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棲小鎮(zhèn)會展中心二期
當鋼筋水泥的叢林日益遮蔽城市的天際線,建筑界的創(chuàng)新之路早已超越造型與功能的比拼,它更是一場關于空間敘事、人文溫度與自然哲學的深度博弈。當標準化設計席卷全球,真正觸動人心的,是那些能讀懂土地記憶與生活渴望的創(chuàng)作者。
浙江工業(yè)大學工程設計集團副總裁、總建筑師,靠近設計事務所主持建筑師馬迪給出的答案是:用“不像建筑的建筑”,與城市建立共生關系。
不做似曾相識的事
在城市建筑的叢林里,設計早已不是簡單的“造房子”,而是在人與空間、自然與城市的博弈中,尋找那個能讓生活真正舒展的平衡點。
“什么樣的建筑能讓人真正放松?”這個問題被無數(shù)次提起,卻少有人能像馬迪這樣,用一個個落地的作品給出擲地有聲的答案。
6月的一個工作日,記者在靠近設計事務所見到馬迪。他身上有種建筑師少有的松弛感,聊起設計時眼睛發(fā)亮,“我不是天才,只是喜歡跟建筑‘較勁’,不想做似曾相識的事?!痹谒磥恚胱屪约涸O計的每一座建筑都能無限靠近最佳答案,過程必然是痛苦的。
2015年,馬迪的方案從20余個競選方案中脫穎而出,中標云棲小鎮(zhèn)會展中心設計任務。之后整整3個月,他每天泡在工地,和施工隊反復研討,時常隨手拿起磚塊、碎石就在地上或墻上畫草圖、改細節(jié),“傳統(tǒng)會展中心一年只用幾十天,剩下的時間基本在‘空置’,太浪費了。”他決定打破常規(guī),放棄所謂的“凹造型”,把整個建筑主體抬離地面,首層空間全部開放還給市民——整個會展中心沒有圍墻、沒有儀式感的大臺階,甚至沒有主入口,建筑的內外邊界被模糊,通過自然的空間轉換,呈現(xiàn)出開放性、自由性、平等性,讓人愿意主動靠近;隨處可見的移動小木屋、漂浮的玻璃盒子、攀巖墻等,營造出輕松且充滿趣味的體驗感,更多富有想象力的設計巧思散落在意想不到的角落里,融入了許多傳統(tǒng)會展中心不曾擁有的功能。
如今,會展中心早已成為周邊市民的日常打卡地:清晨有老人在開放式廣場晨練,周末年輕人在玻璃盒子里舉辦創(chuàng)意市集,攀巖墻下總聚集著拍照的游客。這座“方盒子”徹底從功能建筑蛻變?yōu)槌鞘猩顖鼍暗陌l(fā)生器。
退一小步,邁一大步
在馬迪的設計作品里,還藏著一個看似矛盾的邏輯:“退一小步,邁一大步?!?/p>
他認為,建筑不該是“英雄主義的自我標榜”,而應退后一步,讓位于自然、城市與生活。這種“退讓”不是妥協(xié),而是對建筑本質的深層思考——主導云棲小鎮(zhèn)會展中心二期設計時,他將6.6萬平方米建筑體量壓縮至6.6米高,屋頂變成立體公園,空中跑道、足球場、露天劇場與會展功能自由切換,用“消失的建筑”釋放出365天不閑置的公共空間。竣工前,有市民利用圍墻缺口提前進入屋頂游玩、散步、拍照,這種“未完成的歡迎”讓馬迪更加堅信“退讓”的價值。
在社交平臺上,這座“不像建筑的建筑”是有名的網(wǎng)紅打卡點。從晨曦微露到暮色四合,空中跑道上總活躍著不同配速的跑者,他們的身影與遠處會展廳的玻璃幕墻相映成趣;夜幕降臨時,屋頂公園化作“歡樂劇場”——玩滑板的少年在坡道間騰躍,騎平衡車的孩童追著晚風笑。
從杭州的云棲小鎮(zhèn)會展中心到斬獲國際大獎的寧波市惠貞高級中學、北京“折疊公園”,馬迪用一座座“觸媒空間”證明,建筑創(chuàng)新不僅是形態(tài)的突破,更是一次關于如何讓空間與生命對話的探索。
馬迪的辦公室里陳列著各類證書與獎杯,而他本人卻始終保持著一種低調謙虛的姿態(tài)——這種低調既滲透在他“去符號化”的建筑語言里,也藏在生活中俯身救人的細微舉動中。
去年夏天,一位老人當街暈倒在滾燙的非機動車道上,周圍車輛穿行不斷,十分危險。馬迪發(fā)現(xiàn)后,立即停車,火速跨過隔離帶沖向老人,將其挪至陰涼處,并單膝跪地支撐其身體幫助調整呼吸。在他的帶動下,多位市民加入救援。等救護車到來后,馬迪選擇默默離開。他救人的一幕被監(jiān)控記錄下經媒體報道后,有網(wǎng)友留言:“那個跪在太陽里的建筑師,讓我看到建筑之外的人性光芒?!?/p>
無論是設計建筑還是暖心施救,馬迪都在努力做著善意的改變——既重塑人與建筑的共生關系,也溫暖著人與人之間的情感聯(lián)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