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肉腌到缸里,鰻鲞、咸雞掛起來;石磨上磨著水磨粉,姆媽“傳”下來的勺子攤著蛋餃;柴爿、煤餅“焦茫茫”的味道混合在炒瓜子花生的香味里……
“倒不是要節(jié)省多少鈔票,這個就是上海人的‘巴結(jié)’。儂自己做,對自己的口味,過年的氣氛也出來了。
自從兩歲的時候隨父母搬到龍門邨48號,高志興在這里住了六十多年了。在他的印象里,小時候過年,弄堂里并不算很熱鬧。“阿拉小辰光呢,弄堂里人老少的。因為這個弄堂是(原)南市區(qū)檔次比較高的,不是啥人都好進(jìn)來的。”
但是自家過年的氣氛是很濃郁的。“阿拉姆媽養(yǎng)了十二個小孩,我排行老九。阿拉平??吞瞄g里吃飯就要兩桌唻。過年辰光,老法年三十要燒經(jīng)的,所以小菜要供的。阿拉老頭子回來要發(fā)壓歲錢,每年都有一個紅包。過年前頭還請裁縫師傅到屋里廂來,給阿拉做新衣裳。所以春節(jié)對阿拉講起來,老開心的。”
到了上世紀(jì)六七十年代,弄堂里住進(jìn)了七十二家房客。人多了,住房空間狹小了,公用灶披間里人氣倒是旺了,更不用說過年了。我們就曾在星期天見識過48號灶披間里熱鬧的光景。
又一年的春節(jié)即將來臨。我們再次來到龍門邨,由老高作為召集人,請居民們“復(fù)刻”了三十年前弄堂里過年的情景。咸肉腌到缸里,鰻鲞、咸雞掛起來;石磨上磨著水磨粉,姆媽“傳”下來的勺子攤著蛋餃;柴爿、煤餅“焦茫茫”的味道混合在炒瓜子花生的香味里……過年的氣氛就出來了。
“倒不是要節(jié)省多少鈔票,瓜子有幾鈿啦,長生果有幾鈿啦?儂自己做,這個就是上海人的‘巴結(jié)’。不到外頭南貨店去買,自己做做香腸,做做咸肉,對自己的口味。”高志興說。旁邊10歲的外孫女一邊吃瓜子花生,一邊津津有味地看著一本小人書。
“外公說的你聽得懂嗎?”我們問。
她搖搖頭說:“沒聽。”大家都笑了。
誰知道三十年后,她會不會想起2016年春節(jié)前的這個下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