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上海工匠”昨天揭曉,在全國“雙創(chuàng)”活動周期間受到隆重表彰。94名”上海工匠“中,一線普通職工數(shù)量達到69人,占總數(shù)的73%。“工匠”們有哪些令人贊嘆的絕活?請聽報道:
與靜謐的閱覽室一墻之隔,位于上海圖書館東翼的文獻保護修復部,不時能聽到叮叮當當?shù)那脫袈暎瑫r而還夾雜著剪裁紙張、用電吹風吹干的聲音。
張品芳是上海圖書館科技情報研究所歷史文獻中心文獻保護修復部主任,她的絕活是碑刻傳拓與修復裝裱技藝。只見張品芳取出隔天浸潤過的宣紙,小心地鋪到一塊石碑上,用刷子來回地刷,宣紙漸漸與石碑完全貼合,石碑上的文字透過宣紙清晰可見。等到宣紙晾干,再拓上墨,就能完成一幅碑刻傳拓作品。
張品芳說,一幅作品好不好,關鍵在于把宣紙刷到石碑上這個環(huán)節(jié):
[我們的鬃刷是我的老師那時候他年輕的時候用,現(xiàn)在他又把它傳承給我們,算下來60年有了,相當?shù)丶毮仭?梢运⒌胶竺婕垙埓蚧?、發(fā)亮,它的拓片就有光澤度,有一種質(zhì)感。]
這門技藝,任何人學上一個月都能上手,但要把古人的筆觸完全表現(xiàn)出來,張品芳練了30年。這份工作看似枯燥,她卻能從和古人的對話中產(chǎn)生愉悅感、成就感:
[古人手稿、真跡,我們館藏有大量的收藏,但是一般普通老百姓可能不會去看到他。我們把它翻刻以后,變成一百張一萬張的拓片,讓老百姓都能看到,他也可以去臨摹,非常有意義的一件事情。]
另一位“上海工匠”吳昊,是雷允上藥業(yè)的中藥調(diào)劑員,年僅30歲的她,已掌握了“蒙眼識藥”這門絕活,蒙著眼睛,僅靠用手摸、用鼻子嗅,就能辨別出近千種中藥材:
[(來小吳,這個你聞聞)這個是川芎(對!)]
吳昊說,她剛工作時常常手忙腳亂,很難迅速找準顧客所需要的中藥。為了闖過這一關,每天下班回到家,她就將中草藥攤放在客廳進行鑒別:
[有時候看了外觀特別相似的,就通過嗅覺、通過它的氣味來辨別。有時候氣味不明顯的話,就用口嘗。]
除了“蒙眼識藥”之外,吳昊還有一個“一抓準”的外號。工作在雷允上靜安寺店,每天前來配藥的顧客非常多,怎樣提升配藥速度?
下班后,吳昊繼續(xù)留在藥房琢磨、練習:
[有的藥質(zhì)地比較松泡,30克的話體積就很大,然后有的藥質(zhì)地比較緊實,如果30克的話體積就會很小。對一個藥反復地練習,這樣日積月累就練就了一抓準的本領,能做到基本上一把抓起能做到處方的用量,不用多次地反復增減。]
據(jù)介紹,今年誕生的94名“上海工匠”平均年齡46歲,相比去年小了3歲,吳昊,以及幻維數(shù)碼高級特效師趙迪文,都年僅30歲。市總工會巡視員何慧娟介紹,從去年開始,市總工會計劃于用10年時間培養(yǎng)選樹1000名“上海工匠”,打造一支與“中國制造2025”要求相適應的高技能人才隊伍:
[我們選樹的這些工匠,通過工作室,通過高師帶徒,把一些瀕臨失傳的工藝能夠傳承下去,也是通過傳工匠技藝、講工匠故事,傳授工匠精神。]
以上由東廣記者趙穎文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