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三角城市網(wǎng)訊 “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都知道揚州的二十四橋,可你知道南京歷史上也有過二十四橋嗎?而且名氣不在揚州二十四橋之下,年代更比揚州二十四橋早多了,只不過當時不叫橋,而叫航,史稱“二十四航”。南京朝天宮街道工委書記張振榮告訴記者,歷史上南京的二十四橋都在朝天宮西街中段位置。
不稱橋,稱“航”或者“渡”
在位于甘雨巷26號的可園史志館的外墻上,以圖板形式介紹了和揚州二十四橋所不同的“南京的二十四橋”。
“從橋文化的變遷就能反映歷史?!睆堈駱s告訴記者,根據(jù)陳作霖的文獻記載,古運瀆的起點就在秦淮區(qū)的內(nèi)橋西。其兩支流經(jīng)鴿子橋、鼎新橋、草橋、紅土橋、上浮橋、倉巷橋(古稱道濟橋)、文津橋、望仙橋、張公橋等橋梁。
“現(xiàn)在大家一談起二十四橋,特指揚州瘦西湖的二十四橋。揚州二十四橋一般說法是始于唐,但究竟是一座橋叫此名,還是有二十四座橋,不得而知,也有可能是泛指當時的瘦西湖橋多。不過南京在唐以前就有二十四橋,這不是指橋多,而是真有二十四座橋,橋橋有名。不過,當時并不叫橋,而是稱‘航’或‘渡’”。
南京“二十四航”始自六朝
張振榮表示,元代張弦《至正金陵新志》 中有明確記載:“二十四航,舊在都城內(nèi)外,即浮橋也。按《輿地志》云:‘六朝自石頭東至運瀆總二十四渡,皆浮航?!暮浇栽谇鼗瓷?,曰丹陽、曰竹格、曰朱雀、曰驃騎?!袼暮浇詮U。鎮(zhèn)淮橋疑即朱雀航……”
他表示,根據(jù)這些記載,六朝早期,南京有二十四渡口,都在城西南一帶,從今清涼山、五臺山、冶山一線至今夫子廟東南,因條件所限,當初全為浮航。每個浮航都有名稱,其中四航為大航。四大航可考:鎮(zhèn)淮橋一帶為朱雀航,斗門橋一帶為竹格航,武定門一帶為驃騎航,東水關(guān)一帶為丹陽航。其它二十航可考的有:石頭津渡(今清涼山與漢中門之間)、榻航(江辦省中醫(yī)院原石橋位置)、麾扇渡(鎮(zhèn)淮橋東)、長樂渡、桃葉渡?!凹慈贿\瀆起點的斗門橋有一航,可推測的還有東吳運瀆河最早開鑿時另五橋附近也應(yīng)有航。”
宋代《建康實錄》中記載:“運瀆舊有六橋:孝義,本名甓子橋,次南有楊烈橋,宋王僧達觀斗雞鴨處。次南出有西州橋,今縣城東南角,路東出何后寺門。次南有高曄橋,建康西尉在此橋西,今延興寺北路東度此橋。次南運瀆臨淮有一新橋,對禪靈渚渡,今之過淮水,橋名新橋,本名萬歲橋。”它們是今天的鴿子橋、笪橋、西州橋(已廢)、乾道橋(已廢)、新橋。
張振榮表示,當時的“航”作用很大,平時作為溝通城內(nèi)城外的重要渡口,戰(zhàn)時作為抵擋外敵入侵的重要屏障。
傳說中的竹格航位于何處?
張振榮還特別探討了二十四橋中的“竹格航”的位置。他表示,根據(jù)歷史資料分析,竹格航可能在的位置有兩處,一是位于升州路與鼎新路交界的原陡門橋附近,原為竹格渡古渡口,而竹格航,曾名竹格渡。二是原來的竹竿里附近,他研究認為,竹竿里是原來位于評事街和絨莊街之間緊鄰古運瀆河的一條小巷子。古巷很短,就是一條竹竿的距離,因此得名。
據(jù)說原先地面全是鵝卵石,很有情調(diào)。
明代顧炎武撰《肇域志》:“竹格渡今竹格巷側(cè)”。清《同治上江兩縣志》謂“竹竿巷,或穎此即竹格渚也”。民國夏仁虎《秦淮志》載:“由紅土橋再北曰草橋,即北乾道橋。流折而西,為竹竿里,即古之竹格巷,以臨竹格渚而名也?!边@些記載都可以看出竹格航就靠近竹竿里。1986年,竹竿里這條小巷被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