學生的德育、智育、美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多方面都密切相關。它不僅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語言能力、想象力和審美感受能力,還有利于學生健全人格和健康心理的培養(yǎng)。即良好的、科學的詩歌教育可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和校園文化的和諧建設。特別是對開發(fā)人的語言智能,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促進相關文體的欣賞寫作和相關學科尤其是藝術類學科的學習,甚至對培養(yǎng)學生做情感豐富、充滿愛心和有藝術品位的人,都很有幫助。
2025年高考語文高度重視新詩,北京卷的小作文可以寫一首小詩,全國卷A卷的作文提供了三則材料,其中兩則是詩(艾青和穆旦的詩句)。陳義海在第十一講《意象的巧用》一講中專門講了這首詩,他說:“以今年全國高考試卷上被作為材料使用的艾青的《我愛這土地》為例,初步體會一下意象在詩中所發(fā)揮的作用?!@首詩是寫于1938年,正是抗戰(zhàn)期間,它所表達的正是一位愛國詩人對山河淪陷的痛苦,以及他對祖國的深沉的愛。如果用一般的散文語言來表達,這種痛苦和愛便不能達到詩中所體現(xiàn)的語言的強度,而這個強度正是通過意象實現(xiàn)的。艾青這首詩中的核心意象是‘鳥’,然后由這個核心意象將情緒加強到‘用嘶啞的喉嚨歌唱’,再到‘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這是沒有保留的愛。最后兩句一句借助意象,一句直抒胸臆。如果單寫‘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表意是沒有問題,但沒有力度與審美價值,所以,前一句中‘淚水’這一意象的使用,使得這首詩的結尾既含蓄也有力?!?/p>
高翔在第十二講《詩歌情感的表達》中也從意象、語言、結構、主題等方面分析了艾青的《我愛這土地》。他說:“這首詩寫于1938年抗日戰(zhàn)爭時期,表達詩人對祖國深沉的愛與對苦難的悲憫?!瓕ν恋氐膿磹?,與對其苦難的深切感知融為一體,升華為一種刻骨銘心、至死不渝的赤子情懷和獻身精神?!?/p>
王珂教授精心策劃操辦了這次活動,審閱了每位專家的講稿。八位主講者也力求完美,兩講兩個半小時的講座,陳義海教授先寫了兩萬多字的word教案,又做了91張圖文并茂的ppt教案。王珂的三講的教案五萬多字,每一講都近兩萬字,都可以獨立成完整的文章。八位專家的十二講,教案總字數(shù)超過20萬字。
這次國內第一次整合多種資源(詩人和詩評家、學者和詩人、校園內新詩教授和校園外詩人)舉辦的新詩系列講座,全面(詩的歷史、原理、技法)深入(愛情詩、親情詩、哲理詩、散文詩,詩的體驗、構思、表達、意象)地“教學”新詩。王珂、陳義海和吳投文三位新詩教授的博士學位分別是文藝學、比較文學和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他們既是著名新詩學者,也是著名詩人,都出版了多部學術著作和詩集。講愛情詩、親情詩、哲理詩和散文詩的四位專家都分別出版過相關詩集。王珂出版了《情途:天涯何處無芳草——王珂愛情詩選1982-2024》;龔學明出版了《爸爸謠》《世間萬物皆親人》《月光村莊的媽媽》等多部親情詩集;方政出版了《方政抒情哲理詩選》;崔國發(fā)出版了《黎明的銅鏡》《黑馬或白蝶》《光陰冊頁》等多部散文詩集。一流的師資隊伍保證了“教您寫新詩”暑期網校的質量。
?
講座共分五場,十二講,每講一個多小時。
第一場:新詩的知識與技法
第一講 詩的歷史和原理 王珂
第二講 詩的語體和詩體 王珂
講座時間:2025年6月26日14:00-17:30
觀看地址:https://zhibo.chaoxing.com/6000279381243527
?
第二場:愛情詩和親情詩的寫作
第三講 愛情詩的寫作 王珂
第四講 親情詩的寫作 龔學明
講座時間:2025年6月27日9:00-11:30
觀看地址:https://zhibo.chaoxing.com/4000279381213986
?
第三場:如何體驗生活和寫散文詩
第五講 散文詩的寫作 崔國發(fā)
第六講 詩的生活體驗 黃建國
講座時間:2025年6月27日14:30-17:30
觀看地址:https://zhibo.chaoxing.com/4000279381213986
?
第四場:新詩的創(chuàng)作技法及哲理詩的寫作
第七講 新詩的構思 吳投文
第八講 新詩的外形式 吳投文
第九講 哲理詩的寫作 方政
講座時間:2025年7月15日14:30-17:30
?
第五場:新詩與外國詩及意象巧用和情感表達
第十講 新詩與外國詩 陳義海
第十一講 新詩的意象巧用 陳義海
第十二講 詩歌情感的表達 高翔
講座時間:2025年8月7日14:30-17:30
觀看地址:https://zhibo.chaoxing.com/2000280368005197
?
十二講內容摘要
王珂 第一講 詩的歷史和原理
“詩”指已在人類社會的不同地區(qū)存在了數(shù)千年的被稱為“韻文”的語言藝術。世界上現(xiàn)存的最早的詩是《伴隨你》,是在尼羅河畔發(fā)掘的,創(chuàng)作時間大約在公元前1567年到1085年。
中西方都不約而同地向以情感或形式為中心的詩本體論靠攏。西方詩本體論的歷史嬗變大致經過了摹仿論、表現(xiàn)論、形式論三大階段。從摹仿論向表現(xiàn)論的過渡階段出現(xiàn)了再現(xiàn)論。摹仿論經歷了單純機械地對自然社會環(huán)境的摹仿、帶創(chuàng)造性的草擬的摹仿和利用想象力對自然社會的詩化再現(xiàn)三個階段。文藝復興運動動搖了摹仿論的統(tǒng)治地位,摹仿論被再現(xiàn)論取代,從摹仿自然發(fā)展到再現(xiàn)人的生活。十九世紀浪漫主義運動使表現(xiàn)論達到頂峰,對人高度重視。二十世紀,西方詩本體論發(fā)生巨變,形式論逐漸占了上風。
詩言志說是中國詩學的開山綱領,在很長一段時期內占統(tǒng)治地位。直到魏晉,才出現(xiàn)了陸機的“詩緣情”說。陸機的“詩緣情”比“詩言志說”進步的一大原因是重視“詩藝”,要求詩要寫得美。這個定義分為“寫什么”和“怎么寫”及“如何寫好”三個層次。“綺靡”既可以指“詩藝”方面的“形式美”,這種形式美可以滿足人們的審美需要,也可以說是從功能方面下的定義。
詩是富有音樂性的抒情藝術,抒情性和音樂性是詩最重要的兩大原理。詩是抒情的,詩的抒情大于敘事。人類詩歌經歷了由重視敘事的史詩向重抒情的抒情詩轉變的過程。詩是人類最高的語言藝術,沒有語言就沒有詩。語言是由人創(chuàng)造并由人使用的,詩的語言本質是情感符號。
一首好詩應該給人以“美的享受”,讓讀者產生閱讀詩歌語言的“快感”和“美感”,至少應該讓那些具有較好的語言智能和較強的審美能力的人感覺到“舒服”。強調詩的審美功能可以提升新詩的藝術高度。詩在“怎么寫”上,特別是在語言形式上,“雅”應該大于“俗”。在“詩要有體”“詩要押韻”“詩家語”等詩歌觀念根深蒂固的中國,現(xiàn)代人的詩歌觀念主要由古代漢詩的教育培養(yǎng)出來的,即使是普通讀者也把“詩出側面”“詩家語是‘推敲’出來的美的語言”視為詩歌常識,要強調“詩要寫得很美”。
目前新詩標準建設要重視“兩體”“兩象”“三關”和“四要”?!皟审w”指新詩必須重視“語體”和“詩體”,詩人應該有詩體意識,新詩要建設常規(guī)詩體;“兩象”指寫詩寫作,特別是口語詩寫作和敘述詩要重視“想象”與“意象”;“三關”指要適度提高行業(yè)的“準入”難度,如古代詩人需要有“推敲”基本功和格律常識,新詩詩人應該過“語言關、詩的知識關和詩的技巧關”,“四要”指新詩詩人要重視“學養(yǎng)、技巧、難度和高度”,“四要”也可以稱為“四種境界”。
只有具有歷史意識的詩人才會珍視歷史,重視已有的詩的知識和詩的技巧,由文化修養(yǎng)與詩歌修養(yǎng)等構成的“學養(yǎng)”有助于詩人的人格修養(yǎng)的提高。詩人應該有個性,但是一個優(yōu)秀的詩人應該是具有熟悉詩歌知識、具有寫詩能力、人格健全和心理健康的正常人。
王珂 第二講 新詩的語體和詩體
新詩的語體研究回答的問題是“現(xiàn)代漢語如何成為詩家語”,或者“哪種語言可以成為現(xiàn)代漢詩的詩性語言”。這種詩性語言會隨著文體生態(tài)及功能的變化而變化,如“新詩”之所以能夠在新時代配稱純粹的“現(xiàn)代漢詩”,是因為它在世紀之交,尤其在“新時代”發(fā)生了全方位的變化:一、在寫什么上多變的情緒多于穩(wěn)定的情感。二、在寫作手法上敘述受到重視,但是詩的敘述是從主觀世界,尤其是從感覺和感受出發(fā),寫的是所感所思;散文的敘述是從客觀世界,尤其是從生相和物象出發(fā),寫的是所見所聞。三、在寫作語言上平民化口語多于貴族性書面語,意象語言受到輕視,口語甚至方言受到重視。四、在詩的音樂性上詩的內在節(jié)奏大于詩的外在節(jié)奏,詩的音樂性減弱。五、在詩的結構形式上詩的視覺結構大于聽覺結構,詩的排列形式重于詩的音樂形式。六、在寫詩的思維方式上圖像思維受到重視,語言思維受到輕視。第三、四、五種特質都涉及語體。
現(xiàn)代漢詩語體建設的根本任務是要建設有“詩性”和“詩美性”的現(xiàn)代漢語,具體為建設一針見血式的詩意單純和以一當十式的詩藝復雜的“詩家語”。機智、精煉、流暢、雅致、含蓄,是現(xiàn)代漢詩使用的“現(xiàn)代漢語”的基本要求。古代漢詩詩人的“推敲之功”也應該是現(xiàn)代漢詩詩人的基本功,詩人既要“說人話”,更要說“詩人話”,口語可以入詩,但是口語必須經過錘煉才能入詩,“口語詩”絕對不是“口水詩”。所以應該推崇寫得美和寫得巧,前者在女詩人寫作中格外明顯,后者在男詩人寫作中較受重視。詩的抒情性和女人情感的細膩性決定了女人寫作或女性寫作具有得天獨厚的柔美性,更容易寫出柔美的詩。因此女人詩詩體的最大特征就是柔與美。這種陰柔美與男人詩語體的巧和怪形成的陽剛美相得益彰,極大地提高了現(xiàn)代漢詩的藝術質量,助力了現(xiàn)代漢詩的以現(xiàn)代詩家建設語為中心任務的現(xiàn)代語體構建,也豐富了現(xiàn)代漢詩的功能。
現(xiàn)代詩是與中學生心靈最親近的文體,要通過詩歌教育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1.詩歌教育與智育——如何利用詩歌教育解決語文課程中現(xiàn)代詩歌教學難現(xiàn)狀。2.詩歌教育與德育——如何利用詩歌教育培養(yǎng)學生真善美的情感與愛國情感。3.詩歌教育與美育——如何利用詩歌教育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藝術觀與審美素養(yǎng)。4.詩歌教育與語言培養(yǎng)——如何利用詩歌教育培養(yǎng)學生精致優(yōu)美含蓄的語言能力。5.詩歌教育與智力開發(fā)——如何利用詩歌教育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創(chuàng)新思維和促進學生的個性和特長發(fā)展。6.詩歌教育與學生心理健康——如何利用詩歌的抒情功能來宣泄學生青春期壓抑的情感。7.詩歌教育與校園文化——如何利用校園詩社促進課外活動的開展與校園文化的建設。
中學現(xiàn)代詩歌教育的八大任務:1.全面?zhèn)魇诂F(xiàn)代詩的基本知識。2.重點介紹現(xiàn)代詩的欣賞方法。3.適當介紹現(xiàn)代詩的常規(guī)寫法。4.具體講解作品的內容、形式和技法。5.適當介紹詩人情況和創(chuàng)作背景。6.挖掘學生的情感感受力。7.開發(fā)學生的語言智能。8.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
整體教育的四大基本原則:1.知識大于感悟:學文學知識:詩歌知識、詩體知識、意象知識;重文學感悟:文學語言、文學情感、文學形式。2.形式大于內容:語言技法分析大于思想內容分析。3.微觀大于宏觀:文本細讀、意象、技法。4.重視教學手段和教學過程:詩意課堂,重視朗誦,建立“詩場”。
具體詩作教學的四大內容:1.詩作的相關背景介紹:詩人生平、代表作及詩觀、詩作創(chuàng)作情況、相關詩歌知識。2.詩作的主題意義分析。3.詩作的語言形式分析。4.詩作的寫作方法分析。
文本分析的兩大方面:1.詩作的題材和功能(寫什么):情感、情緒、敘事、哲理、氛圍。2.詩作的語言和技法(怎么寫):字詞(意象)、句子(句式)、詩節(jié)(節(jié)式)、詩篇(篇式、結構)。詩的內容與技法都涉及意象,意象分析是中學現(xiàn)代詩教學的重中之重。最基本的是要讓學生明白意象手法是“詩出側面”,可以產生“無理而妙”的藝術效果。
意象分三種類型:1.符號性意象。2.象征性意象。3.情感性意象。
意象具體為八種意義:1.原始意義。2.文化意義。3.時代意義。4.作者意義。5.讀者意義。6.符號意義。7.詩體意義。8.空間意義。
“現(xiàn)代詩是與中學生心靈最親近的文體?!痹诮虒W過程中,老師應該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甚至煽動起學生的熱情,讓學生帶著激情來學習。詩歌是情感的語言藝術,也是富有激情的語言藝術,現(xiàn)在很多學生因為學習普通話而喜歡朗誦,多媒體教學設備為詩歌教學營造氣氛提供了方便。采用現(xiàn)代教學技術,精心設計課堂,完全可以使教學現(xiàn)代詩的課堂成為最受學生歡迎的課堂,讓現(xiàn)代詩成為學生最歡迎的、最愛讀和最愛寫的文體。
王珂 第三講愛情詩的寫作
詩是抒情的語言藝術,人的生活離不開愛情,一些人便寫愛情詩,尤其是在個人化寫作中,愛情詩以它特有的抒情宣泄功能被很多人推崇,很多著名詩人,尤其是浪漫主義詩人都寫過愛情詩,如雪萊、拜倫、席勒,他們也寫過革命詩,如席勒寫過《西里西亞的紡織工人》,他寫了很多愛情詩,甚至情色詩。
愛情詩是最具有詩療功能的詩,詩歌療法依據的主要有五大心理學理論,這也是人為何要寫愛情詩的五大原因。一、弗洛伊德的人類有比性更高貴更高級的欲望沖動理論。二、馬斯洛的審美需要是人的本能需要理論。三、馬爾庫塞的感官受制于快樂原則理論。四、弗羅姆的象征語言是表達內在經驗的語言理論。五、弗羅姆的精神健康人的是與世界建立友愛關系的人理論。
淫蕩而又純潔的愛情詩是新詩現(xiàn)代性建設的重要內容??梢园选凹儩嵉脑姟狈Q為“愛情詩”,把“淫蕩的詩”稱為“情色詩”甚至“色情詩”。前者偏向抒情功能,后者偏向治療功能。但是前者可以公開發(fā)表,后者只能自己或者自己的戀人閱讀,不能公諸于世。
愛情是“新青年”們追求新生活的重要內容,愛情詩是沖擊舊禮教的重要工具。1922年寫愛情詩的“湖畔詩派”在杭州出現(xiàn),由四位青年學生汪靜之、應修人、馮雪峰、潘漠華組成,1922年和1923年分別出版了詩歌合集《湖畔》和《春的歌集》。徐志摩更是以寫愛情著名,在短短幾年內,寫出了很多經典之作,如《我來揚子江邊買一把蓮蓬》《我等候你》《我有一個戀愛》《我不知道風是在哪一個方向吹》《云游》《殘春》等。
華萬里的愛情詩,尤其是情色詩,因為寫得巧和美聞名詩壇,他出版過詩集《別碰我的狂瀾》《石榴馬》《花雀》《輕輕驚叫》。他的《雨過夜晴》堪稱“當代艷體詩”的代表作。如同他的詩集名稱《輕輕驚叫》,華萬里的情色詩呈現(xiàn)的正是“輕輕驚叫”風格,詩人寫得很巧妙,讓情色詩中的大俗的生物性情感變成大雅的理性情感,這樣的詩寫得很美。愛情詩是隱私性寫作,更需要巧用意象。
如果從詩療角度解讀洛夫的愛情詩《因為風的緣故》,不難看出洛夫是一個“愛情至上者”,在婚姻生活中,有“比性更高貴更高級的欲望沖動”,他一生追求和享受的愛情更多是柏拉圖式的精神戀愛。洛夫是一個“精神健康的人”,這種健康是因為“他與世界建立友愛的聯(lián)系”的“緣故”,他的幸福是“因為風的緣故”,這里的“風”就是“詩與愛”,正是詩歌與愛情讓他健康地生活,幸福地長壽。正是愛情及婚姻改變了詩人。洛夫的軍人生活及童年就開始的漂泊生活是單調的,很容易產生精神問題。品味詩歌與享受愛情,讓洛夫成為一個精神健康的人,成為一位長壽老人。
閱讀或寫作愛情詩正是治療人的這些心理精神疾病的良方,愛情詩寫作,特別是色情詩寫作,通常是一種快感式自慰式寫作,有利于宣泄“低級情感”,在寫作過程中,本能性的“性愛”往往會升華為精神性的“情愛”,低級情感會向高級情感轉化,以追求抒情的“快感”為目的的本能寫作往往變成追求詩意的“美感”的藝術寫作。
王珂是愛情詩寫作的受益者,從16歲寫到現(xiàn)在,尤其是大學期間(本科生和研究生期間,17歲到24歲)寫得最多,幾乎每天都寫。四十多年寫了兩千多首。2024年九州出版社出版的《情途:天涯何處無芳草——王珂情詩選1982-2024》精選了239組共一千多首。實際上我是把詩當成日記在寫。所以詩集封面說:“這是一本完整記錄作者近半個世紀愛情生活的新詩集——日記式編年體詩集……”
王珂的愛情詩主要受到以下詩論的影響:華茲華斯說:“詩是強烈情感的自然流露。它起源于在平靜回憶起來的情感?!笨吕章芍握f:“詩是一種創(chuàng)作類型,它與科學作品不同,它的直接目標不是真實,而是快感。”雪萊說:“詩人是一只夜鶯,棲息在黑暗中,用美妙的聲音唱歌,以安慰自己的寂寞?!睆N川白村說:“生命力受到了壓抑而生的苦悶懊惱乃是文藝的根,而其表現(xiàn)法乃是廣義的象征主義”馬斯洛說:“在某些人身上,確有真正的基本的審美需要?!笨ㄎ鳡栒f:“能使我們洞見這些人類活動各自的基本結構,同時又能使我們把這些活動理解為一個整體。”蘇珊·朗格說:“真正能夠使我們直接感受到人類生命力的方式便是藝術方式?!币彩艿街袊脑娧灾菊f和詩緣情說的影響,特別是陸機的“詩緣情而綺靡。”一直強調情詩寫得美,我是在用“美妙的聲音唱歌”。
王珂寫作情詩的目的有側重,有時偏向模仿論,寫所見所聞;有時偏向表現(xiàn)論,寫所思所感;有時偏向形式論,甚至把寫詩當成語言游戲,來挑戰(zhàn)自己的智力。更多是把三者結合。力求獲得快感美欲美感,滿足人的本能的審美需要。所以這些情詩是可以讓讀者產生情感共鳴、審美享受和思想啟迪的具有治療效果的“詩療詩”。
龔學明 第四講 親情詩的寫作
詩是用高度凝練的語言,形象表達作者豐富情感,集中反映社會生活并具有一定節(jié)奏和韻律的文學體裁。這里呈現(xiàn)出詩歌的一個特點:詩主情,表現(xiàn)作者的思想感情。而親情詩涵蓋在各種詩體中,是指寫給親人、飽含著濃濃親情的詩歌,是寫作內容與親情相關的詩。 對一些詩用親情詩稱呼,在學術界和詩歌界很流行。親情詩的特征是感情濃郁,許多親情詩因親人離別、死亡而觸動寫作,親情詩往往因具有共情作用而催人淚下。親情詩的情感指向包括幸福感、感恩、思念、悲傷、疼痛、懺悔等。
中國的親情詩由來已久,親情詩在中國詩歌起源之時即已出現(xiàn)。《詩經》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公元前11世紀至前6世紀)的詩歌, 在《詩經》中,至少有6首親情詩?!对娊洝分械挠H情詩是中國文學史上親情主題的源頭活水。它以最樸素的語言、最真摯的情感,描繪了父母養(yǎng)育的艱辛與恩德、兄弟手足的團結與情誼、家人之間的深切思念與牽掛。其中,最經典的是兒子悼念父母的詩《蓼莪》,悼念父母恩德,抒發(fā)失去父母的孤苦和未能終養(yǎng)父母的遺憾,沉痛悲愴,凄惻動人,清人方玉潤稱為“千古孝思絕作”(《詩經原始》卷十一)。親情詩在我國詩歌發(fā)展史上綿延不絕,從古風到近體詩,關于親情的詩歌很多,且影響很廣,比如曹植的《七步詩》,杜甫的《月夜憶舍弟》),李白的《寄東魯二稚子》等。表現(xiàn)母子親情的詩歌特別多,如白居易的《母別子》,孟郊的《游子吟》等。中國當代也不乏感人的親情詩,如李瑛的《挽歌:哭小雨》和顧城的《給我逝去的老祖母》。外國詩人寫母親的親情詩,如葉芝(愛爾蘭)《母親之歌》和里爾克(奧地利)的《母親》。作為中國當代最為著名的親情詩人,龔學明重點介紹了他寫給苦難的爸爸的詩集《爸爸謠》和寫給善良的媽媽的詩集《月光村莊的媽媽》。
現(xiàn)代親情詩創(chuàng)作的要點:1,寫自己熟悉的經歷的親情題材。熟悉的題材才會有自己獨特的感悟。選取題材,注意切口、角度要小,一些記憶中深刻的瞬間、一樁事情,由此展開寫作,只有小才能細、深。 2,詩歌主情。自古至今,詩歌都是以表達作者的情感為主,喜怒哀樂。寫親情詩最容易表達自己的情感,不要怕將自己的情感說出來。3,親情詩的現(xiàn)代性既體現(xiàn)在題材的現(xiàn)代性,也體現(xiàn)在親情詩的藝術性(現(xiàn)代表現(xiàn)手法)。要將親情詩歌寫好,一定要掌握技巧。首先要牢牢記住詩歌語言的特殊性。它不同于日常交流的語言,詩歌不需要說清楚,詩歌的語言要求空靈、跳躍、含蓄。詩歌是形象思維,也不可說理。情感表達要有度,留出情感的空間,讓讀者一起來參與。詩句中,最要把握的是虛實結合,立意上,要表達的一定要比生活更高一些,要超脫、高遠些。詩歌創(chuàng)作中的一些具體技巧,如象征、暗喻、通感是必須的,通過學習可以掌握??傊F(xiàn)代生活和情感比古代復雜,所以現(xiàn)代親情詩在題材和寫作技巧上也更趨多樣,寫作空間更大。
崔國發(fā) 第五講 散文詩的寫作
一、什么是散文詩
(一)散文詩是詩
(二)散文詩是具有散文形式的詩
(三)散文詩是具有散文形式而有詩味、有美味、有情味、有意味的詩
二、如何看散文詩
(一)散文詩的“四則運算”,或一個口訣
散文詩寫作,宜加上深情,減去雕飾,乘以新意,再除以陳言。
(二)散文詩人的“三心二意”
“三心”:敬畏之心、寫碑之心、仁愛之心。“二意”:寫出深意、新意。
(三)推動“四個轉型”
從小文體向大格局轉型;從同質性向差異性轉型;從半封閉向全開放轉型;從有意思向有意義轉型。
(四)“五味雜陳”
美味、鮮味、雜味、怪味、意味。
(五)詩人的“七情六欲”
“七情”:時代的詩情、生活的熱情、薪傳的文情、心靈的激情、靈動的柔情、體恤的民情、唯美的深情。
“六欲”:筆參造化的表達欲、情理共生的傾訴欲、藝術個性的表現(xiàn)欲、人生經驗的分享欲、深耕哲理的求知欲、標新立異的創(chuàng)新欲。
(六)八個“故我”
我興故我在,我觀故我在,我群故我在,我怨故我在,我思故我在,我野故我在,我化故我在,我悟故我在。
(七)九種“意氣”
“意”:深意、新意、情意、愛意、禪意、銳意、快意、心意、詩意?!皻狻保褐袊鴼馀?、自然氣韻、歷史氣息、文化氣脈、精神氣場、人生氣概、語言氣勢、開放氣度、藝術氣魄。
(八)共相與殊相:十種表現(xiàn)
生命真相;人間世相;現(xiàn)實本相;自然景相;豐富物相;心靈圣相;文化品相;情愛夢相;心靈空相;藝術殊相。
(九)散文詩情感的幾何學結構:點線面體
三、怎么寫散文詩
(一)象征隱喻法(意與象的關系)
立象以盡意,取喻而明理。
(二)小中見大法(大與小的關系)
由小及大,寓大于小,于有限的形象中發(fā)掘無限的思想意蘊。
(三)以少總多法(多與少的關系)
精簡凝練,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
(四)虛實相生法(虛與實的關系)
虛實相生。若只寫“虛”就顯得抽象沒詩味;若只寫“實”就顯得堆垛無生氣。
(五)美中生智法(詩與思的關系)
在散文詩美文質地中融入智性思辨。
(六)即器見道法(器與道的關系)
就是從日?!拔铩敝邪l(fā)現(xiàn)人生之“道”。
(七)就景敘情法(情與景的關系)
人與自然、主體與客體之間的同構、互動與共振。
(八)文史互證法(文與史的關系)
所寫的是人心中的歷史、思辨的歷史哲學。
(九)離形得似法(常與變的關系)
知常達變,有時離形得似,于形的變異中產生質的躍升。
(十)異質變構法(異與同的關系)
使文學各體裁多維耦合,讓差異化為散文詩找到新的出路。
黃建國 第六講 詩的生活體驗
詩的生活體驗最重要的是要從生活印象到詩歌意象,要弄清詩歌創(chuàng)作中的藝術轉化機制及詩歌最核心的美學概念“意象”及其創(chuàng)造的秘密。詩歌創(chuàng)作的本質是將生活經驗轉化為審美對象的藝術過程。在這一轉化中,生活印象作為詩人對客觀世界的原始感知,經過主體情志的熔鑄與藝術提煉,升華為詩歌意象——承載著情感與哲思的審美復合體。
中國古典詩學強調“窺意象而運斤”;西方意象派詩人龐德則將意象定義為“在一瞬間表現(xiàn)出來的理性和感性的復合體”。意象作為詩歌的基本構成單位,其本質是心物交融的產物。主觀情志即‘意’與客觀對象即‘象’互感。
意象具有雙重結構:表層具象與深層隱意。
?
一、捕捉最具表現(xiàn)力的瞬間或物象
日常經驗往往蕪雜混沌,詩人從生活印象中提取意象的過程,首先是對原始感知的篩選與提純。
?
在地鐵車站
【美】 龐德
?
人群中這些面孔幽靈一般顯現(xiàn);
濕漉漉的黑色枝條上的許多花瓣。
?
詩中,“面孔”是為現(xiàn)實場景,“花瓣”為聯(lián)想意象。二者無邏輯連接詞,直接并置形成隱喻復合體,激發(fā)讀者自主關聯(lián)。
?
二、主觀情志注入物象
生活印象轉化為意象的關鍵環(huán)節(jié)是情感投射,使其脫離物理屬性,成為心靈化的“心象”。
?
《你吃什么,大地……》
裴多菲
?
你吃的是什么,大地,你為什么這樣渴?
你為什么要喝這樣多的眼淚,這樣多的鮮血?
?
詩人將大地塑造為貪婪的吞噬主體——“吃”眼淚與鮮血,“渴”求無度。這種設定顛覆了傳統(tǒng)詩歌中大地作為“孕育之母”的溫情形象。大地飲淚吸血的意象使自然物具有人性,暗示人世苦難。
?
三、物我合一的直觀感悟
自然意象以客觀物象為主導,強調對事物本身意趣的呈現(xiàn)。這類意象要求詩人摒除過度主觀干預,尊重物性的本真狀態(tài)。
?
《江雪》
【唐】柳宗元
?
千山鳥飛絕,
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
獨釣寒江雪。
?
“物我合一”是我國詩歌中探索人與自然關系的核心美學范式。詩人通過消解主客界限,將自我意識融入自然物象,構建出充滿靈性共振的詩意宇宙。
?
四、隱喻意象:思想情感的感性顯現(xiàn)
通過象征、暗示等手法,將抽象情思具象化。
?
仇敵(節(jié)選)
【法】波德萊爾
?
我的青春是一場晦暗的風暴,
星星點點,漏下明晃晃的陽光;
雷擊雨打造成了如此的殘調,
園子里,紅色的果實稀稀朗朗。
?
將青春比作風暴,象征其動蕩、痛苦與無果的掙扎。
?
五、組合意象:時空張力的藝術建構
通過多個意象的關聯(lián)與碰撞,產生超越單象之和的藝術效果。
唐·溫庭筠《商山早行》中,“雞聲茅月店,人跡板橋霜?!辈⒘辛鶄€意象,抒發(fā)了人在旅途、孤寂之情、思鄉(xiāng)之情。
?
六、詩人對意象的個人化創(chuàng)造
詩歌意象貴在創(chuàng)新,發(fā)前人之所未發(fā)。
?
春到傅家邊(節(jié)選)
黃建國
?
冬天是在突然之間淪陷的
?
梅花們呼拉一下
紛紛涌向山崗溪澗
飛上那些站成隊列的黑衣人
直直伸向天空的手指
?
本詩中,梅花不再是文人墨客筆下孤芳自賞的意象,而是一支充滿革命精神的先鋒隊。它們飛上“站成隊列的黑衣人”——那些光禿禿的樹枝,用“五顏六色的小喇叭”宣告春天的到來。這種擬人化的描寫,將自然界的更替轉化為一場充滿儀式感的革命,梅花成了春天的使者。
吳投文 第七講 新詩的外形式
所謂新詩的外形式,就是新詩的外在語言形式,也就是新詩的書面形式,也叫作新詩的書寫形式或印刷形式,是用我們的眼睛可以直觀到的物質形態(tài),是一種直觀形式。而新詩的內形式,一般認為是與新詩的內容聯(lián)系在一起的,是郭沫若所認為的“內在的韻律”“內在的旋律”,是宗白華所說的“心靈的節(jié)奏”,是詩人的內在情緒流,是無法用眼睛直觀到的內在形式,是需要用我們的心靈感受到的內在于一首詩中的形式或所謂的“內在結構”。
一、詩歌被稱為“首”,而不是“篇”。“首”是專用于詩歌和音樂(歌詞)的專屬量詞,“篇”則是用于散文體文學作品的量詞。用“首”稱量詩歌,是漢語基于詩歌獨特的藝術特性和歷史演變所形成的最精確、最自然、最具文化底蘊的表達方式。所以,我們要注意準確使用這個量詞“首”,不能濫用,不能誤用。
二、節(jié)與段是有區(qū)分的,節(jié)是專屬于詩歌的用法,而段則使用于散文體文學作品。詩歌的分節(jié)不能隨意劃分,而是詩人根據詩的主題內容、情感表達、節(jié)奏韻律、形式結構等多方面因素精心設計的。節(jié)與節(jié)之間有一個空行,這個空行就是劃分節(jié)與節(jié)的標志,是不能隨意取消的。一首詩可以有多節(jié),也可以只有一節(jié)。
三、“行”與“句”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新詩的分行包括不同的情形,(1)一首詩的每一行都是一個完整的句子。(2)在一首詩中,一行可以由兩個句子或兩個以上的句子組成,詩行大于句子。(3)一個句子分成幾行,詩行小于句子。新詩的分行也叫“建行”。新詩的分行形式自由多樣,既可以行與行之間對齊排列,也可以參差錯落地排列。
四、新詩的“跨行”,也叫作“斷行”,也叫“行中斷”,但不能叫作“跨句”“斷句”“句中斷”。所謂“跨行”,就是將一個完整的句子結構打斷,跨到下一行,用“行”的形式排列起來,以求得一種詩美的效果??缧?,在新詩寫作中被普遍運用,成了新詩“外形式”的一個重要特征。
五、新詩的節(jié)與節(jié)之間都有一個“空行”,“空行”不能叫作“空句”?!翱招小币馕吨弦还?jié)的結束和下一節(jié)的開始,中間是一個空白區(qū)域。這意味新詩中的空行不僅具有視覺效果,是新詩形式上的留白,而且也是新詩的一種節(jié)奏技巧,是詩歌意義生成、情感表達和節(jié)奏控制的一種重要調控手段。這就使“空行”具有某種修辭功能,顯得意味深長。
六、新詩中標點的使用,大致有這樣四種情況:1、全詩有標點,在早期新詩中往往保留標點。 2、全詩無標點,這種情況目前比較多見。3、句中有標點,句末無標點。這種情況目前也非常常見。4、保留詩中的特殊標點,省略詩中的常規(guī)標點。在新詩寫作中,標點是省略,還是保留,依據具體情況而定。
七、有時候,新詩會采用一些特殊的格式,在詩行的排列上與常規(guī)的格式不一樣,以求取得特殊的表達效果。新詩的特殊格式實際上比較常見,但一般情況下,不能過于花哨,最好不做過于極端的嘗試。尤其是初學寫作者,建議還是遵守新詩寫作的一般形式規(guī)范,待到了有一定的寫作功力后,再進行具有探索性的詩歌寫作。
吳投文 第八講 新詩的構思
所謂構思,又叫布局?!靶略姷臉嬎肌保瑢嶋H上是關于新詩寫作的一個整體性概念,不是指一首詩的局部,而是指一首詩中各要素的構成所要達到的具有綜合性、整體性的合理安排和部署。新詩的構思要避免全無頭緒,要避免混亂,就需要講究構思的技巧,遵循構思的基本規(guī)則。新詩構思的創(chuàng)造性也是有跡可循的。大致而言,詩人的構思可以在新、奇、巧、怪方面用力。
一、構思之“新”:新是新詩構思的基本要求,是新詩創(chuàng)作的一塊基石。構思要新穎,出新意;要破常規(guī),不落俗套。寫一首詩,至少應在新主題、新風格、新語言、新結構、新意境、新意象、新技巧中的某一方面著力;應盡力表現(xiàn)出詩人的自我個性,具有清晰的美學辨識度,與他人區(qū)別開來;應顯著區(qū)別于慣常的詩歌套路,確立新的表達方式。
二、構思之“奇”:在新詩寫作中,構思之“奇”與構思之“新”既有聯(lián)系,也有區(qū)別。構思的“新”與“奇”都屬于藝術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新”并沒有超出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一般限制,而構思之“奇”既遵循藝術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又有出其不意的奇異之處,在新穎中顯出奇崛,往往通過顛覆常規(guī)思維、突破傳統(tǒng)技法或重構語言邏輯,更重視把表現(xiàn)對象進行“陌生化”處理,更重視“空白美學”的實踐或調動官能感覺的深度內化,以此展現(xiàn)詩歌的“奇美”境界。構思之“奇”往往把表現(xiàn)對象進行深度的變形變異,在變形變異中取得奇異的審美效果。
三、構思之“巧”:新詩的構思還要講究巧。按照字典的解釋,巧的本義是心思靈敏,技巧高超出眾,引申為靈巧、工巧、精巧、奇巧之義。這些都是構思之“巧”的題中應有之義。巧不是巧詐,不是欺詐,也不是掩飾,而是巧設機關,巧用埋伏,是巧思妙用,妙不可言。一首詩有構思之“巧”,如無影手,搬物于千里之外,只在彈指之間,來去無蹤,奇妙無比。
四、構思之“怪”:新詩的構思之“怪”與構思之“巧”一樣,也不按構思的常理出牌,追求出其不意的表達效果,但要多出一份怪誕、怪異、怪訝、怪詫的意味,就像怪味豆,有一種怪怪的味道。這是新詩寫作多樣性的一種體現(xiàn)。新詩的構思之“怪”有一個很顯著的特點,就是屏蔽詩性邏輯的前后關聯(lián),隱而不顯;扭曲詩意世界的合理組合,乃至以破碎化的方式呈現(xiàn);以隔山打鳥的方式,從空無中降下獵物;扭曲詞語的本義而獲得戲謔的效果,等等。構思之“怪”可能算不上新詩寫作中的主導傾向,卻也為新詩寫作提供了另一路徑的啟示。
五、簡短的總結:構思之“新”“奇”“巧”“怪”,可以在新詩史和文學史上找到充分的依據,前人的經驗值得我們借鑒。同時也告訴我們,新詩的構思要力避混亂、雷同、平庸、空洞,真正創(chuàng)作出具有藝術個性的優(yōu)秀作品。
方政 第九講 哲理詩的寫作
寫詩通常采用抒情、敘述和議論三種手法,由于抒情性是詩的本質特征,敘事詩和哲理詩都帶有強烈的抒情性。三者各有側重。抒情詩偏向抒情,敘事詩偏向敘事,哲理詩偏向說理。由于東方民族的藝術都追求哲理,如印度詩人泰戈爾甚至被稱為“詩哲”,中國古詩也講究“立意高遠境界自出”,高度重視“詩教”,中國新詩推崇思想性,啟蒙功能遠比抒情功能和審美功能重要,所以哲理詩受到高度重視。有人甚至認為寫所思所感的哲理詩人比寫所見所聞的詩人偉大,寫所思的詩人比寫所感的詩人偉大。讀詩有三個目的,情感的共鳴、美的享受和思想的啟迪,很多人是抱著獲得思想的啟迪這一目的來的。
新詩不僅要反映和記錄現(xiàn)代人的生存境遇,還要盡量給社會和人提供實用的生存幫助。前者可以通過詩的啟蒙,甚至宣傳功能來完成。后者可以通過詩的抒情功能,甚至治療功能來實現(xiàn)。新詩現(xiàn)代性建設的一大任務是培養(yǎng)有現(xiàn)代思想的中國人,哲理詩是完成這一使命的重要詩體。
哲理詩推崇思想的高度。一個不會思考的民族是沒有前途的民族,一個不會思考的人不可能是有獨立人格和自由精神的現(xiàn)代人。
詩主要有啟蒙功能、抒情功能和宣泄功能,哲理詩不但具有啟蒙功能,也如愛情詩一樣,具有一定的宣泄功能甚至治療功能。
外國也有很多優(yōu)秀的哲理詩,有的深受中國讀者的喜歡。比如英國詩人雪萊的《西風頌》中的名句“如果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印度詩人泰戈爾的《飛鳥集》中的名句”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鳥翼上系上了黃金,這鳥便永遠不能再在天上翱翔了?!?/p>
哲理詩可以根據哲理的多少分為四種:哲學詩、哲理詩、哲理抒情詩、抒情哲理詩。我喜歡寫的是哲理抒情詩或者是抒情哲理詩,我2022年在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出版的詩集的名稱是《方政抒情哲理短詩選》,寫哲理詩進行哲理的追尋需要強調思想的深刻,重視寫詩的難度和高度,尤其要強調詩人洞察力要大于觀察力,但是要根據自己的能力,不能過分“玩深沉”。
寫哲理詩的過程通常是先有情后有理,說理的一大目的是為了抒情,寫哲理詩是因情而發(fā),先動情后說理。
我創(chuàng)作的現(xiàn)代詩,多具有哲思特色。我感到,詩與哲學是相通的。哲理詩是通過哲理寓于形象來揭示事物的本質,是情中寓理,理中涵情。優(yōu)秀的哲理詩,既是深刻的,又是形象的;既是寓理的,又是抒情的,是形神情理的和諧統(tǒng)一。
丁芒的評論具有代表性,他在對于《方政現(xiàn)代哲理詩選》的評論《詩的理性思維終點》(《青春》2008年11期)中說:“方政的這些哲理詩,我認為正是他構思時理性思維到達的終點,其實莫不包含著濃重的感情色彩在內。反過來說,有濃重的感性思維作為詩的血肉,則理性思維的精魂,便愈加凸顯。到達哲理的程度愈高,則利于詩的接受效果的普泛化和深刻化,讀者不但會受到淺層的感情上的共振,且從理性深度受到最大的啟迪、最深刻的導引。這就需要作者按照詩創(chuàng)作的藝術規(guī)律,獨出心裁地把詩的精魂,完美地表達出來?!?/p>
我在新詩創(chuàng)作中,努力做到思想內容與藝術形式的和諧統(tǒng)一,古典詩美與現(xiàn)代詩美的和諧統(tǒng)一,繼承傳統(tǒng)與開拓創(chuàng)新的和諧統(tǒng)一,努力做到形神情理的和諧統(tǒng)一。
義海(陳義海) 第十講 新詩與外國詩
一個好的作者就是一個好的讀者。本堂課我們將討論這樣一些問題:新詩與外國詩的關系如何?中國新詩歷史上的大詩人們是如何學習吸收外國詩歌的?我們如何了解外國詩歌,如何進行選擇性閱讀?如何在學習外國詩的同時,保持漢語的詩歌的根性?
一、中國新詩與外國詩歌的關系
中國新詩主要有這樣幾個傳統(tǒng):首先是中國古典詩歌的傳統(tǒng),這是我們的根脈;其次是“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所形成的中國詩歌的新傳統(tǒng),即胡適、劉半農、沈尹默、冰心、徐志摩、聞一多、卞之琳、艾青、李金發(fā),以及“九葉”詩人所開創(chuàng)的中國詩歌的新傳統(tǒng);三是新中國成立之后“十七年”詩歌的傳統(tǒng)(即從1949到1966這十七年),這期間雖然“民歌+古典”成為中國詩壇的主要風尚。四是新時期以來的“朦朧派”及“第三代”詩人所開創(chuàng)的新傳統(tǒng)。
以胡適為代表的早期詩人,為了盡快為新詩找到適合的形式,翻譯了大量的外國詩歌。胡適在寫新詩的最初的兩年,翻譯了不少外國詩歌,其目的就是尋找新詩的表現(xiàn)形式。1918年2月,胡適翻譯了美國女詩人蒂斯黛爾的詩作《在屋頂上》(Over the Roofs),并在《新青年》第6卷第3號上發(fā)表,后來收入他的《嘗試集》。值得注意的是,胡適在《嘗試集》的序言當中這樣寫道:翻譯蒂斯黛爾,是他“‘新詩’成立的紀元”。此外,聞一多、徐志摩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蒂斯黛爾詩歌的影響。從郭沫若、聞一多、馮至、李金發(fā)、冰心、艾青、卞之琳、“九葉詩人”創(chuàng)作中,多可以找出外國詩歌的影響源。今天的詩人多從譯文來了解外國詩,早期新詩詩人多數(shù)同時也是翻譯家。
二、如何閱讀外國詩?
對外國詩的閱讀,大致以兩種方式展開,一是系統(tǒng)性閱讀,二是選擇性閱讀。所謂系統(tǒng)性閱讀便是作全面的閱讀,不只是非常孤立地閱讀自己喜歡的幾個詩人或幾本詩集,注意國別、時代、性別文本的平衡。所謂選擇性閱讀,即在對外國詩有了基本了解后,根據自身寫作的需要,選擇更適合自己的外國詩進行閱讀。此外,當前詩壇呈現(xiàn)出“小眾化閱讀”傾向,比如,部分詩人特別鐘情于“中歐四杰”。
三、“以我為本”的外國詩閱讀
不管外國詩對新詩的影響多大,中國新詩畢竟是用漢語寫成的中國詩歌。丟掉了漢語的根本,所有的外國詩閱讀便是沒有意義的。如果我們只一味地去模仿外國詩歌,不僅在形式上而且甚至是在內容上,這也會導致漢語詩歌的迷失。正如有些學者所指出的,現(xiàn)在的很多漢語詩歌,就是用中文寫成的外國詩歌。如果是這樣,這便是漢語詩歌的悲哀,這顯然也不是早期新詩的探索者們初衷。可是,由于不少詩人閱讀趣味的趨同,這導致了當下新詩寫作上的急功近利風氣,并導致詩歌文本同質化傾向嚴重。由于很多詩人師從于特定的外國詩人,甚至導致他們的文本疑似AI寫作。如何寫好新詩,不僅僅是“寫”本身的問題,閱讀非常關鍵。所以,我們經常說,一個偉大的writer,首先必須是一個偉大的reader。希望各位處理好作為素養(yǎng)的閱讀、作為豐富技法的閱讀和作為模仿的閱讀之間的關系。
義海(陳義海) 第十一講 新詩的意象巧用
詩歌是語言藝術,它的媒介自然就是語言。世界上有7200多種語言。人類之所謂偉大,就是因為人類有一套非常完備的語言系統(tǒng);有了這樣的語言系統(tǒng),我們便堅信沒有什么東西不可以表達清楚,沒有什么東西不可以說得明白。然而,我們經常遇到“長恨言語淺,不及人意深”(劉禹錫)的情況。意象給語言帶來“深”。
一、什么是意象?
我們先從語言上展開討論。意象一詞的英文是image。從image到動詞的imagine(想象),再到名詞的imagination(想象力、想象力),再到形容詞imaginative(運用想象力的、富于想象力的)和imaginable(可想象的、想象得到的),我們便可知道,意象的本質特性之一就是“想象”;換言之,想象是營造、構建意象的基本思維能力,想象是好的意象的基礎,卓越的想象力是意象生成的必備條件之一。朱光潛先生認為,意象就是詩人抽象的主觀情思的客觀顯現(xiàn),是理性與感性經驗在瞬間的呈現(xiàn),是詩人內心世界的客觀寄托。所以,意象也稱心象、義象、物象等。
二、為什么要用意象?
詩人為什么要借助意象來表達呢?他們?yōu)槭裁床豢梢灾闭f(直抒胸臆)呢?首先,直抒胸臆就是用表意語言將想表達的一切直接地表現(xiàn)出來,而一般意義上的表意語言在陳述事實方面可以做得很準確,甚至100%,但是在表現(xiàn)復雜的情感、情緒、意念等方面,表意語言便顯得貧弱。人心中最復雜的、最深層的情感,往往很難通過一般的表意語言得到完全地表現(xiàn)。而當我們使用意象時則完全不同,意象有著極強的張力;表意語言是1=1;意象語言則是1>1。其次,直抒胸臆只有表意作用,沒有美學價值,而意象在盡意的同時又創(chuàng)造了美感,這是表意語言所不具備的。情感的直接宣泄沒有詩意,不能打動人,不具有美學價值;只有當情與景(物)交融了,詩才具有審美價值。
三、意象的本質是什么?
詩人在表達時所找到的那個“物體”(object),其實還不能叫意象,應該叫“物象”;只有當這個物象成為一個有意味的實體時,它才是真正的“意象”。所以,這里我們需要辨析一下物象與意象之間的細微區(qū)別。
瑞典哲學家史威登堡(Emanuel Swedenborg,1688-1772)對人與自然的關系的討論,對我們理解意象的本質很有幫助。他把自然界中能表現(xiàn)人的精神的物體稱為人類精神的“對應物”“對等物”(equivalent),于是,我們在寫詩時,就是要找到這個equivalent。愛默生也有相近的論述:“當我們利用山川、波濤和天空來象征比喻自己的思想時,難道它們不是毫無本身的意義,而任由我們解釋嗎?世界充滿了象征。人類所用的語言就是象征,這是因為整個自然正是人類心靈的象征?!庇纱丝梢哉J為,意象的本質就是人與自然的相通。我們的各種情緒相對應的“對應物”(equivalent)在自然界或生活中實在太多,我們在寫作時得盡量找到那個最好的;或者說,我們盡量回避習慣性的物象,回避別人已經用熟了的物象。
四、立象就是對世界的重新命名
語文老師或修辭學老師在教學生運用比喻時,反復強調的是本體和喻體之間的“對等性”。比如,“小河彎彎,像條彩練”。然而,簡單的“對等性”在詩歌寫作中,是非常低級的對等。在優(yōu)秀詩人那里,他會從無數(shù)的“對等物”(equivalent)當中去尋找并選擇一個“最佳的”甚至是“唯一的”物象來構建他的意象。在他們的筆下,本體(A)和喻體(B)之間往往存在著巨大的“剪刀差”;A與B的關系,體現(xiàn)一個詩人“格物”的水平,精神世界的深度。他們回避簡單的形似,而劍走偏鋒,努力去找到屬于自己的、具有“唯一性”的物象。因此,優(yōu)秀詩人的創(chuàng)作,就是對世界的“重新命名”(rename)。優(yōu)秀的詩人就是一個杰出的“命名者”(nominator);世界因為詩人的重新命名,而獲得“新生”。
五、處境化的意象
優(yōu)秀詩人筆下的意象跟他所熟悉的生活或環(huán)境有著天然的聯(lián)系,他詩中的意象跟他所處的生活語境(context)緊密相關。這樣,他詩中的意象就必然是“處境化的”(contextualized),這樣的意象我個人稱之為“處境化的意象”(contextualized images)。徐州詩人丁可詩中的意象是當代中國詩人中最具處境化特點的。處境化的意象更容易成為風格化的意象,具有“唯一性”的意象。
每個詩人都有自己的意象呈現(xiàn)方式,這受到詩人的學養(yǎng)、環(huán)境等因素的影響。
高翔 第十二講 詩歌情感的表達
詩歌作為人類情感表達的重要載體,跨越時空與文化界限,從而成為心靈交流的普遍語言。詩歌情感表達的理論基礎深厚而多元,跨越東西方文化傳統(tǒng)。在中國古典詩學中,“詩言志”傳統(tǒng)構成了情感表達的核心理論框架,最早可追溯至《尚書·堯典》中的“詩言志,歌永言”的表述。這一觀點經過孔子、孟子等儒家思想家的闡釋發(fā)展,形成了中國詩歌強調內在情志抒發(fā)的傳統(tǒng)。漢代《毛詩序》進一步提出“情動于中而形于言”的觀點,將情感視為詩歌創(chuàng)作的內在動力。特別要強調的是,中國詩學中的“志”并非單純指個人情感,而是包含了社會關懷與道德理想的情志綜合體,體現(xiàn)了情感表達與社會價值的統(tǒng)一。
西方詩學傳統(tǒng)對詩歌情感表達則有著不同的理論路徑。亞里士多德在《詩學》中提出的“凈化說”認為悲劇詩歌通過引發(fā)憐憫與恐懼,使觀眾的情感得到凈化與升華。這一理論雖主要針對悲劇,但對整個西方詩歌情感理論產生了深遠影響。浪漫主義時期,華茲華斯在《抒情歌謠集》序言中提出“詩歌是強烈情感的自然流露”,將個人情感體驗置于詩歌創(chuàng)作的中心位置。現(xiàn)代詩人艾略特則提出“客觀對應物”理論,認為詩歌應通過一系列客觀事物、情境來精確對應特定情感,避免情感的直接宣泄。
當代詩歌的情感表達正在形成新的范式轉換,突出表現(xiàn)為“情感認知化”趨勢——詩人不再單純抒發(fā)情感,而是通過語言建構情感認知模型,如朱朱的《清河縣》,詩人以現(xiàn)代視角重訪《金瓶梅》中的清河縣,詩人通過意象的精密組裝,使古典敘事在當代語言空間中復活,形成歷史記憶與當下認知的疊合。這種轉變使詩歌成為探索人類情感機制的實驗場域。
詩歌作為情感表達的媒介具有不可替代性,其通過語言藝術將主觀情感客觀化、私人體驗普遍化,創(chuàng)造了人類情感交流的獨特空間。詩歌情感表達方式深受文化傳統(tǒng)影響,中國詩歌的含蓄象征與西方詩歌的直抒胸臆各有其文化邏輯與審美價值,而在全球化語境下,跨文化的相互借鑒與融合正創(chuàng)造出更豐富的情感表達可能。詩歌情感表達的心理機制研究證實了其在引發(fā)共鳴、調節(jié)情緒方面的特殊功效,這為詩歌在心理健康、教育等領域的應用提供了理論支撐。
詩歌情感表達的當代價值在于,它為數(shù)字化時代日益虛擬化、碎片化的情感體驗提供了深度整合與反思的藝術形式。在情感受商業(yè)化沖擊、面臨膚淺化危機加劇的今天,詩歌堅持情感的真實性與復雜性,恰恰是抵抗情感膚淺化與刻板化的法寶。
詩的使命,正是突破這困境的藝術。呂進指出:“詩是歌唱生活的最高語言藝術,它通常是詩人感情的直寫?!?但這“直寫”絕非簡單復制,而是藝術化的呈現(xiàn)與創(chuàng)造。情感是詩的靈魂,但詩表達情感有其獨特的“語法”和“煉金術”。
情感“煉金術”的主要方式:凝縮: 情感 → 意象 。變形: 情感流動 → 語言形式與內在結構 。升華: 個人體驗 → 普遍意境 → 永恒藝術 (意境營造;含蓄留白)。
詩歌表達情感,是將無形、混沌、強烈的情感體驗,通過意象、結構、語言等藝術手段,進行提煉、塑造、轉化和升華,最終結晶為具有高度審美價值和永恒生命力的藝術形式的過程。
?
八位主講人簡介:
王珂:詩人、詩論家,男,重慶人,文學博士,1966年生,東南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東南大學現(xiàn)代漢詩研究所所長。出版詩集1部:《情途:天涯何處無芳草——王珂情詩選(1982-2024)》。出版專著9部:《詩歌文體學導論——詩的原理和詩的創(chuàng)造》(61萬字,北方文藝出版社,2001年);《百年新詩詩體建設研究》(21萬字,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04年);《新詩詩體生成史論》(58萬字,九州出版社,2007年);《詩體學散論——中外詩體生成流變研究》(39萬字,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08年);《新時期三十年新詩得失論》(42萬字,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12年);《兩岸四地新詩文體比較研究》(43萬字,知識產權出版社,2015年);《新詩現(xiàn)代性建設研究》(55萬字,東南大學出版社,2015年);《王珂學術會議詩學論文集1994-2017》(66萬字,東南大學出版社2018年),《詩歌療法研究》(63萬字,東南大學出版社2020年)。主編著作10部,主要有:《五十一位理論家論現(xiàn)代詩創(chuàng)作研究技法》(55萬字,海峽文藝出版社,2012年);《二十三位詩論家論小詩》(22萬字,泰國留中出版社,2017年);《三十八位詩論家論現(xiàn)代漢詩》(56萬字,東南大學出版社2018年)。在中宣部主辦的“學習強國”主講的“詩歌欣賞與詩歌療法”課程是人文史哲欄目六門推薦課程之一,有上千萬受眾,第一講就有42萬多人。超星名師講壇有王珂課程《百年新詩詩體建設研究》和講座《漫談詩歌心理療法》等,有上百萬受眾。
龔學明:詩人,男,江蘇昆山人,1964年5月生,現(xiàn)居南京。新華報業(yè)傳媒集團高級記者(正高職稱),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江蘇省中華詩學研究會副會長,原揚子晚報副刊部副主任(已退休)。長期致力于新聞和文學的寫作,在《人民文學》《詩刊》《中國作家》《文藝報》《鐘山》《北京文學》《上海文學》等文學期刊發(fā)表詩歌、散文詩、散文、小小說、報告文學等上千篇(首)。獲江蘇新聞獎、全國晚報新聞獎和詩刊社、江蘇作協(xié)等授予的多個獎項,第二屆、第三屆《海燕》詩歌獎,第十二屆《上海文學》詩歌獎,第八屆江蘇省紫金山文學獎,中國詩歌春晚授予的全國十佳詩人和全國十佳詩集獎,第八屆中國長詩獎,首屆余光中詩歌獎·年度詩人獎,新華報業(yè)集團優(yōu)秀編輯獎等。從1991年起,先后公開出版《河水及人》《冰痕》《白的鳥 紫的花》《爸爸謠》《世間萬物皆親人》《月光村莊的媽媽》和《龔學明的詩》(分上中下三冊)等詩集9部以及《收藏之路》《藝術創(chuàng)造人生》《上海有夢》等散文集3部。連續(xù)三年(2016—2018)主編《江蘇新詩年選》,編輯出版《江蘇詩人》詩叢。他的作品被譽為中國親情詩現(xiàn)代主義寫作的代表,詩歌被翻譯成英語等語種,在美國、加拿大、英國、愛爾蘭等國家傳播,并被一些國家的圖書館收藏。
崔國發(fā):詩人,作家,詩評家。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詩歌學會會員,中外散文詩學會副主席,安徽省作家協(xié)會原散文詩委員會副主任,湖州師范學院中國散文詩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淮南師范學院臺港澳暨海外華文新詩研究所兼職教授。已在《詩刊》《星星》《散文》《中國校園文學》《兒童文學》《青年文學》《北京文學》《清明》《飛天》《莽原》《延河》《草原》《散文百家》《散文詩》《南方文壇》《星星·詩歌理論》《長城·文論叢刊》《文藝報》《文學報》和光明日報社《博覽群書》《中華讀書報》等400余種報刊發(fā)表作品2000余件,詩學理論和評論300多篇,收入《中國散文詩百年經典》《經典新美文大全集》《中國散文詩一百年大系》《中國散文詩90年》《新中國60年文學大系》《21世紀散文詩排行榜》《中國散文詩12家》《散文詩人20家》《中外散文詩60 家》等200多種選集,總計400多萬字。著有散文詩集《黎明的銅鏡》《鯤鵬的逍遙游》《黑馬或白蝶》《光陰冊頁》,散文集《水底的火焰》《紅塵綠影》《銅都溢彩》(合著),詩論隨筆集《中國散文詩學散論》《審美定性與精神鏡像》《散文詩創(chuàng)作探微》《詩苑徜徉錄》《香港詩魂》等。曾獲冰心兒童文學新作獎、“柯藍杯”散文詩獎、劉勰散文獎、杜牧詩歌獎、徐霞客散文詩歌獎、第五屆中國·散文詩大獎、全國散文詩大獎賽金獎、中國散文詩“天馬獎”、首屆國際華文詩歌獎、《散文詩》刊全國十佳散文詩人獎、全國報紙副刊報告文學獎、華東報紙副刊散文獎,安徽文藝評論獎。入圍第三屆中國當代詩歌獎·批評獎?,F(xiàn)居安徽銅陵。
黃建國:詩人,新華報業(yè)傳媒集團高級記者,江蘇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江蘇省文藝評論家協(xié)會會員,江蘇省魯迅研究會會員,著有《玻璃墻外的春天》(詩集)、《枕邊情詩》(詩集)、《古今中外朦朧詩鑒賞辭典》(合編)、《新聞備忘錄》(文集)等。詩歌、散文、小說、文學批評等作品散見于《詩刊》《解放軍文藝》《當代小說評論》等雜志。詩歌作品被收入《初心、紅旗與新征程》(《詩刊》社編)、《2018江蘇新詩年選》(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我們走過40年》(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祖國,我親愛的祖國》(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我的父親母親》(中國文史出版社)等選本。著有《玻璃墻外的春天》(詩集)、《枕邊情詩》(詩集)、《古今中外朦朧詩鑒賞辭典》(合編)、《新聞備忘錄》(文集)等。詩歌、散文、小說、文學批評等作品散見于《詩刊》《解放軍文藝》《當代小說評論》等雜志。詩歌作品被收入《初心、紅旗與新征程》(《詩刊》社編)、《2018江蘇新詩年選》(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我們走過40年》(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祖國,我親愛的祖國》(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我的父親母親》(中國文史出版社)等選本。
吳投文:詩人,詩評家。1968年5月生,湖南郴州人。武漢大學文學博士,湖南科技大學人文學院教授。長期從事中國新詩研究,出版學術著作《沈從文的生命詩學》《百年新詩經典解讀》《百年新詩高端訪談》等,發(fā)表論文與評論百余篇,有論文被《中國社會科學文摘》、人大復印資料《中國現(xiàn)代、當代文學研究》全文轉 載,另有多篇被人大復印資料《文藝理論文摘卡》《現(xiàn)當代文學文摘卡》、光明日報社《文摘報》《北京大學學報》等學術期刊摘錄和轉摘。出版詩集《土地的家譜》《看不見雪的陰影》《秋風起》等,在國內外報刊發(fā)表詩歌數(shù)百首,有詩歌入選《中國新詩年鑒》《新世紀詩典》《中國當代短詩300首》《中國新詩300首》(漢英讀本)、《WORLD POETRY Yearbook 2013》《中國當代十家詩人詩選》(中—英—羅馬尼亞語對照本)、《中國口語詩選》《中國詩歌排行榜》《新時期湖南文學作品選》等上百種重要選本,同時被《大學通用寫作》《中外現(xiàn)代詩修辭藝術》《渴望的杯子——中外現(xiàn)代詩品鑒》等書選用。獲《長江叢刊》2016年度文學獎、《芳草》第六屆漢語文學女評委獎(2018年)、《寫作》雜志首屆優(yōu)秀論文獎(2020年)、意大利第27屆“烏賊骨”國際詩歌獎(2021年)等。
方政:詩人,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曾任南京市棲霞區(qū)委宣傳部副部長、棲霞區(qū)文化局局長、棲霞區(qū)文聯(lián)常務副主席、南京市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江蘇省中華詩學研究會副會長。在《人民文學》《詩刊》《揚子江詩刊》《星星詩刊》《綠風詩刊》《雨花》《青春》《金山》《山東文學》《散文選刊》《雜文選刊》等刊物及有關報紙發(fā)表大量詩歌及散文多篇、詩論多篇,代表作有組詩《那年我在月塘》《歲月深處的風景》《雞鳴喚醒的時候》《駕車的過程》《陪母親散步》《重陽之思》《流水的時光》《方政的書法詩》及散文《豁蒙樓小記》《詩意燕子磯》詩論《寫有中國特色的現(xiàn)代格律詩——關于新詩形式的一點想法》等。出版有詩集《詩羽棲霞》(南京出版社,1993)《人生況味》(華藝出版社,2004)、《方政短詩選(中英文對照)》(香港銀河出版社,2005)、《方政現(xiàn)代哲理詩選》(作家出版社,2006)、《雞鳴喚醒的時候》(江蘇文藝出版社,2011)、《駕車的過程》(中國戲劇出版社,2011)、《方政抒情哲理短詩選》(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2022)等。曾獲詩刊社首屆珍酒杯全國詩歌大獎賽三等獎、南京市政府第五屆文學藝術獎、南京市政府第六屆文學藝術獎、第八屆金陵文學獎等多個獎項。曾在北京中國作家協(xié)會召開由詩刊社主辦的江蘇詩人方政作品研討會和在南京召開由江蘇省作家協(xié)會主辦的方政詩集《駕車的過程》研討會等。詩作被英、韓多語種翻譯介紹到國外。有詩文入選多種選本,多篇詩文被編入教輔教材,被全國多省多所中學選為語文考試試題。短詩《面對石頭》被選為2024年江蘇省蘇州市中考作文試題。
義海:詩人,詩評家,本名陳義海,男,江蘇東臺人,比較文學博士、教授。曾任鹽城師范學院文學院院長,兼任江蘇省中華詩學研究會會長、江蘇省比較文學學會副會長、西南大學中國新詩研究所客座教授等。系“中美田園詩歌高峰論壇”中方聯(lián)系人。曾被評為江蘇省“青藍工程”中青年學術帶頭人。主要從事詩歌教學、詩歌創(chuàng)作、詩歌翻譯和詩歌研究,出版各類著(譯)三十余種,發(fā)表多學科論文五十余篇,主持并完成國家社科基金及省部級課題多項,所任教課程被評為首批“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作為雙語詩人,其第一本個人英文詩歌集《西茉納之歌和七首憂傷的歌》于2005年在英國出版。曾翻譯出版《傲慢與偏見》《魯濱遜漂流記》《苔絲》等經典名著。其他主要著(譯)包括《在牛津大學聽講座》《狄奧尼索斯在中國》《迷失英倫》(雙語)《被翻譯了的意象》《一個學者詩人的夜晚》《吹拂英倫的海風》《五葉集》(雙語)《哈德遜河邊的意識流》《從老歐洲到新英格蘭》《唯美主義的半徑》《蒂斯黛爾抒情詩選》等。曾兩度獲得江蘇省“紫金山文學獎”(詩歌獎,2011年;散文獎,2020年),榮獲英國駐上海領事館英語詩歌競賽一等獎、江蘇省“文藝大獎·文藝評論獎”等。
高翔:詩人,筆名野村、高瞻遠。曾任南京大學詩社社長,20世紀80年代著名校園詩人。1986年,作為核心策劃人、發(fā)起人,聯(lián)合詩歌圈同仁在南京市雞鳴寺和平公園創(chuàng)建了聞名遐邇的“詩人角”。20世紀八九十年代曾在《詩刊》《詩歌報》《青春》《雨花》等報刊上發(fā)表過部分詩作,著有個人詩歌專集《空地》(安徽文藝出版社1990年出版),且有作品被選入《第三代詩人探索詩選》《中國當代青年詩人自薦代表作選》《當代千家詩選》《江蘇青年詩選》《當代秘藏愛情詩選》《江蘇文學五十年·詩歌卷》《江蘇新詩百年詩選》等詩歌選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