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鐵路沿線車站火車票。
9月30日后,鐵路紙質報銷憑證將全面停用,由電子發(fā)票取代,紙質火車票將正式退出歷史舞臺。從票據柜里的“硬板票”,到“軟紙票”,再到后來的粉色底紋軟紙車票和藍色磁介質車票,紙質火車票留下了無數人的旅行記憶。
幾千張紙質火車票見證一段段珍貴歷史
合肥“鐵路迷”胡毅楓是個妥妥的00后,卻收藏了幾千張從民國時期到現(xiàn)在的紙質火車票。在他的收藏里,有淮南鐵路濟南局管理時期的“硬板票”,加蓋“龍”字的火車票,銅質火車票,甚至還有能見證鐵路百年發(fā)展歷程的一組車票。
一張張車票背后,記錄的是一段段珍貴的歷史。
“最后一張鐘油坊站最近才拿到,歷時5年時間,終于將淮南鐵路所有火車票都收集齊了”,胡毅楓對我省第一條自主建設的淮南鐵路的歷史如數家珍。
加蓋“龍”字的火車票中“龍”其實是“一條龍”的簡寫。胡毅楓表示,所謂一條龍便是鐵公聯(lián)運一條龍,這種情況在鐵路不方便修建的高原地區(qū)比較多見。到了后期,加蓋變成了“聯(lián)運”,相較于加蓋“龍”字簡單易懂,在本質上并沒有變化。“硬卡火車票有多種加蓋文字的種類,比如半、孩、軍等常見的種類,不過也有一些比較少見的種類,比如軍換、船、龍等。”
廣深準高速鐵路開通紀念票是銅質火車票。(胡毅楓提供)
胡毅楓收藏的銅質火車票是廣深準高速鐵路開通紀念票。“所謂準高速鐵路,是指列車時速在160~200km/h的時速,超過200km/h便屬于高速鐵路了。”
在胡毅楓的收藏中,6張濟南-濟寧車票格外引人注意。第一張是民國早期津浦鐵路的濟南府站的車票,相較于新中國成立后的硬卡票稍微寬一些。票面包含了線路名稱,起止站名,座席等級等必要的信息,背面是英文的相關信息;新中國成立后的硬卡車票的版式多承襲了滿鐵的版式,用路局名稱代替了路線名稱,也沒有了外文的信息,加印了國鐵底紋。“售票時需要在售票箱中一個個翻找,像抓中藥一般。”
“從民國時期到數字時代,從蒸汽機車到電力機車再到復興號動車組,從紙質硬卡到電子客票,這六張濟南-濟寧的火車票,見證了百年鐵路的發(fā)展歷程。”胡毅楓表示。
丁天豐也是“鐵路迷”,他第一次有印象坐火車是1999年,那時候9歲,還是紅色硬板票。在他的收藏中,有一張20年前T726次合肥到上海的火車票,還是最近特別火的湖藍雙層運轉,那時候從合肥到上海還要先北上蚌埠,然后從蚌埠走京滬鐵路去上海,要8個小時左右。“現(xiàn)在合肥到上海多方便,每天那么多趟高鐵。”
另外一張2011年合肥到合肥西的藍磁票也很特別,這張K1029次列車兩站間只需要3.5元。
“那時候買票的方式也在轉變,之前都是窗口排隊,學生證查得很嚴,當時淮北到上海就一趟車,窗口還有很多黃牛。后來代售點也可以買學生票了,再到后面就可以網上買了。”丁天豐回憶,大學一放寒暑假,就喜歡坐著火車到處跑,尤其喜歡體驗各種臨客。
票據柜通常被分成小格子,每個格子里存放著不同到站的硬板車票。
“硬板票”時代售票員大腦就像一臺“計算機”
“剛開始,合肥站開行的火車和車次都比較少,加上沒有計算機系統(tǒng)輔助,售票員需要精準地熟悉各個車次以及價格、公里數等內容”,合肥站合肥南客運車間客運值班員胡培培在售票大廳工作10余年,她的師傅經歷過“硬板票”時代。
那時候售票員的大腦就相當于一臺“計算機”,當乘客說出目的地時,售票員需要立即在腦中同步生成對應的車次、價格和公里數等信息,以便進行后續(xù)操作。
20世紀50年代初,作為新中國成立后建成的第一條鐵路,由中國自行設計施工、完全采用國產材料修建的成渝鐵路全線正式通車。這條重要鐵路干線見證了第一代紙殼制式硬板火車票的問世。因為火車票都是預制好的,售票方式也與現(xiàn)在不同。
胡培培介紹,當時的售票窗口確實配備了許多今天看來很“復古”的工具。比如票據柜通常被分成小格子,每個格子里存放著不同到站的硬板車票;針孔打印機用于在票面上打印日期;算盤用于計算票價和賬務;剪刀、漿糊盒用于裁剪和粘貼寫著座位號的小紙片(票簽)到車票背面等。
每次售票,售票員需要從對應的格子中取出硬板票,用針孔打印機打上日期,粘貼座位票簽,再蓋章確認。完成這一系列操作,賣一張票往往需要三五分鐘甚至更久。
如果旅客需要買的到站車票上沒有,那么售票員就必須手寫一張“區(qū)段票”,如果火車上需要購票或者補票,列車員要手寫一張“代用票”。
一直到1997年,“軟紙票”開始取代“紙板票”。隨著“軟紙票”的推行,計算機打印取代了手工操作。大約在1996年初,上海鐵路局試點計算機軟紙標準車票,售票員們迎來了所謂的“大頭機”(電腦顯示器)和與之配套的打票機。售票時間因此比手工時代提高了好幾倍。
合肥到合肥西(現(xiàn)在蜀山東)火車票。
網絡售票的普及改變了旅客的購票方式和體驗
“大家熟悉的粉色底紋軟紙車票,初期印有一維碼,后在2009年12月升級為二維碼,能容納更多信息”,胡培培2009年入路,2010年第一次參加春運,她還記得,為了滿足旅客春運期間購票需求,在合肥火車站站前廣場搭建臨時售票大棚。
“那時候不敢喝水,就怕上廁所后,大家好不容易排到窗口了,結果票被買走了”,胡培培告訴記者,那時候鐵路購票還沒有實行實名制,12306也沒有上線,旅客買票只能通過火車票代售點和售票窗口。
熱門車次的票非常緊俏,乘客甚至會提前一天帶著鋪蓋卷來售票窗口前通宵排隊,隊伍能排出去上百米。售票員經常需要全員上崗、通宵賣票,忙得連飯都吃不上。“我記得很清楚,那時候早上5點多,前來排隊購票的旅客就已經烏泱烏泱的了。”胡培培說道。
2008年8月,北京南站首次啟用藍色磁介質車票,并與粉色底紋軟紙車票并行使用。它背面植入磁性信息和熱敏信息,支持自助檢票機快速識別,通行效率大幅提升。
“2011年鐵路開始實行網絡售票(12306平臺),2012年元旦全國所有旅客列車實行車票實名制。網絡售票的普及,極大地改變了旅客的購票方式和體驗,也極大地緩解了售票窗口的排隊壓力。”胡培培表示,雖然春運期間熱門車次“一票難求”的情況依然存在,但“帶著鋪蓋卷通宵排隊買票”的景象已成為歷史。如今絕大部分旅客通過微信、支付寶或刷卡付款,售票窗口的現(xiàn)金收入大幅減少。
面對老年旅客的“觸網難題”,胡培培還專門手繪“購票三步走”流程圖,用箭頭標注12306注冊、購票全流程,張貼于車站醒目位置。
9月30日紙質火車票將正式退出歷史舞臺
去年11月1日起,我國鐵路客運開始推廣使用全面數字化的電子發(fā)票,直接在線上就能開具電子發(fā)票。為了方便旅客和單位,鐵路客運在全面數字化電子發(fā)票推行使用期間設置了過渡期,過渡期截至2025年9月30日。過渡期內“紙電并行”,旅客仍可使用紙質報銷憑證報銷。
過渡期還有一個月,紙質火車票將正式退出歷史舞臺。
“即使在窗口辦理改簽,后續(xù)的報銷憑證也將是電子發(fā)票。鐵路運輸企業(yè)不再提供紙質報銷憑證。”胡培培確認紙質火車票將在9月30日后正式退出,“這也是為了更加方便老百姓,像之前取出來報銷憑證丟了之后,就沒辦法辦理改簽和退票。”
我國火車票“無紙化”進程從2018年就開始了。2018年11月,海南環(huán)島高鐵率先試點鐵路電子客票;2009年11月,合肥南站等45個車站啟動電子客票業(yè)務,迎來火車票“無紙化”時代;2020年6月,電子客票在全國普速鐵路推廣實施,乘客可持有效身份證件“一證通行”。也是從那時起,旅客在紙質火車票上會看到“僅供報銷使用”幾個字,紙質火車票不再是乘車憑證。
“一張紙車票記錄著鐵路售票工作逐步從‘便捷出行’到‘美好出行’的轉變。”胡培培告訴記者,從一名普通的鐵路售票員到售票值班員,恰逢中國鐵路從“紙質票時代”向“電子客票時代”的躍遷。在她眼里,鐵路有“變”,亦有“不變”。變的是科技的迭代升級、環(huán)境的優(yōu)化創(chuàng)新,而始終如一的,是鐵路人的初心與使命,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
合肥在線-合新聞記者 余佼佼 通訊員 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