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0日是“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作為“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系列活動重要組成部分,當天,由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廳、浙江省文物局主辦,安吉縣人民政府、湖州市文物局承辦,安吉縣文物局、安吉縣人民政府遞鋪街道辦事處執(zhí)行承辦的2023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浙江主場(湖州安吉)系列活動啟動儀式在安吉古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舉行。
此次活動以“文物保護利用與文化自信自強”為主題,旨在深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落實全國文物工作會議精神,宣傳展示新時代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新成果新進展,增強全社會文物保護意識,營造傳承中華文明的濃厚社會氛圍。
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廳黨組成員、省文物局局長楊建武在致辭中表示,浙江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fā)源地,擁有百萬年人類史、萬年文化史、五千年文明史、百年黨史。去年省委、省政府高規(guī)格召開全省文物工作會議,在全國率先開啟了文博強省建設新征程。推進文博強省建設,全面深化文物保護利用改革,為增強文化自信自強貢獻浙江文物力量,是今后五年甚至更長時間內浙江文物工作的“一號工程”,也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在推進文博強省的征程中,各地要攜起手來,在保護、利用、社會參與等方面聚合力、做表率、見成效。
文物工作碩果頻出,彰顯文物資源魅力
文物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歷史文化、維系民族精神,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寶貴資源,是推進文化自信自強、堅定民族自信自強的深厚根基。過去的一年,浙江文物系統(tǒng)積極進取、踔厲奮發(fā),推動浙江文物事業(yè)高質量發(fā)展取得了不俗成績。
在2023年5·18國際博物館日·中國主會場活動“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推介”頒獎儀式中,浙江省杭州市臨平博物館“春風又綠——江南水鄉(xiāng)文化展”榮獲全國十大陳列展覽精品獎,浙江省博物館“麗人行——中國古代女性圖像展”榮獲全國十大陳列展覽優(yōu)勝獎。這是浙江連續(xù)第8年榮獲此類獎項,得到當年博物館陳列展覽和社會服務的最高水平的高度認可。
今年,國家文物局首次開展文物事業(yè)高質量發(fā)展案例遴選,浙江省中國絲綢博物館“建設絲綢之路數(shù)字文物共享平臺 促進文明交流互鑒”案例成功入選優(yōu)秀案例。在第五屆全國“最美文物安全守護人”推介活動中,浙江省文物安全銀盾督察隊榮獲第五屆全國最美文物安全守護人團體,交通運輸部東海航海保障中心寧波航標處嵊泗航標管理站燈塔長劉生龍榮獲第五屆全國最美文物安全守護人個人。
現(xiàn)場,第十七屆(2022年度)全省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獎獲獎單位代表上臺領獎;2022年度浙江考古重要發(fā)現(xiàn)、2022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fā)現(xiàn)、第二十屆(2022年度)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獎、2022年度全國文化遺產十佳圖書、2022年度全國文化遺產優(yōu)秀圖書、全國文物事業(yè)高質量發(fā)展優(yōu)秀案例、第五屆全國“最美文物安全守護人”等名單、獎項正式發(fā)布。
今年初,首部全面闡釋中華文明發(fā)展與浙江文化歷史貢獻的考古研究成果——“浙江考古與中華文明”叢書第一輯新書首發(fā)。據(jù)了解,該系列叢書共包含11本,是浙江文化研究工程重大項目,由浙江省文物局、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浙江大學等單位的20位專家傾力打造,系統(tǒng)梳理80多年來浙江考古成果,深入發(fā)掘浙江文化根脈和傳承體系,力圖為中華文明探源貢獻浙江材料支撐,進而長時段、多角度呈現(xiàn)浙江文化在中華文明發(fā)展中的卓越貢獻。在此次啟動儀式上,主辦方也精心籌備了一個贈書儀式,安吉縣圖書館,安吉縣業(yè)余文保員,安吉宋茗白茶博物館負責人和學生代表等上臺接受贈書。
創(chuàng)新遺址保護利用,助力文旅深度融合
安吉古城考古遺址公園位于浙江省安吉縣,依托“十四五”國家級大遺址安吉古城遺址而展開。遺址始建于春秋,沿用至魏晉,總面積33萬平米,是越國早期重要都邑、秦鄣郡郡治所在地。龍山墓群保存有越國貴族墓葬268座,其中有八畝墩、九畝墩等隍壕圍護的王陵大墓,是研究越文化的珍貴資料。
近年來,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越國王陵大墓D107(八畝墩)進行考古發(fā)掘,出土綠松石等各類精美器物1000余件,發(fā)現(xiàn)目前國內已發(fā)掘越墓中最長的器物坑(23米),并入選2019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fā)現(xiàn)前20強和新時代浙江考古十大發(fā)現(xiàn)。去年,國家文物局發(fā)布《國家文物局關于公布第四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名單和立項名單的通知》,浙江省安吉古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被評定命名,上山考古遺址公園、河姆渡考古遺址公園、宋六陵考古遺址公園獲批立項。
活動現(xiàn)場,安吉古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揭牌儀式舉行,旨在表彰該遺址公園為當?shù)亟洕鐣l(fā)展提供助力,為國際文化遺產保護領域提供中國經驗等做出的卓越貢獻。此外,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學院、安吉縣教育局等單位還與安吉古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簽訂研學實踐合作協(xié)議,鼓勵幫助青年學子樹立起保護珍貴文物、弘揚傳統(tǒng)文化、守護民族根脈的遠大理想,讓考古發(fā)現(xiàn)成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第一講堂。
文物和文化遺產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基因和血脈,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華優(yōu)秀文明資源。如何守護好、傳承好千年文脈,不僅是有關部門、屬地鎮(zhèn)街的工作職責,也應當成為全社會的共識。為此,浙江各市紛紛成立了文物保護志愿隊,發(fā)動喜愛文物的群眾一起來參與,保護他們身邊的文物,為后人留下更多的文化遺產。啟動儀式上,全省各設區(qū)市文物保護志愿隊和湖州市各縣(區(qū))文物保護志愿隊代表接受授旗。
做好文物宣傳推介,激發(fā)文化自信自強
為了兼顧文物安全與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公共文化服務需求,擴大浙江考古遺址公園的影響力,在本次活動現(xiàn)場,還發(fā)起了以“共推傳統(tǒng)文明 共建文化自信”為主題的“長三角媒體關于浙江考古遺址公園保護利用聯(lián)合推廣計劃”,首批媒體代表共同簽署倡議書,同意加入推廣行動,推動文化資源與媒介資源深度融合,更深層次挖掘歷史文化背后的故事,展現(xiàn)更加豐厚的浙江歷史脈絡。
文物和文化遺產除了發(fā)掘和保護工作,還需要讓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活”起來,讓文物與旅游深度融合發(fā)展,增益旅游歷史文化底蘊,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此,浙江省文物局以浙江文物標識為主干,以特定主題為主線,打造出5條集中展示專題歷史文化的文物主題游徑,讓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文物遺產“動起來、活起來”。
值得一提的是,借助今年“中國傳統(tǒng)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包括安吉白茶)”成功入選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契機,活動現(xiàn)場還設置了非遺手工炒茶、非遺文創(chuàng)、非遺手工藝、非遺美食等各類展示展銷攤位。同時,安吉“以竹代塑”主題臨展免費開放,以生動形象、可觸可視的形式,為公眾提供多樣化文博內容供給,展現(xiàn)非遺文化活力和價值內涵,推動非遺技藝的傳播與傳承。
此外,主辦方還邀請省級文博單位設置了特色展示攤位,相關專家為市民游客進行免費鑒賞和文物鑒定講座,結合現(xiàn)場文物普法宣傳展板等,以生動形象、可觸可視的形式,為公眾提供多樣化文博內容供給,展現(xiàn)文物資源活力和價值內涵,推動文物保護利用成果人民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