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余姚,斯是東南最名邑——
河姆渡遺址在這里被發(fā)現,印證著中華文明的源起;陽明心學的哲思從這里輻射四方,“知行合一”成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價值體系的重要一環(huán);這里又是全國19個抗日根據地之一,無數革命志士在這里拋頭顱灑熱血。
兩百里姚江,從四明山走來,一路東行,奔流到海,見證了余姚千年的人文魅力。古韻今風,在時間長河下,余姚所孕育出的人文張力,正為這座城市帶來持續(xù)發(fā)展的不竭動力。
7000年的文明“長跑”
世界人工種植水稻起源地之一、中國最早的榫卯結構干欄式建筑、卓越的原始紡織技術、中國原始舟楫的發(fā)源地……
江海激蕩的余姚,是中國在新石器時代重要的文明之光。
50多年前,考古工作者在余姚首次發(fā)現了河姆渡文化的豐富遺存:出土的大量人工栽培水稻、大片木構建筑遺跡和豐富動植物遺存,為研究農業(yè)、畜牧、建筑、編織、藝術和中華文明的起源、發(fā)展進程提供了極其珍貴的實物資料。
河姆渡遺址的發(fā)現說明,在長江流域存在著燦爛和古老的新石器文化?!昂幽范蛇z址首次有力地證明,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一樣,都是中華文明的發(fā)祥地?!闭憬∥奈锟脊叛芯克非翱脊攀抑魅螌O國平說。
當晨霧漫過四明山的輪廓,7000年前的骨哨聲仿佛從稻浪深處傳來。在余姚這片蘇醒的土地上,河姆渡遺址不再是玻璃展柜里的沉默文物,而是一場穿越時空的文明對話。
正值暑期,河姆渡遺址博物館游人如織。入口處的大屏幕上,“數字人”阿姆正一一“迎客”。阿姆是以河姆渡遺址出土的人頭骨為依據科技復原而成的,聲線空曠而悠遠,一問一答對話間,一下子就把游客帶進了“執(zhí)耜而耕”的史前文明。
“隔著玻璃看到7000年前像芝麻般細長的稻谷,真不可思議?!庇慰蛯O女士說,我甚至可以想象河姆渡先民的生活場景,他們駕舟捕魚撈蝦,畜養(yǎng)著牲畜,并用原始的織機紡織衣物……
近年來,余姚持續(xù)加大對河姆渡遺址的保護和研究,河姆渡文化的內涵不斷得到充實、外延、擴展,圍繞河姆渡文化的探索從未停止。
7000年前,河姆渡先民用石刀將“雙鳥朝陽”的圖騰刻在一塊小小的象牙上。如今,雙鳥浴火而舞的身姿已融入現代配飾和服裝之中,余姚本土企業(yè)開發(fā)設計的一系列文創(chuàng)產品,深受消費者喜愛,更是“圈粉”不少年輕人。
眼下,被寄予厚望的河姆渡考古遺址公園也正在加快建設。
“產城文旅”深度融合、提升城市文化軟實力——據項目負責人介紹,遺址公園啟動區(qū)(一期)項目包含以水體為主的“河姆渡古今自然環(huán)境展示園”和原來的室外遺址展示區(qū)兩大片區(qū),建成后將成為集遺址保護、文化展示、生態(tài)旅游、科普教育于一體的綜合性文化公園,為游客提供沉浸式的史前文化體驗,展現了文化賦能經濟的強大動能。
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汲古潤今
500多年前,一代大儒王陽明出生在余姚,“姚江學派發(fā)祥地”這一中華文化坐標自此深深烙印,“知行合一”“致良知”“心即理”等觀點影響甚遠。
一條陽明路,橫貫余姚城東與西,陽明路靠近西首的地方就是陽明故居。這座已有近600年歷史的老宅,歷經天災、戰(zhàn)火,早已破敗不堪。上世紀80年代末,余姚市政府耗資近億元對其進行修繕。
隨之,中天閣、陽明公園、龍泉山、隱地龍?zhí)兜纫淮笈蹶柮魑幕貥苏b再現,余姚還建起“陽明史跡檔案庫”,搜尋王陽明珍貴書跡、手書等,籌辦新中國成立后國內第一次國際性陽明學會議……
作為“陽明故里”,余姚多年來持續(xù)擦亮陽明文化這張閃亮的“金名片”:高質量開展陽明文化傳承系列活動,打造中天閣論道、“吾心自有光明月”中秋詩會、禮賢儀典等傳承品牌,從文化研究、文化傳播、文化教育到文化產業(yè),不斷凝練“精神文化符號”,打造傳承陽明文化的新高地。
“幼兒曹,聽教誨;勤讀書,要孝悌;學謙恭,循禮儀……”每周一的升旗儀式上,余姚中學師生會大聲誦讀王陽明先生的《示憲兒》。余姚中學還通過播放“王陽明名言欣賞”視頻、舉行“致良知”主題班會、開展“致良知”微型學習課等多種形式,引導學生做到“知行合一”“致良知”。
用一座城,記住一個人;用一個人,成就一座城。
隨著陽明文化研究、傳播的深入,天南海北的人也都慕名來到余姚。入夜,漫步余姚老城區(qū),燈火通明的陽明古鎮(zhèn)府前路歷史文化商業(yè)街區(qū)最是吸睛,人們三五成群在這里吹吹姚江風,賞賞陽明景,品嘗特色菜。2024年,陽明古鎮(zhèn)的客流量達400萬人次。
如今,余姚正聚力實施陽明文化海外傳播“六大工程”,持續(xù)拓展陽明文化海外交流平臺和渠道,推動陽明文化元素“出海遠行”。
作為余姚助推陽明文化“出?!钡妮d體之一,“寧波市陽明文化海外傳習基地”通過線上線下融合互動的方式,開展一系列以“研究弘揚陽明文化”為主題的直播宣介。“我們以陽明文化為脈,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余姚聲音,團結凝聚海內外華僑華人力量,增強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睂幉ㄊ嘘柮魑幕M鈧髁暬叵嚓P負責人說。
“紅綠融合”同奔共富
巍巍四明山,滔滔姚江水。余姚的綠水青山間浸潤著永不褪色的“紅色記憶”,浙東革命的波瀾壯闊,激勵著一代代余姚人。
位于余姚的四明山革命老區(qū),是全國19個抗日根據地之一,擁有豐富的紅色旅游資源。近年來,余姚將紅色基因轉化為精神動力和發(fā)展資源,推動紅色旅游成為文旅產業(yè)的重要組成部分,帶動當地經濟的發(fā)展。
圖為橫坎頭村鄉(xiāng)村風貌(無人機照片)。(受訪者供圖)
走進坐落在四明山麓的梁弄鎮(zhèn)橫坎頭村,青山掩映、樹木蔥蘢,一條紅色旅游公路直通村里。橫坎頭村,有“浙東紅村”之稱。浙東抗日根據地領導機關所在地,浙東區(qū)委、浙東行政公署等舊址群就在橫坎頭村。
當紅色記憶在四明山麓激蕩交融,這片土地正用文化的力量,書寫著鄉(xiāng)村振興的另一種可能。
“最初的紅色旅游僅是靜態(tài)展陳?!睓M坎頭村黨委書記黃科威指著全息投影設備說,數字化技術讓紅色記憶從歷史課本躍入現實,以前游客最多在村里轉兩三個小時,現在能待上一整天。
放眼整個四明山,茶葉、花木、水果、香榧、竹筍等,既是美景,又是農民致富的產業(yè),紅色旅游正帶動綠色農產品走向全國各地。
2022年,橫坎頭村黨委與寧波江豐電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結對共建,采取“企業(yè)+股份經濟合作社”機制,由橫坎頭村提供土地、勞動力,企業(yè)提供資金、設備、技術并負責管理運營。如今,植物工廠種植了70余種水培蔬果,年產值可達1500萬元。
通過文化與經濟結合,余姚推動實現革命老區(qū)的鄉(xiāng)村振興。數據表明,2024年,四明山革命老區(qū)實現集體經濟總收入1.96億元、經營性收入3846.91萬元,同比分別增長9.35%、4.71%,革命老區(qū)群眾人均收入達到33800元。
余姚市委書記傅貴榮表示,余姚正努力找準高水平文化“最名邑”建設的歷史方位,全面落實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精神,進一步傳承文化遺產、深化以文潤城、激活文化基因,以文脈之盛彰顯城市特質,努力建設創(chuàng)新、宜居、美麗、韌性、文明、智慧的新時代新余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