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江蘇網(wǎng)11月10日訊 位于揚州的儀征廟山漢墓,規(guī)模為全省最大,但墓主身份一直是謎。昨天,在儀征召開的廟山漢墓群保護與開發(fā)研討會上,專家不僅首次披露廟山漢墓十年兩次被盜的細節(jié),而且根據(jù)最新研究成果推測,漢墓群中的團山漢墓很可能屬于劉濞——西漢“七國之亂”中帶頭謀反的吳王、劉邦二哥劉仲之子。廟山漢墓則可能是其王后墓。
廟山漢墓被盜后,揚州文物考古研究所原所長印志華曾進入古墓察看損失。他告訴記者,2003年廟山漢墓發(fā)現(xiàn)盜洞,文博人員在山上一塊松軟的土下發(fā)現(xiàn)了一個大洞,洞內(nèi)有一個轤轆,轤轆下方有一個盜洞通向漢墓。印志華腰系保險繩蹲在籃子里被放到地下12米深的漢墓內(nèi),由于地下濕氣太重,照相機鏡頭一片模糊,沒法照相,他只能打著手電筒仔細察看,發(fā)現(xiàn)盜洞打在了外藏槨的外緣,地上有木材、漆器和陶器的碎片,萬幸的是盜墓賊沒有進入主墓室;而2009年那次,盜洞直接打進主墓室,12個邊廂中有11個遭到洗劫。印志華說:“盜洞是用炸藥分幾次炸出來的,在爆破的同時,盜墓賊用拖拉機運著鋼板在附近村莊來回跑,用鋼板撞擊聲掩蓋爆炸聲。后來,這伙盜墓賊在外地因非法運輸爆炸物被抓,該案才大白于天下,但由于公安部門一直沒有公開案件細節(jié),因此廟山漢墓到底有多少文物被盜,目前仍然是個謎。”
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長李則斌告訴記者,根據(jù)墓葬規(guī)模和文物等級,廟山漢墓群屬于西漢初年一位諸侯王是公認的,按時間順序分別有可能是荊王劉賈,吳王劉濞,江都王劉非、劉建父子以及劉胥等6位廣陵王。此前廟山漢墓被認為屬于劉非,但李則斌幾年前主持了盱眙大云山漢墓群考古發(fā)掘,銀器和封泥上的文字證實大云山是江都王劉非的家族墓地。而廟山漢墓群的時代要早于大云山江都王陵,這是考古人員將大云山與廟山、團山及周邊30座陪葬墓出土的陶器進行器型對比得出的結(jié)論,因此廟山漢墓群墓主的范圍被縮小到劉賈和劉濞身上。
接下來,劉賈的可能性也基本被排除。劉賈的封地在東陽(今盱眙),公元前196年黥布造反進攻荊國,劉賈兵敗被殺。而劉濞造反失敗,在鎮(zhèn)江丹徒被殺,他有可能歸葬封國嗎?答案是肯定的,漢初對同姓王相對寬容,膠東王劉寄、廣陵王劉胥等人都因謀反被誅,但都按諸侯王級別安葬。
此外,廟山陪葬墓的劉莊漢墓中,出土了帶有“十五年內(nèi)官賜器府義工秉造”銘文的漆器,“十五年”是諸侯王的紀年,劉濞在位42年,而劉賈在位只有6年,因此墓主是劉賈的可能性被進一步排除。
“廟山、團山的主墓都沒有進行考古發(fā)掘,因此這種分析是根據(jù)考古資料作的研究和推理”,李則斌表示,“據(jù)此我推測團山很可能是劉濞墓,而廟山更可能是王后墓,因為團山南側(cè)發(fā)掘了4座嬪妃墓,其中一號墓有四個廂房,達到了侯的級別,與著名的馬王堆辛追墓相同,那么團山的墓主應該是一位男性的諸侯王。”
據(jù)揚州文物局文管辦主任樊余祥介紹,揚州已經(jīng)向國家文物局提交文物調(diào)查與勘探申請,希望搞清廟山漢墓群的陵園結(jié)構、建筑遺跡,為制定保護規(guī)劃提供依據(jù),這項工作的投入將達到數(shù)百萬元。
本報記者李源王宏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