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聚變是太陽及宇宙恒星的供能過程,其原材料在地球幾乎用之不竭,排放也毫無污染,可謂終極能源。若該技術能被人類駕馭,地球的能源規(guī)則或將改變。
在合肥科學島,有一支平均年齡32歲的青年王牌軍,他們聚焦核心技術,多次攻克關鍵技術難關,精進于為我國打造有“人造太陽”之稱的EAST全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以下簡稱“EAST裝置”),他們的終極目標是解決未來人類的能源問題。
大科學裝置被譽為“國之重器”,目前,EAST裝置是國際上能在百秒量級條件上全面演示和驗證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未來400秒科學研究的實驗裝置。對于科研人員而言,能參與對它的研究既是光榮又是責任。
“我們的首要工作是確保裝置在安全的情況下,使各子系統(tǒng)協(xié)調統(tǒng)一,保障實驗高效進行?!盓AST裝置物理實驗運行組負責人錢金平介紹說,一輪實驗往往需要數(shù)月甚至半年的時間,參與人數(shù)往往數(shù)百人,是個龐大且復雜的系統(tǒng)工作,物理實驗運行組如同實驗工程的“大腦”,要將每一輪實驗目標逐步分解,再件件落實,各個擊破,節(jié)節(jié)推進,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直至目標最后完成。
要抱有對科學事業(yè)價值的強烈認同,身披“夸父逐日”般不屈精神的余光,才能在上下求索于科學真理的漫長征程中“能量”不止,“動能”充足。
“地球上的煤礦只夠再用200年,石油、天然氣可能只剩50多年,能源危機對于我們來說,如同時刻懸掛在頭頂?shù)囊话褎Α!盓AST裝置工程師王騰曾如此表示。如今,邁入而立之年的他已致力于能源科研領域近10年,只為“人造太陽”向著更“熱”更“持久”的方向不斷發(fā)起沖擊。
“2018年的一項研究任務,從問題提出到系統(tǒng)建成歷時就有4年之久。”談起那次等離子體運行對超導磁體失超檢測的干擾抑制優(yōu)化研究任務時,王騰感觸頗多,“由于這個問題超導聚變裝置所特有,我們不僅沒有案例參考,甚至問題的提出還飽受業(yè)內質疑?!弊鳛檫@項工作牽頭人,王騰幾經(jīng)周折,最終建立了一套動態(tài)反饋補償系統(tǒng),實現(xiàn)了更優(yōu)的噪聲抑制,保障裝置穩(wěn)定運行。如今回首往事,王騰說那段經(jīng)歷讓他體會到了創(chuàng)新背后的艱辛,也堅定了自己敢于提出問題和給出方案的信心,盡己所能,為國效力,這也正如他所言,“如果有一天核聚變能夠發(fā)電,我希望第一盞燈是點在中國的土地?!?/p>
類似的故事在團隊中數(shù)不勝數(shù)。
2016年加入團隊的張斌在2019年接到了組織專題實驗周的任務,計劃一周發(fā)起對某一全新領域的探索挑戰(zhàn)。作為負責人,張斌壓力巨大,每天從早上7點直到深夜全身心投入其中,日拱一卒,功不唐捐,直至任務圓滿完成?!巴ㄟ^努力,把任務做好,取得預期科研成果,這樣的初衷自始至終都在激勵著我好好工作?!彼f:“自那以后,我越發(fā)感受到,年輕人不能怕吃苦,遇到問題只有付出努力,才可能成功。”
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云。良好的工作環(huán)境是每個有為青年在筑夢路上“最美的太陽”。在合肥市人民政府、合肥研究院及各研究所聚變大科學團隊全方位的支持下,科學島已是百卉含英,“淮”才遍地。
“從等離子體所科學基金到院長基金,再到安徽省自然科學基金均設立了青年項目,在為我們青年人才提供科研道路上‘第一桶金’的同時,還非常重視傾聽我們的聲音,讓我感到十分溫暖?!蓖躜v表示,“通過定期舉辦青年講堂等活動,我們分享到這里其他優(yōu)秀拔尖青年的成長與科研經(jīng)歷,讓這里科研氛圍十分濃郁,同時,附屬學校、醫(yī)院等配套服務建設完善,從根本上解決大家的后顧之憂,助力大家潛心科研,多出成果?!?/p>
春夏秋冬須臾過, 且做夸父追太陽,人類在追求不竭能源的道路上同樣需要青年人不懈努力,接續(xù)奮斗。未來,EAST裝置物理實驗運行組將發(fā)揚老一輩“胸懷祖國”“勇攀高峰”的科學家精神,砥礪在核聚變能源研究的路上,為在中國土地點亮“核聚變發(fā)電的第一盞燈”的美好愿景奉獻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