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黃威
日前,由江蘇省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主辦的江蘇語言與文化資源庫(http://jsyy.jsjyt.edu.cn)正式上線。這個資源庫保存了425名發(fā)音人、時長320多個小時、容量約830GB的方言和地方普通話有聲數(shù)據(jù),是我國第一個省級語言資源庫。為了更好地保護傳承這些“土聲音”,資源庫收錄了地方戲曲、民歌、童謠等口頭文化有聲資料,并針對江蘇人的語言學習開發(fā)了多種媒體視頻資料。
在這個資源庫里,作為江蘇方言的重要組成部分,連云港方言被分為連云港(指連云港市區(qū),下同)、東海、贛榆、灌云、灌南5個部分。
太陽叫“太陰”,月亮叫“涼月”,這些正宗的連云港方言你會說嗎?
連云港方言類型多樣
主要是江淮官話和中原官話
江蘇獨特的地理位置使其方言成為官話方言和吳方言這兩種重要漢語方言的過渡地和接觸點,各種方言范圍邊界線長,相互交錯。大致而言,長江以南是吳方言區(qū),長江以北至淮河兩岸是江淮官話方言區(qū),淮河以北約100公里外是中原官話方言區(qū)。此次為建設江蘇語言與文化資源庫,江蘇省內(nèi)三大方言區(qū)設立了70個調(diào)查點:江淮官話41個,吳方言19個,中原官話10個。這70個調(diào)查點實際上就代表了70種方言。
連云港的方言,大致而言,市區(qū)及灌云、灌南、東海一部分屬于江淮官話方言區(qū),贛榆及東海一部分為中原官話方言區(qū)。在這兩個主要的方言區(qū)里,又分成多個不同的次方言區(qū)。連云港地處中國南北過渡地帶,其方言也處于南北過渡地帶,有一定的代表性和研究價值。中國語言學界、連云港市地方學者對連云港方言有很多深入的研究,著述頗豐。
太陽叫“太陰” 月亮叫“涼月”
連云港方言很有趣
在資源庫“字詞句篇”欄目中,可以檢索各方言區(qū)常見字的讀音,并配有錄音。記者檢索了連云港方言,發(fā)現(xiàn)太陽不叫太陽叫“太陰”、月亮不叫月亮叫“涼月”,而被雨淋濕了叫被雨“奪”濕了。有很多方言,只有連云港人才聽得懂。在贛榆、東海、灌云、灌南的方言中,也有很多獨具特色的字詞發(fā)音。
然而,“太陰”、“涼月”這些老連云港話的發(fā)音,隨著普通話的不斷普及,已經(jīng)漸呈消亡之勢,除了在老年人的口語中還經(jīng)常出現(xiàn),很多年輕人已經(jīng)不會說了。很多孩子從小就說普通話,這些方言發(fā)音,別說不會說,有時候甚至聽不懂?! ?br style="padding-bottom: 0px; margin: 0px; padding-left: 0px; padding-right: 0px; font-size: 12px; padding-top: 0px" />
連云港方言“經(jīng)濟”
字幕小哥聽成了“徑自”
資源庫中的“方言說江蘇”欄目中,有13個省轄市的介紹片、地方特色介紹片,如南京江南貢院、盱眙龍蝦、蘇州水鄉(xiāng)服飾等,這些介紹短片全部用方言講述并整理出字幕。
在《方言說港城》的視頻當中,當誦讀者說到連云港“是蘇北和中西部最經(jīng)濟最便捷的出???rdquo;時,“字幕小哥”顯然沒有聽明白“經(jīng)濟”兩個字,字幕上打成了“是蘇北和中西部最徑自最便捷的出海口”。
在“方言誦經(jīng)典”欄目中,有一首張百川先生所作的《詠花果山》,由王善同誦讀,“洗盡嫣紅別樣妝,天生麗質(zhì)斗芬芳……”,用連云港方言誦讀連云港的美景,別有一番韻味。
你也可以錄一段方言
上傳到資源庫
打開江蘇語言與文化資源庫網(wǎng)站(http://jsyy.jsjyt.e-du.cn),可以看到網(wǎng)站分為字詞句篇、聲韻調(diào)、方言文化、語言學習等多個板塊。在字詞句篇中,資源庫收錄了1000個單字、1200個詞匯、50個例句的錄音和國際音標記音,網(wǎng)民可以檢索江蘇省內(nèi)某個地區(qū)的某個字、某個詞怎么讀,并且可以聽到原汁原味的發(fā)音。
另外,資源庫專門設有“資源共建”欄目,歡迎廣大專家學者、大學生和社會各界方言愛好者自己錄制方言上傳。如果你覺得資源庫里的連云港話不“正宗”,或者你所在地區(qū)的方言還沒有錄入,你也可以錄制一段傳上去?!?br style="padding-bottom: 0px; margin: 0px; padding-left: 0px; padding-right: 0px; font-size: 12px; padding-top: 0px" />
方言好說
標準“發(fā)音人”難找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農(nóng)民從田間走向城市,很多人原先的住宅變成了馬路甚至高樓,更多的人遷徙到城鎮(zhèn)。為了尋找標準的方言發(fā)音人,政府和群眾都積極配合并大力支持江蘇語言與文化資源庫研發(fā)小組的行動。研發(fā)小組發(fā)動了當?shù)貙W校的老師,邀請老師詢問學生家中長輩的原住址,再到當?shù)孛裾謱φ諏ふ野l(fā)音人的現(xiàn)住址。很多縣鎮(zhèn)的方言發(fā)音人都是當?shù)貙W校的老師們騎著自行車一個一個找出來的。
在收錄方言的過程中,江蘇語言與文化資源庫研發(fā)小組深深地感覺到,隨著語言的不斷發(fā)展和變化,很多語音和用語特色正在慢慢消亡。面對這一現(xiàn)象,來自江蘇師范大學的蘇曉青教授說:“我們現(xiàn)在的主要工作不僅在于保存,更在于保護。語言的變化非???,而且有其規(guī)律性,我們不可能讓大家都使用二三十年前的語言,只能保存現(xiàn)有的方言資料供后人參考。”
語言具有文化屬性
保護方言就是保護地域文化
江蘇省教育廳語工處處長趙曉群認為,語言具有文化屬性,在文化的交流中,語言有互相借鑒、補充、豐富的功能,語言在發(fā)展中也產(chǎn)生了富有地域特色的文化,保護了方言也就保護了地域文化。因此,大力推廣普通話和科學保護江蘇話都是很重要的。為此,江蘇省制作了《江蘇人學普通話》、《跟我學江蘇話》等媒體教學片。其中,語文課程標準推薦背誦的136首古詩文誦讀片已通過“校校通”進入全省每一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