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敢闖敢試成就“江蘇農村改革第一村”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溫飽安康,是農人世代的夢想。墊湖所屬的泗洪縣西南崗區(qū)位閉塞,水源匱乏,土地貧瘠,一直是江蘇貧困人口最集中的地區(qū)之一。曾因貧窮而絕望,依靠奮斗和開拓,墊湖闖出農村改革新局面,成為江蘇省最早以“公社”為單位全面推行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的地方。
40年來,作為“江蘇農村改革第一村”的墊湖,在敢闖敢試、敢于擔當?shù)臍v史記憶中尋找力量之源,不斷書寫農村發(fā)展新篇章。
窮則思變,改革動力內生
深秋,當年墊湖“大包干”發(fā)起人之一蘇道永,從二樓的客廳遙望遠處青黃相接的田園,回想起多年前和五隊隊長任孝干等人在油燈下訂立“密約”的那個夜晚。
那是1978年,家家都窮。墊湖大隊第五生產隊全隊一年只收了150斤小麥,只好留著當種子。看倉庫的農民餓極了,竟偷偷吃完了麥種。六隊隊長任樓甫說,隊里230人,走了100人。這是關于饑餓的記憶。
老蘇任上塘公社墊湖大隊會計,在第五生產隊蹲點。“全大隊年年吃救濟,公糧收不上來。好的生產隊,每人每年300斤口糧,差的只有150斤。1978年春,遇到旱災,吃得更不好。”集體生產,隊員不出力。時任三隊隊長的任孝付告訴記者,女人常借口回家奶孩子、燒飯,男人們則“磨洋工”。1978年的春旱,逼迫老蘇們琢磨:明年吃什么?
經過討論,他們決定分田到戶干。先以勞作組名義,把自留地按肥力好壞搭配分到農戶,每人1.5畝地只種花生、玉米和山芋。這一分,農戶的積極性上來了。有些地,不好,牛也瘦,干不動,分到地的人就下去自己挖。田野里氣象一新,村口無閑人,全在地里了。
1978年秋,五隊的玉米、山芋畝產500斤,花生100斤,戶均收獲600多斤,史上第一次。上交80斤公糧給國家后,剩下的屬集體和個人,農民高興壞了。這樣,嘗到甜頭的農民,到了1979年6月,把稻麥地也分了。
任樓甫說,看到五隊分地,六隊也只能分了,根本擋不住。分地之后第一年,他一家的糧食產量5000斤,比以前整個生產隊還多。“過去想都不敢想。農民自己干,才能釋放巨大的生產力。”
“是大自然對這里過于苛刻嗎?不是,問題主要是來自領導的左傾思想和政策,長期捆住了人們手腳,使他們不能主宰自己的命運。”1981年3月4日《人民日報》刊登通訊《春到上塘》,這樣總結墊湖村農民自發(fā)的改革。這句話說到點子上。1978年至1980年,來墊湖的參觀者、調查者絡繹不絕,“不支持者有之,橫加干涉者也有之”。
“我們瞞不住上頭。自留地分了,糾偏工作隊來了。我向他們解釋,我們不是包產到戶,而是生產責任制,效率高,除草過去多次除不盡,現(xiàn)在一遍就沒草。1978年2.25萬斤公糧順利收齊,家家房子里都堆滿糧食。”蘇道永說。但是,即使縣委書記親自來視察并提出“給隊里一年時間試驗”,也擋不住反對的聲音。“1980年,有人通知我參加學習班。我回到家跟老婆交代后事,因為這一去可能回不來。沒想到,《群眾》雜志主編親自告訴我,中央75號文件肯定了包產到戶的做法。我再也不用參加學習班了?;氐郊液髱滋?,墊湖大隊把所有的地全部分到了戶。”
分分合合,土地是命根子
墊湖村口的“春到上塘”紀念館,記錄著輝煌的歷史榮耀和艱苦的改革探索。
1992年,墊湖農民收入甚至不到周邊鄉(xiāng)村的一半,改革的先行村成為省定經濟薄弱村。新華社記者回訪墊湖,說村里連像樣的路都沒有,村子十多年沒變化。
溫飽絕不是終點。“老蘇們”早已退休,但現(xiàn)實倒逼農村改革必須再出發(fā)。墊湖農民拿出當年氣魄,抓住土地這個命根子,由分重新入合。
2009年,墊湖村在全縣率先推行土地集中,小田變大田,全村1.3萬畝土地集中流轉,全部包給種田大戶,農業(yè)生產實現(xiàn)全程機械化,建成1.15萬畝標準化農田、1000畝稻蝦共作養(yǎng)殖基地。2011年起,墊湖進一步圍繞“合”,推進土地、人口和工業(yè)項目集中,將農村改革發(fā)展向縱深推進。
在300畝的金黃色雜交稻田里,種田大戶嚴躍正在跟收割機手交代任務。他是外鄉(xiāng)人,7年前來這里租下1500畝地種稻麥。今年村里新成立機插秧合作社,讓他很開心。人工插秧每畝成本250元,機插秧只要80元,稻谷產量還要高100斤。這300畝水稻大約3天收完,純賺6萬元。像嚴躍這樣的種田大戶,全村有20多個。本村的周茂章包了500畝地,收入可觀。
嚴躍新收的水稻,直接拉到村里的廣收糧食烘干廠,收購價1.01元每斤,他認為挺合算。烘干廠負責人王剛告訴記者,該廠總投資450萬元,是扶貧項目,今年5月建成,只要15天就可烘干全村的糧食,現(xiàn)在服務范圍覆蓋鄰近的安徽農戶。上一季小麥烘了460萬斤。
在經營權層面,墊湖農民嘗試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發(fā)展家庭農場23個?,F(xiàn)在,墊湖建成560畝碧根果育苗基地,其中村集體入股土地320畝、農戶入股240畝。每畝育苗1500株,兩年后可上市銷售。按目前市場價格推算,畝均利潤2.75萬元。土地股份種植讓農民看到“錢景”,有9戶直接加入種植隊伍。
村里還引進“外來資本”,共同開發(fā)土地資源。王續(xù)皓帶領記者圍繞他的碧根果苗基地轉了一圈。在北京闖蕩多年后,他在2008年回到老家墊湖,養(yǎng)過豬,種過西甜瓜、油桃,2016年開始種碧根果。他估算,這500畝碧根果苗,明年收入在200萬元。墊湖村黨支部書記周磊說,村里將把碧根果育苗擴大到1500畝,同時發(fā)展旅游業(yè)。
不忘鄉(xiāng)愁,家門口有活干
由于經濟基礎薄弱,自然環(huán)境惡劣,墊湖乃至整個西南崗地區(qū)的發(fā)展仍然比較滯后。省委、省政府對西南崗地區(qū)實施整體幫扶,墊湖發(fā)展面貌日新月異。
走進84歲的任玉敏家,首先會被他家的裝修吸引??蛷d里兩盞枝形吊燈格外醒目,帶抽水馬桶和花灑的衛(wèi)生間是用一個房間改造而成。二樓空著,留給偶爾回家的兒孫住。三樓露臺,能看到村里的大菜市場。老人說,“熱鬧”。這套房子,他兒子花了8.5萬元自建,裝修花了30萬元。
這是墊湖“三集中”的一個縮影。11年前,墊湖按照群眾自愿原則,對全村13個自然村莊啟動集中居住。剛開始,挺難,村干部就先拆自己和親戚的房子。到2013年底,全村近4000人口全部集中居住,新增耕地687畝。
墊湖村曾經有1000多人在外打工,現(xiàn)在有700多名外出打工者回村創(chuàng)業(yè)就業(yè)。隨著返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的人越來越多,墊湖啟動建設創(chuàng)業(yè)園,先后建設5.6萬平方米標準化廠房,易中和純凈水廠、春塘紡織等多家企業(yè)入駐,帶動600多人就業(yè),工人月工資3000元。同時,引進電子玩具加工、一次性口罩等十多個“三來一加”項目,讓800多位留守婦女在家門口就業(yè)。
據(jù)統(tǒng)計,墊湖農民人均純收入從2010年的4200元增長到現(xiàn)在的1.5萬元,村集體經濟收入則從2010年的23萬元增長到現(xiàn)在的142萬元。有了錢,村里為村民辦事能力更強。這幾年,興辦了文化廣場、農貿市場、自來水廠等。僅以教育為例,墊湖中心小學雖然學生只有幾十名,但學校硬件不遜于城里學校。此外,還成功創(chuàng)建省級優(yōu)質幼兒園。
記者隨墊湖村衛(wèi)生室醫(yī)生孫德國來到李紹萍家里。孫醫(yī)生給她做一些常規(guī)檢查。60歲的李紹萍患再生障礙性貧血多年,每周需要輸血一次,每月醫(yī)療費1.3萬元。3個在外打工的兒子,時不時寄錢回來。李紹萍說,政策調整以后,低收入戶每月報銷1萬元,她自己只要花3000元。孫醫(yī)生告訴記者,村衛(wèi)生室現(xiàn)有4名醫(yī)生、13個功能室、53種醫(yī)療設備。“條件今非昔比,今后工作重點是慢病預防和公共衛(wèi)生服務。”
脫貧攻堅,是墊湖發(fā)展繞不過去的“硬骨頭”。為此,村兩委干部帶頭增收致富,每個干部都有項目,每個項目優(yōu)先考慮低收入戶就業(yè)。周磊的碧根果育苗產業(yè)項目560畝,他本人180畝,帶動黨員群眾種植380畝,畝均年收益近1.5萬元,同時帶動低收入農戶等75人就業(yè)。低保戶周翠英老兩口身體都不太好,生活的主要來源就是在該基地干雜活,每年有6000多元收入。
此外,低收入人口在各方面都得到村里優(yōu)先照顧。今年城鄉(xiāng)統(tǒng)一醫(yī)保,農戶住院醫(yī)療最高報銷16萬元,低收入人口報18萬元,兒童和學生不設限。各級醫(yī)院的報銷比例在50%到85%,低收入戶再提高5%。目前,村里建檔立卡貧困戶164戶439人,脫貧74戶210人,脫貧攻堅還有硬仗要打。
黃昏時刻,墊湖村中心廣場響起音樂,村里老老少少涌向廣場。村廣場舞隊在排練自己編的舞蹈。今日墊湖,已成為宜工宜商宜農的江蘇省康居示范村、江蘇省生態(tài)村,并獲得江蘇省人居環(huán)境范例獎。
(新華日報記者 周靜文 徐明澤)
馬上就評
敢闖敢試永不停步
墊湖40年前的這場改革,不僅是歷史記憶,更是寶貴財富。墊湖與小崗兩個村都是農村改革的“先行者”,在如何突破發(fā)展制約、解放農村生產力等方面探路,創(chuàng)造了可復制的經驗和模式,對解決農村群眾的溫飽作出貢獻。
弘揚墊湖改革精神,對于推進農村新一輪改革發(fā)展,具有重大現(xiàn)實意義。墊湖農民推進包產到戶的改革遭受過懷疑、指責、干擾,遇到過反對、阻撓、壓制,但仍百折不撓、奮勇開拓,堅持敢于擔當,通過改革造福人民、促進發(fā)展。今天,推進農村發(fā)展,深化農村改革,依然需要以敢試敢闖的改革精神開拓新路,以求真創(chuàng)新的精神干事創(chuàng)業(yè),以負重拼搏的精神攻堅克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