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江蘇網8月26日訊 (記者聶超) 日前,本報聯合揚州網打造“大運河網上博物館”,借助開放的網絡平臺,不斷征集展示豐富的運河城市文化記憶,引起廣泛反響。近日,揚州工藝集團兩位玉雕大師向記者打來電話,決定將“揚州工”最新代表作“翡翠白菜”敬獻給“大運河網上博物館”,獻禮建城2500周年。
“翡翠白菜”重150多公斤
史料記載,揚州玉雕歷史可以追溯到4000多年前的夏代。1977年,在揚州蜀岡發(fā)現新石器時代的石器、陶器、玉器等,以及氏族公共墓葬60多處,證明在夏代時的揚州一帶已有了玉器制作工藝。2006年,揚州玉雕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近日正在申報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本報“大運河網上博物館”開通以來,揚州的玉雕大師們可沒閑著,他們將今年剛剛完成的這件重達150多公斤的“翡翠白菜”進行了資料整理的工作,決定將“翡翠白菜”獻出來,打造“大運河網上博物館”,獻禮建城2500周年。
“談起運河文化,揚州再沒有比‘揚州工’更能夠與之相匹配了。”“翡翠白菜”設計者、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江春源評價道。據了解,這是揚州國大師繼世博會江蘇館鎮(zhèn)館之寶“億元螳螂白菜”之后,原班人馬打造創(chuàng)作的又一傳世精品。
國大師省大師聯手創(chuàng)作
傳世精品的面世必然有著一波三折的故事。2009年揚州玉器廠購進了300公斤的大塊翡翠原料,面對原材料極度稀缺、價格連續(xù)上揚的現狀,做什么才能讓好玉材的價值最大化體現,設計大師們慎重地斟酌著。
一晃兩年過去了。最后,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江春源說:“還是做白菜吧,不但少費料,而且還能通過葉子的翻卷掩蓋原料上的一些瑕疵。”于是翡翠玉材經過挖臟去綹、國大師江春源的定型設計、省大師時慶梅推拿琢磨,一件透徹亮麗充滿綠色的白菜很快現出雛形。
經過兩年的精心雕琢,一年的打磨光亮,不久前,一件綠油油、惟妙惟肖的大白菜呈現在大家的眼前。“在揚州建城2500周年來臨之前,希望通過‘揚州工’,能讓世界各地的朋友們更好地了解運河,了解揚州。”揚州玉器廠廠長程浩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