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的革新,“機器換人”在娛樂、生活等日常消費場景中有了越來越多的應用———無人便利店、無人超市、無人健身倉、無人KTV等“無人經濟”服務相繼涌現。
眼下,無人店正成為最時髦的概念,那么環(huán)顧上海究竟分布著多少無人店?
來自中國百貨商業(yè)協會無人分會不完全統(tǒng)計的數據顯示,目前上海自助零售設備已超過兩萬臺,其中主要以販賣機的形式存在。而據勞動報記者粗略統(tǒng)計,目前滬上包括迷你KTV、自助健身艙、自動洗車機等設備共約260臺左右。而口碑方面的數據顯示,具有“無人收銀”、“無人點單”等功能的店鋪則已經達到6萬家,另外還有包括猩便利等企業(yè)做的辦公室“無人貨架”,數量也超過千個。綜上所述,滬上涉及“無人”業(yè)態(tài)的硬件設備及商家總數估計已經突破10萬量級。
其實,無人業(yè)態(tài)并不是什么新鮮玩意兒,自動販賣機作為最早的無人業(yè)態(tài)經營模式,到現在已經有幾十年。但是隨著AI、深度學習等技術的迅猛發(fā)展,“無人”境界越來越“高”,涉及的范圍也越來越廣?,F階段的經營模式分為4種:無人娛樂服務、無人餐飲、無人酒店、無人零售。
這四種經營模式目前表現出兩種業(yè)態(tài):自動化設備和店鋪式。其中自動化設備具體品類上主要側重即時消費和體驗性消費兩大類:即時性消費,如現榨橙汁、現磨咖啡、手機充電等;體驗性消費,如自助健身、迷你KTV等。店鋪式則主要以便利店為主。
勞動報日前發(fā)起了一個調查“一大波無人店涌現上海,你怎么看”,網友的留言反響熱烈。
調查顯示,受訪者使用無人設備的頻率還不高。43%的網友使用過智能快遞柜,體驗過無人加油站和無人便利店的受訪者僅次于智能快遞柜,分別為12%和10%。而無人餐廳、無人健身房、迷你ktv的使用頻率更低。
多數受訪者存在好感,51%的受訪者認為無人店的優(yōu)勢在于“使用便利”,認為“新鮮有趣”的網友占37%,另有12%認為部分服務“價格便宜”。
對于無人店目前存在的不足,30%的受訪者認為缺少人情味,有問題不能及時解決,占比最高。23%認為存在安全、隱私等隱患。認為網絡依賴度高以及商品、服務種類不齊全的網友占比都為18%。
有意思的是,有71%的受訪者表示有了無人店,仍然需要“有人”的服務;僅11%的網友表示不需要。
你擔心無人經濟會引起失業(yè)嗎?意外的是,僅34%的受訪者表示擔憂,仍有更多受訪者明確表達不擔心,占比46%,另有20%表示不確定。
對于這一結果,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特聘教授陸銘認為,從服務業(yè)的特性來看,對于人口密度比較高的城市,服務業(yè)更趨向于精細化、個性化,無人店在此方面存在劣勢,并不是所有服務都能夠被機器取代。他表示,“無人技術對于服務業(yè)崗位的替代非常有限,這應該是受訪者公認的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