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張熠
作為第26屆上海國際電影節(jié)開幕片世界首映后,舞劇電影《永不消逝的電波》將在6月18日正式登陸全國藝術電影聯(lián)盟(全國藝聯(lián))各大影院。6月16日下午,電影藝術研討活動在文藝會堂舉行。在研討會進行的同時,上海歌舞團正在北京保利劇院為觀眾帶來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第618場演出。
“今年適逢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電影的上映,既是向奉獻青春和熱血的先烈致敬,也表達了舞劇電影主創(chuàng)團隊以創(chuàng)新賦能,拓展紅色‘電波’IP影響力的誠意。”上海歌舞團團長王延說。“電波”精神永不消逝,這是上海這座“光榮之城”的紅色印記。
從舞劇到大銀幕,從無到有的嘗試
5月27日上海解放75周年之際,作為“光榮之城”2024上海紅色文化季中“文藝影視”板塊唯一一部市級重點電影項目,舞劇電影《永不消逝的電波》曾在上海美琪大戲院舉行“致敬場”觀摩活動。6月15日晚,“電波”劇組又走上金爵盛典的紅毯。以舞蹈演員的身份參加上海國際電影節(jié),主演朱潔靜難忘那一刻的激動心情,“穿著精挑細選的禮服,蹬著不太合適的高跟鞋,我們跟那么多影視明星走在一起。”
舞劇電影《永不消逝的電波》的誕生,可以說是從電影到舞臺,又回歸電影的過程。“電波”的故事發(fā)生在上海。1948年12月30日凌晨,不幸被捕的我黨地下情報工作者李白以一句“同志們,永別了!”的電文,敲下用生命捍衛(wèi)理想信念的大無畏精神。1949年5月7日,李白被國民黨特務秘密殺害于上海浦東,時年39歲。20天后,上海宣告解放。
李白烈士的事跡曾被多次改編成文藝作品,1958年由孫道臨主演的電影《永不消逝的電波》成為影響力極其廣泛的中國影史佳作。2018年,上海歌舞團創(chuàng)排同名舞劇,先后演出600多場,成為上海知名的紅色文化IP。鄭大圣執(zhí)導同名舞劇,“電波”的故事再度煥新表達。
在朱潔靜看來,從舞劇到大銀幕,是一次從無到有的嘗試。“最初知道要把舞劇拍成電影時,我的第一反應是‘可能嗎’?今天坐在這里,是因為我們把一件不可能的事情變成了可能。”她說,以舞蹈演員的身份拍電影,導演的要求是生活化,“擇菜、聽收音機,拍攝過程中我感受到‘生活’很難。上海給了藝術創(chuàng)作很大的包容度、創(chuàng)造力和可能性,我們站在上海城市的角度,做了一種非常棒的藝術的試探和碰撞。”
研討會上,導演鄭大圣并沒有多作發(fā)言,更多時候,他選擇托著腮,仔細聆聽專家、學者、觀眾對這部舞劇電影的評價。“我們就是以自以為可能的方式悶頭在拍,希望聽聽大家的指正。”他說。
在導演的創(chuàng)意下,舞劇電影《永不消逝的電波》在保留舞臺表演的主體呈現(xiàn)外,取景車墩影視基地、進駐LED虛擬攝影棚、選取上海國際舞蹈中心劇場實景和排練廳環(huán)境等,并全面應用杜比全景聲、4K超高清、MOCO(動作捕捉攝影機)、伸縮炮、LED虛擬攝影等技術,從而將故事穿插于“實”與“虛”之間,創(chuàng)新地加以鋪陳。
“這部舞劇電影是近些年來上海主旋律電影的扛鼎之作、創(chuàng)新之作。”在上海影評學會會長、上海大學電影學院教授劉海波看來,影片之所以感人,要歸功于革命先輩的感人事跡,歸功于1958年第一代電影人的電影首創(chuàng),也歸功于上海歌舞團藝術家們的舞劇改編。“它既是藝術的接力棒,又是紅色精神的接力棒。舞劇電影打破了虛和實的界限,臺上和臺下的界限,演員和角色的界限,過去和現(xiàn)在的界限,實現(xiàn)了大量細節(jié)的捕捉與強調(diào)。”
中國影評學會副會長、上海交通大學教授李建強已經(jīng)看了兩遍電影。兩次觀影,他看到了舞劇電影的浪漫、灑脫,也看到了青春的活力,看到了紅色的記憶,看到了弄堂的味道、家庭的氛圍。“電影對這部紅色經(jīng)典進行了全新詮釋,色彩絢麗奪目,加上美輪美奐的獨舞、雙人舞,把光影藝術和舞美藝術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充分釋放出中華傳統(tǒng)美學的能量,也使舞劇的潛質(zhì)和潛能得到充分的開掘。舞劇電影用超常的實踐,豐富了新時代中國電影的生態(tài),提升了中國電影的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
與高科技搶跑,應有文化和美學自覺
這或許是討論最熱烈的一次研討會。現(xiàn)場,學者專家們頻繁地“搶話筒”,發(fā)言踴躍,鈴鐺聲不停響起——這是為了提醒大家發(fā)言時不要超時?;蛟S,這可以反映出這群專業(yè)的電影觀眾對舞劇電影《永不消逝的電波》的認可。
“我研究了一輩子電影,大概看了一萬兩千部電影。這部電影目前為止很難定義,它跟之前的舞劇電影很不一樣,是全新的電影樣式和風格。”中國電影評論學會會長、中國影協(xié)原秘書長饒曙光認為,在AIGC的背景下,電影正在重新誕生,“在這樣一個與高科技搶跑的時代,中國導演應該有一種文化自覺和美學自覺,創(chuàng)作出更多有創(chuàng)新力的作品。在世界電影這個賽道上,要有信心跑在前面,推動中國電影實現(xiàn)可持續(xù)、高質(zhì)量發(fā)展,從大國走向強國。”
上海市文聯(lián)副主席、上海影協(xié)原主席任仲倫認為,當下探討舞劇電影《永不消逝的電波》,或許要放在一個更重要的尺度上,去思考“上海題材”的中國意義和中國價值。近年來,“上海題材”屢創(chuàng)佳績,文學作品有作家孫甘露的《千里江山圖》,影視作品有徐崢、馬伊琍等主演的《愛情神話》,王家衛(wèi)執(zhí)導的《繁花》;舞劇電影《永不消逝的電波》,又為“上海題材”添了一份力量。“這幾年上海題材接二連三地突破,產(chǎn)生全國影響力?!峨姴ā钒盐鑴『碗娪俺晒θ诤掀饋恚p重的魅力得到雙重的融合,獲得雙重的成功。”
與會專家認為,舞劇電影上映后,應該進一步向高校、青少年等群體拓展,擴大這一紅色IP的影響力。中國文聯(lián)副主席、上海市文聯(lián)主席奚美娟回憶,她曾接拍過一部同一題材的電視連續(xù)劇,在其中飾演一位母親,“經(jīng)典作品值得一代代藝術家去重新詮釋和演繹,同時,當代年輕人對經(jīng)典重現(xiàn)的接受度,也是值得探討的課題。”
“建議推動《電波》走入高校,成為思政課的一部分,一個相對應的影像教材。后電影產(chǎn)品的開發(fā)也值得關注,應該把后續(xù)的效應放大。”上海評協(xié)副主席、上海戲劇學院電影學院院長厲震林說。
“這部舞劇電影是一個多重文本,今天不是結束,也不是尾聲。”在上海市文聯(lián)副主席、上海市作協(xié)副主席孫甘露看來,“從紅色主題、上海的歷史、不同藝術樣式的轉(zhuǎn)換等各層面來看,它都不是一個單一層面的敘事。它的價值在于不斷地講述、重塑,把這段歷史不停地傳遞下去,這本身就是一個示范。”對于主創(chuàng)團隊及更多后繼者來說,“永不消逝的電波”這個關于英雄的故事,還將不斷被講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