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5年世界移動通信大會在西班牙巴塞羅那啟幕,國民品牌海瀾之家攜6套禮儀漢服在中國移動展臺中央亮相,這些漢服通過傳統(tǒng)刺繡技藝還原山水人文、禽鳥紋樣的細膩筆觸,經由模特現場展示,引發(fā)了海外友人不斷驚嘆與合影熱潮。這是江陰服裝在大舞臺上的又一次閃亮登場,觀眾從這些服裝上看到了中華之美,更看到了江陰服飾的飛速發(fā)展。
蛇年總臺春晚融入了各種紡織服裝元素,其中也不乏江陰制造的身影:服裝品牌海瀾之家再登春晚將商業(yè)軟實力生動展現,無錫分會場千人二胡演奏時身著的紅色沖鋒衣也來自江陰企業(yè)……高端紡織服裝產業(yè)作為江陰重點打造的千億級產業(yè),已經集聚600多家高端紡織服裝企業(yè),約占江陰規(guī)上工業(yè)企業(yè)總量的23%。在2025年的江陰,這一件件“火出圈”的服飾是如何制成的呢?
“江陰服裝”成為文化媒介對話世界
服裝制造第一步就是設計。6套定制漢服之所以成為全場亮點,正因為其生動呈現了華夏之美。據悉,每一套漢服均由海瀾之家設計師匠心打造。這些服飾以自然人文為靈感,將云鶴、麒麟、飛魚、花卉等經典元素融入現代剪裁工藝,既保留了“對襟”“右衽交領”“寬袍大袖”的漢服形制精髓,又通過面料升級與色彩創(chuàng)新,展現了新中式美學的時尚活力。
講解員的新中式服飾同樣也來自海瀾之家。色彩上,女裝為凝脂白,男裝為菘藍色,領口處分別以蝙蝠紋、祥云紋作序,暗合傳統(tǒng)紋飾中福至、祥瑞的寓意。以國際化視角弘揚中國文化之美,海瀾之家一直不遺余力:從上海時裝周的“山不在高”系列,到巴黎時裝周的馬面裙展區(qū);從武漢天河機場的“龍騰九州”特展,到世界移動通信大會的跨界實踐,用時裝講述中國美學故事成為海瀾之家對話世界的“橋梁”。
選擇用服裝作為文化媒介對話世界的還有圣瀾服飾。江陰國樂島上,二胡小學員們身著圣瀾服飾旗下品牌“同桌的你”紅色沖鋒衣奏響樂章,總臺春晚無錫分會場的這一幕令人贊嘆。“國樂之美,源于其和諧動聽的旋律,同桌的你所推崇的服育美學,亦在追求一種和諧之美。”江蘇圣瀾服飾董事長王秋芬說,紅色沖鋒衣線條流暢、板型簡約,與國樂所追求的旋律與節(jié)奏完美融合,彰顯出獨特的文化自信與美學觀念。
校企攜手研發(fā)助力面料、色彩、工藝提升
其實,“江陰造”服裝也曾有過“美與丑”的困擾。“10多年前的‘中國式校服’,色澤單調、寬松肥大、男女同款,調研結果顯示50%以上的受訪者認為校服很丑。”王秋芬透露,為此,這幾年,圣瀾服飾在校服的設計上傾注了大量心血,與高校合作成立學生裝設計研發(fā)中心,“近10位設計師,每年都會推出幾十個新款,連續(xù)多年獲得中國校服設計大賽特等獎。”
在2025年“打天下”,一件衣服光靠顏值已經不夠,還需要為其提高“研值”。海瀾之家以上億級投入打造云服實驗室,將高新技術運用在民族服裝中。實驗室與清華大學等高等學府合作,研發(fā)出了不少新面料、新技術。“把傳統(tǒng)造紙術與高新技術結合,在以紙成紗、由紙制衣的革新面料上有了新突破。”海瀾云服實驗室相關人士介紹,該面料的研發(fā)實現了天然纖維在服用材料中的首創(chuàng)性應用。
以“顏值”疊加“研值”的服裝引領行業(yè)新趨勢。去年,海瀾之家還與清華大學打造了“清華海瀾中國傳統(tǒng)服飾與色彩研究中心”,通過開展相關領域的研究復原工作推動中國服裝產業(yè)創(chuàng)新發(fā)展和產業(yè)升級,首個研究成果《中國最美服飾叢書——五色華彩馬面裙》已經面世。校企攜手在深入挖掘傳統(tǒng)文化內涵的同時,也將助力企業(yè)面料、色彩、工藝等研發(fā)設計能力的提升,從而從供給側提供更多好的產品。
“數智”轉型編織出產業(yè)新未來
展會上的禮儀漢服展示了江陰服飾的文化之美,也讓世界看到了江陰智造的硬核實力。展區(qū)內的電子大屏上,海瀾之家全面展示了數智化供應鏈體系。在海瀾的云服智慧工廠,7秒就能完成量體獲取肩寬、身長等各項數據;光影裁剪機以每秒2米的速度實現精準剪裁。“全自動排料系統(tǒng)把每個人的數據大大小小穿插排料,使每張面料都能得到最大化利用。”海瀾云服智慧工廠車間主任胡建林說。
“江陰智造”的每一件衣服還做到了全程可追溯。“每一個裁片都有數據編號,通過對數據編號的識別,將同一件衣服的裁片放到這個盒子里,再通過智能吊掛上架,進入到下一道縫制。”胡建林介紹,每個衣架都有RFID芯片,可以實時跟蹤到你定制的衣服在哪一道產線、哪一個環(huán)節(jié),“這些帶有編號的智能吊掛設備均由企業(yè)自主研發(fā),實現了全流程自動操控。”
從海瀾看向江陰高端紡織服裝產業(yè)鏈,平均每32家高端紡織服裝企業(yè)就擁有一個智能車間,智能化改造和數字化轉型編織出產業(yè)的新未來。“你看,我們這個6000多平方米的倉儲也只需一人管理。”捷豹針織的技術人員陸君明是一名老裁縫,從事服裝行業(yè)40余年的他見證著產業(yè)的日新月異,“手工縫紉一件普通T恤一天只能做一件,車間智能化改造后,人管機器,人均可以達到幾十件,甚至上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