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記者顧一瓊)下窗框上有一層薄薄的細毛氈,關窗時就不會發(fā)出太大聲響;走廊及轉角都有電油汀,方便集中供暖;面積大一點的廚房,統(tǒng)一配備了燙衣板;二樓的屋頂天臺曾鋪滿綠植,還配有兒童戲水池……這就是武康大樓內(nèi)曾有的愜意生活。昨天上午,徐匯區(qū)湖南街道舉辦的口述歷史項目武康大樓案例發(fā)布會上,數(shù)名來自武康大樓的原住民齊聚一堂,為大家口述、還原了武康大樓內(nèi)的全維度生活與歷史。
在日新月異、瞬息萬變的城市化進程中,許多人文遺產(chǎn)正以驚人速度消失消亡。地處衡復歷史文化風貌保護區(qū)的湖南街道,是滬上首個成立歷保辦的街道,在修繕保護老房的過程中,湖南街道首次嘗試以居民口述歷史的形式,來保存活態(tài)的城市記憶,挖掘城市文脈,傳承城市精神。
自2014年8月起,湖南街道邀請陳丹燕、陳保平、伍江、葛劍雄、曹錦清、沙永杰等多位專家開展口述歷史可行性論證,并以走訪、座談等形式征求居民意見。去年3月,圍繞“一幢建筑(武康大樓)、一家單位(上海交響樂團)、一條馬路(安福路)、一條弄堂(復興西路44弄玫瑰別墅)、一個家族(張樂平)、一位名人(施平)”的湖南街道“口述歷史”項目正式立項,并于同年6月啟動首個口述歷史項目———武康大樓。
武康大樓位于淮海中路1842-1858號,始建于1924年,由萬國儲蓄會出資興建,由旅居上海的著名建筑設計師鄔達克設計,是上海第一座外廊式公寓大樓。
武康大樓總體為鋼筋混凝土結構,樓高8層,大樓底層采用騎樓樣式,外觀為法國文藝復興式風格。大樓最初取名“I.S.S公寓”,為萬國儲蓄會的英文簡稱,后改名為東美特公寓,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又稱為諾曼底公寓,1953年,諾曼底公寓被上海市人民政府接管并更名為武康大樓,其后一些文化演藝界名流均入住此間,包括趙丹、王人美、秦怡、孫道臨、鄭君里、王文娟等。
武康大樓作為衡復風貌保護區(qū)地標性建筑,具有濃厚的歷史價值和強烈的藝術氣息,對久居武康大樓的人群代表進行集中訪談,也是為了搶救這份社區(qū)歷史的集體記憶,尋求精神聯(lián)結的共同點,打造社區(qū)歸屬感。
項目組的專家們在大半年時間里,對武康大樓進行資料收集,并選取十多位居民代表進行重點訪談。這些居民中有外企高管、大學教師、醫(yī)務工作者以及外籍人士,他們中有的在此已居住了長達半個世紀。在此基礎上,項目組完成了武康大樓口述史的收集、整理和總結,并將于近期結集成冊。
發(fā)布會現(xiàn)場播放了口述歷史武康大樓專題紀錄片,展示武康大樓口述歷史項目的階段性成果以及住戶的采訪實錄。
結合口述歷史項目,武康大樓底樓大堂也正在舉辦武康大樓歷史圖片展和珍貴實物征集展,讓更多往來路人感受這幢百年建筑的歷史變遷和人文魅力。
右圖:在武康大樓住了近50年的許阿姨,看著老房外貌感嘆“這兒不曾變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