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4日,世界在建最大跨度公鐵兩用斜拉橋、最高橋——常泰長江大橋北主塔下橫梁首個“L”型區(qū)域澆筑完成,標志著大橋兩座主塔均進入下橫梁澆筑施工階段。
此次施工的北主塔采用“空間鉆石型”設計,高352米,為世界最高橋塔,分為上塔柱、中塔柱、下塔柱。下塔柱由四塔肢組成,每個塔肢截面為正八邊形。如果將承載橋面重量的主塔比作挑擔人的話,那么下橫梁就好似一副有力的“肩膀”,保證日后能“扛得住”橋面和川流不息的車流。
不同于一般過江大橋采用單個橫梁的結構,常泰長江大橋主塔下橫梁由兩個橫向橫梁和兩個縱向橫梁圍合而成,相當于四個橫梁同時施工,從天空俯瞰好似一個“矩形的漏斗”。
北主塔下橫梁施工是下塔柱施工轉入中塔柱施工的重要轉折點。下橫梁均采用變截面設計,最大截面高度9.5米,需一次性澆筑成型。橫向橫梁長41米,跨中梁高8米,寬7米;縱向橫梁長19.8米,跨中梁高6米,梁寬6米。橫梁頂部為水平,底部為圓弧曲線,梁整體向外傾斜。本次下橫梁與塔肢混凝土澆筑分為4個“L”型區(qū)域。單個“L”型區(qū)域混凝土方量約2000方,采用2臺180拌合站、3臺68米汽車泵同時布料。
如何確保模板安裝精確,對支架等支撐結構的設計和結構安全要求提出了挑戰(zhàn);同時,下橫梁施工工序復雜,結構非對稱,鋼筋布置復雜、預應力管道交錯密集,混凝土下料和振搗難度大,施工質(zhì)量和安全壓力大。為解決技術上的難題,建設團隊積極探索大數(shù)據(jù)、云計算、物聯(lián)網(wǎng)、AI等技術在施工中的集成運用,發(fā)揮智能化、信息化技術運用的優(yōu)勢,提升科技化管理水平,研發(fā)大橋主塔下橫梁施工智能監(jiān)控系統(tǒng),
為下橫梁施工裝上“眼睛”,實時掌握施工各項參數(shù),確保澆筑順利。
面對下橫梁鋼筋密度大混凝土振搗困難,施工風險高,外觀質(zhì)量需達到清水混凝土等要求,項目多次進行安全技術交底和澆筑推演,保證施工過程中人員安全、混凝土和預應力的施工質(zhì)量;針對突發(fā)疫情對人、機、物料組織帶來的不利影響,項目部在積極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確保人員健康的同時,積極與當?shù)卣畬?,確保4月底前完成下橫梁后續(xù)施工。
根據(jù)施工計劃,大橋?qū)⒂?022年完成352米的“世界第一高”橋塔中塔柱施工,為大橋早日通車奠定基礎。常泰長江大橋通車后,開車從泰興到常州只需要7分鐘左右。(記者 邱駿 通訊員 劉洋森 趙振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