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任何預告,在紫金山莊參會的大部分人都以為自己來南京只是來參加一場“新零售,中國農村商業(yè)新生態(tài)紫金峰會”。4月17日下午4點40分,隨著論壇環(huán)節(jié)結束,觀眾提著包起身都打算走了,主持人又用話筒把大伙“按”了下來:有重大消息要發(fā)布!
緊接著,音樂響起,大屏幕出現“阿里巴巴集團戰(zhàn)略投資匯通達45億人民幣”字樣,阿里巴巴、五星控股團隊聚攏到舞臺,水晶球被點亮……一連串有“預謀”的驚喜,讓臺下數百名觀眾愣了好幾秒,才沸騰起來。兩位農村市場的“大佬”結伴下鄉(xiāng),妥妥坐穩(wěn)農村市場第一陣營。
汪建國:不存在站隊,我主動追的阿里
這一幕,似曾相識。
2015年,8月10日下午4點30分,阿里巴巴和蘇寧在南京“牽手”也是用的這個套路。當時也是用一場高峰論壇作“煙霧彈”,論壇結束時才宣布“在一起了!”為了不提前走露消息,大佬們煞費苦心。
這場聯(lián)姻外界最好奇的是,到底誰追的誰?
匯通達母公司五星控股集團董事長汪建國走上講臺,給大家透露“小秘密”:“我主動追的阿里!”
他幽默地形容這場三個多月的戀愛“有甜蜜也有痛苦”:“我和阿里巴巴CEO張勇認識很多年,但直到2017年12月才第一次'約會'。約定好半小時的會面,我們談了兩個小時。愛要大聲說出來,我回來給他發(fā)手機'情書',但是很久沒得到回應。等好幾天才發(fā)現原來是他沒看到信息,最后還是電話管用。”
為什么主動追阿里?汪建國說,當初賣掉五星電器后,他一直在重復創(chuàng)業(yè)中探索,發(fā)現市場出現了一些變化,必須應對。比如消費數字化,如果不用大數據分析去和消費者溝通,未來行不通,必須要找到有數字化能力的平臺合作。
在資本市場頻頻收購、入股,很多人用“阿里巴巴買買買,企業(yè)站站站”來形容當前的資本格局。線上線下目前已形成了若干個陣營,如阿里系、騰訊系。
五星控股選擇站隊阿里?汪建國說:“沒想過站什么隊,互聯(lián)網是開放的,不能封閉思維,一切都是市場說了算。就像大家開車,你選好走的高速,根本不會管是誰建的。”
牽手后展開五大方面深度對接
“在戰(zhàn)略合作前,我原本有很多想做的事。現在我放棄大多數事情,只做一件——去農村做新零售樣板。因為阿里巴巴提供了很多資源,不用我們再去重復做基礎工作。” 汪建國透露。
匯通達看上了阿里巴巴的什么資源?阿里巴巴展示了一個“蘋果和蜜瓜的故事”:一只蘋果,從新疆阿克蘇的田間地頭到4600多公里外的杭州市民茶幾上,只需五天時間。新疆巴楚縣瓜農,一年里人均年收入從350元增長到3500元。
其背后,是一個顛撲不破的邏輯:要想富,先修路。而這條“路”是廣義的,還是信息、數據、金融的高速公路。農村淘寶的具體做法是利用阿里巴巴大數據,定位蘋果、蜜瓜熱門消費市場,進行預售,之后再給農民提供金融支持。
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鄉(xiāng)村事業(yè)部總經理王建勛透露,目前,阿里除了幫助農村鋪設公路,農村淘寶還把電信的基礎納入進去,還在700個縣建設了700個快遞分轉中心,形成線上線下真正的通途。通路依靠的是全數據化業(yè)務,一筆訂單的背后,商家可以知道他的貨在全國哪一個前置倉,在哪條路上,到哪個消費者,消費者可以通過村的服務可以第一時間知道我的貨在哪里。
據透露,跟阿里合作后,匯通達將獲得阿里巴巴在新零售領域的全面技術賦能和資源共享。未來雙方將從五大方面展開合作:和天貓展開供應鏈合作,天貓將把更多品牌資源共享給匯通達,把更多優(yōu)品下沉到鄉(xiāng)鎮(zhèn)夫妻店;跟淘寶展開渠道合作,除了淘寶平臺給予相應的支持,阿里還會把票務旅游、保險和充值繳費等虛擬服務納入到匯通達的會員店;跟菜鳥進行倉儲和物流合作,共享配送資源,共建干線和支線物流解決方案;跟釘釘和阿里云展開技術系統(tǒng)合作;跟螞蟻金服展開金融和支付合作。
換下皮鞋再走鄉(xiāng)間小路,做農村生意需讀懂農村
昨天到場見證戰(zhàn)略合作的,還有國內知名光伏企業(yè)“協(xié)鑫”、金龍等企業(yè)的負責人。此前,他們已經搭載著匯通達的農村網絡,把自己的商品在農村市場悄悄鋪開。面對廣闊的農村藍海,大佬下鄉(xiāng)蔚然成風。
這是個龐大的市場。阿里巴巴集團首席執(zhí)行官張勇說,中國一半以上的人生活在農村,中國有大量的服務的提供,商品的提供是由農村來提供的。三年以前,阿里巴巴集團專門將農村戰(zhàn)略列為未來發(fā)展三大戰(zhàn)略之一。
但這又是一個很不容易開拓的市場。汪建國坦言,最初他曾在農村虧了錢,教訓是,農村講究“熟人經濟”,城里穿皮鞋的人下鄉(xiāng)得'換鞋進村’。為了融入農村,匯通達甚至建了信息站,村里誰家娶媳婦、嫁女兒,都一一掌握。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劉守英說,一場遲到的農業(yè)革命已經到來。過去20年,資源是農村單向流向城市,包括土地、勞動力、資本等,如今已經發(fā)生了變化,開始城鄉(xiāng)互動,資源向農村回流。前些年資本下鄉(xiāng)火熱一時,但大多數沒有成功,一方面是資本破壞了農村原有的業(yè)態(tài),還有就是資本不了解農村,沒有認識到農村是熟人社會的特征。要真正成為贏家,就必須懂農民,懂農業(yè)、懂農村,把握未來趨勢,為農民提供解決問題的方案。
本報記者 張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