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讓一位大學老師,穿上藍騎士的衣服,戴上耳塞去送外賣?
近日,浙江大學經(jīng)濟學院的博士生導師袁哲穿上藍色工服、騎上電動車,在杭州跑起了外賣。他送外賣的方式與眾不同:全程無聲,僅依托餓了么蜂鳥APP,完成訂單的“接取送達”。
親身體驗送外賣,袁哲深刻感受到了無聲騎手在配送過程中的溝通難題。他們無法接聽顧客電話,而顧客往往忽視他們發(fā)送的短信,這增加了被誤會和投訴的風險。然而,餓了么平臺的數(shù)字化賦能策略,尤其是一鍵智能外呼功能,有效緩解了這些障礙,提高了與消費者的溝通效率和質量。
據(jù)了解,這一行動是袁哲對餓了么平臺聽障騎手(無聲騎手)進行深入研究的一部分,旨在通過實地調研和數(shù)據(jù)分析,探討數(shù)字化技術如何助力殘障人士更好地融入社會經(jīng)濟活動。他研究發(fā)現(xiàn),無障礙溝通功能顯著提升了無聲騎手的工作表現(xiàn)。使用智能外呼系統(tǒng)后,無聲騎手在送達環(huán)節(jié)的時間差距從27秒縮短至16.7秒,每周配送訂單平均增幅達7.3%。
袁哲的研究覆蓋了1萬多名無聲騎手的跑單數(shù)據(jù),重點關注平臺無障礙溝通功能對殘障人士就業(yè)的影響。研究顯示,無聲騎手雖然在配送過程中面臨諸多挑戰(zhàn),但他們展現(xiàn)出了更強的工作熱情和更高的工作留存率。超過一半的無聲騎手一旦開始工作,會連續(xù)工作八周以上,這一比例遠高于其他騎手。
陳亞非是餓了么平臺上的一位無聲騎手,他表示自己最喜歡的功能是“翻譯”,即文字轉語音一鍵外呼、在線聊天語音轉文字等,這些功能每天至少能減少他100多次繁瑣而低效的溝通。陳亞非表示,盡管他可能一生都無法聽到顧客說的“謝謝”,但在技術與平臺的支持下,他對生活充滿了熱愛,并在奔向無障礙的夢想。
目前,在餓了么平臺跑單的無聲騎士超過5000人,他們用實力證明自己,即使在無聲的世界中,也能與有聲的世界一樣,實現(xiàn)自我價值和社會貢獻。袁哲在調查中表示:“外賣小哥是個很公平的職業(yè),只要多跑,就能多賺錢。對于無聲騎手來說,這給了他們用實力證明自己的機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