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孝陵大金門維修基本完畢
歷時一年多的明孝陵大金門修繕工程一直備受關注,記者從西祠網友、文物愛好者谷先生處了解到,大金門修繕工程已經基本竣工。日前,記者在現場看到,修繕完畢的大金門已經呈現在游客面前,施工人員正在做最后的掃尾工作。據介紹,此番維修主要對一些坍塌墻體做了修繕,整修了墻體并做了防水處理,修舊如舊,外觀與維修前相比沒有太大變化。打一個形象的比喻:就好比600多歲的大金門做了一次康復治療,身板更硬朗了。
大金門是明孝陵外郭城的正門,也是正式進入明孝陵陵區(qū)的第一道大門。大金門共有券門三孔,采用磚石砌筑,下部為石質須彌座,束腰處淺雕刻?花結帶,須彌座以上為磚砌,與明故宮現存的午門相似。史料顯示,大金門東側和西側都有明孝陵外郭紅墻(又稱“皇墻”),西側紅墻向西延伸,與明城墻朝陽門北側相接。東側紅墻向東延伸與靈谷寺圍墻相接。
可惜的是,在清末太平天國戰(zhàn)火中,大金門受到嚴重破壞。屋頂完全被毀,兩側紅墻也被拆光。專家根據現場遺存和歷史資料判斷,大金門的屋頂應該是單檐廡殿頂,上面覆蓋綠色琉璃椽子和黃色琉璃瓦,門洞設朱紅雙扉,莊嚴華麗。
大金門被毀后,在這次維修之前,并沒有進行過大規(guī)模的維修。這座已經有600多年歷史的建筑,已是“老態(tài)龍鐘”,問題不斷。記者此前采訪中山陵園管理局相關負責人得知,除了屋頂缺失,大金門最大的問題是滲水嚴重,影響建筑安全。
“滲水”是磚石建筑的大敵,由于滲水嚴重,大金門底部須彌座表面長出了很多墨綠色苔蘚。專家表示,這種苔蘚是滲水潮濕形成的,好比古建筑表面的“皮膚病”,時間長了會產生危害。
對大金門進行修繕勢在必行。由于明孝陵是世界文化遺產、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修繕方案由江蘇省文物局上報給國家文物局,由國家文物局給出批復意見。
修繕之前,國家文物局的批復意見中強調了要“細化防排水技術措施和要求,切實解決屋面滲漏問題”。同時,大金門的修繕中,明代構件應予以加固續(xù)用,不宜更換;磚石構件風化碎裂但不影響結構安全的,可保留。這些舉措的目的,是為了做到“修舊如舊”,使修繕后的大金門不能太過富麗堂皇。
另一個焦點問題是大金門會不會像四方城那樣“加頂”?江蘇省文物局上報給國家文物局兩個方案,一個是加頂,另一個是不加頂。國家文物局考慮到大金門屋頂原貌的關鍵證據暫缺,最終建議“不宜復原屋頂”。
維修中,文物部門負責人曾表示,雖然能夠大致知道大金門屋頂的形制,但歷史照片缺失(只有清代人的畫),不能知道大金門屋頂的真實模樣,“與其建錯了,不如先不建”。因此,此次維修后,大金門并沒有“戴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