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傳媒記者李筱筱
鹽作為“百味之首”,是烹飪中最常用的調味品,但過猶不及,過量攝入會引發(fā)“隱形健康危機”。
3月14日至20日是第19個世界減鹽周,今年的主題是“少鹽,更健康”。根據《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22)》建議,成年人每天食鹽攝入量不超過5克。然而,《中國居民營養(yǎng)與慢性病狀況報告(2020年)》顯示,我國居民日均鹽攝入量高達9.3克。
如果長期高鹽飲食,對健康會有什么影響?臺州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臺州市衛(wèi)生監(jiān)督所)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防制所醫(yī)師毛露穎提醒,高鹽飲食是我國多數高血壓患者發(fā)病的主要危險因素之一,高血壓是冠心病、腦卒中(中風)、心衰的主要誘因,鹽攝入過多會增加高血壓與心血管疾病的發(fā)生風險。
高鹽飲食常伴隨高熱量、高脂肪的飲食習慣,較高的鹽攝入量與肥胖風險增加存在一定關聯。高鹽攝入還會刺激胃黏膜,習慣高鹽飲食、經常食用腌菜、腌肉類食品與胃癌的發(fā)生風險增高有關,并且高鹽飲食會增加骨質疏松的發(fā)生風險。
對于兒童健康而言,高鹽會抑制兒童鋅吸收,影響生長發(fā)育和免疫力,導致兒童發(fā)生心血管疾病、上呼吸道感染、鋅缺乏癥的風險增加。
那么,如何科學減鹽?毛露穎提醒,減鹽并非一味“寡淡”,而是通過智慧選擇與烹飪優(yōu)化,實現“減鹽不減味”。
毛露穎表示,需警惕“隱形鹽”,加工食品(火腿、方便面、薯片)鈉含量高,調味品(醬油、蠔油、豆瓣醬)需限量。巧用蔥、姜、蒜、花椒等天然調味料,可替代鹽和醬油。
毛露穎建議,炒菜出鍋前或關火后再放鹽,能夠在保持同樣咸度的情況下,減少食鹽用量。學會看營養(yǎng)標簽,選擇或認準“低鈉”標簽(每100克食品中鈉含量≤120毫克)。
她提醒,高鉀飲食有助促進鈉排出,如香蕉、菠菜、蘑菇等就富含鉀。運動排汗,也是排出鈉的重要方式,可以每周至少進行3次有氧運動,每排汗500毫升約等于消耗1.5克鹽。
不過,“后悔藥”終究只是補救,每個人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責任人,控鹽仍需從一餐一食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