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到了,各式各樣的夏令營也如雨后春筍般冒了出來,“英語訓練營”、“潛能激發(fā)營”、“科普夏令營”、“北大清華勵志之旅”……盼望子女成才的家長們紛紛“慷慨解囊”,希望孩子能有所收獲,得到鍛煉和成長。然而,近日記者在采訪中發(fā)現(xiàn),這些名目繁多的夏令營不僅魚龍混雜、缺少規(guī)范,讓人難辨真?zhèn)?。一些夏令營組織者一味追逐暴利,更是背離了夏令營的本義。
□晚報記者 陳金鑫 實習生 張令軍
少兒圖書館門前,某教培機構開設的暑期科學實驗班廣告。陳金鑫 攝
1 純公益?夏令營也是好生意
夏令營最早起源于美國。上世紀90年代,當夏令營在中國起步時,它原本為純公益性質,多由學校主辦。然而到如今,純公益性的夏令營則越來越少,各種商業(yè)性夏令營層出不窮。
記者通過走訪發(fā)現(xiàn),淮安市面上的夏令營大致分為旅游類、培訓類和游學類三種。旅游類多由旅行社組織,有著夏令營的“名”,卻無夏令營的“實”,不僅對象并非僅限于學生,行程也與一般旅游線路差別不大。而后兩種多由教育培訓機構推出。
據(jù)了解,一些學校并不十分愿意在假期里組織活動,原因是“怕攤上事”。“組織夏令營當然是好事,但出了事學校要擔責任,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一名在重點小學任職的知情人表示。市少年宮一位負責人也告訴記者,少年宮曾經(jīng)組織過勵志夏令營,但后來停辦了,原因也是“怕?lián)熑巍?rdquo;
當社會辦學機構成為承辦夏令營的主體時,以牟利為目的便成為了必然。學校不愿意接手的夏令營,成了社會辦學機構眼中的“香餑餑”。
記者在一份教育培訓機構的夏令營宣傳單上看到,這個名為“圓夢北京,動感軍營”的為期五天的夏令營項目收費2880元,被宣傳為“一次增長見識,開拓視野的旅行!一次激發(fā)潛能,啟迪心智的經(jīng)歷!一次催人奮進,感受真愛的人生體驗!一次效果持久,終生受益的成長課堂!”其內容有軍營體驗、游覽北京名勝、清華生活探秘、參與央視節(jié)目錄制等。號稱可以培養(yǎng)孩子的社交能力、領袖風采,提高孩子的情商綜合素質,并有專業(yè)的帶隊老師,可以為孩子提供強有力的保障。但關于住宿和伙食標準,以及每天具體的日程安排卻只字未提。
隨后,記者以學生家長名義來到該培訓機構做進一步了解,工作人員給記者看了一份更為具體的內部方案。里面提到,學生們住在部隊營房,8-12人一間,吃的多為部隊和高校提供的自助餐。記者還注意到,所謂的與學生同吃同住的帶隊老師其實就是首都高校的大學生。聯(lián)想到一到暑假,在北京高校論壇上就頻繁出現(xiàn)的招聘夏令營兼職生活老師的廣告,此類夏令營的安全與質量就不得不令人擔憂。
“真的是暴利,類似的項目,我們1000多元就可以做了。相比教育培訓機構的夏令營,旅行社除了要受到多個部門監(jiān)管,還要與客戶簽訂正規(guī)合同,詳細約定每天的行程和食宿標準。”一名旅行社老總告訴記者,他們以前也曾推出過夏令營項目,但卻因敵不過培訓機構而敗下陣來。“旅行社推廣夏令營需要大量投入,而培訓班手上有著現(xiàn)成的大把學生資源。”
此外,通過電話咨詢,記者發(fā)現(xiàn),上述這家來自北京的教育機構,還有更為“奢侈”的游學項目,如悉尼英語夏令營收費25800元,澳大利亞青少年領導力夏令營收費30800元。
2 沒人管?開辦夏令營“零門檻”
夏令營遍地開花的現(xiàn)象背后是開辦夏令營的門檻之低。
采訪中,記者發(fā)現(xiàn),許多家長在報名時并不清楚培訓機構舉辦的夏令營是否符合資質、師資是否過硬。“大家都報,也就跟著一起報了”,這是記者聽到最多的說辭。
那么,組織夏令營是否需要資質?記者在采訪了相關單位后發(fā)現(xiàn),對夏令營的管理目前還是一片空白,沒有任何部門進行審查和監(jiān)管。而該歸哪個部門管,誰也說不清。
記者首先來到工商局。工作人員表示,夏令營的本質是社會公益活動,不帶盈利性質,不在他們這里登記。“文化培訓類的行政許可由教育部門頒發(fā),技能培訓類由勞動部門頒發(fā)。” 記者隨后又來到教育局,該局職業(yè)教育與社會教育處的相關負責人向記者表示,夏令營的管理也不歸他們負責。“辦學資質歸教育部門審核,至于夏令營,則屬于教學活動的一部分,只要確保安全,內容積極向上,教育部門都是允許的。只要相關機構具備辦學資質,且收費經(jīng)過物價部門核準,就可以開展夏令營活動。”該負責人強調,教育部門目前正在對教育培訓市場進行調查統(tǒng)計,即將對違規(guī)辦學機構進行懲處。
而物價部門則告訴記者,依照相關規(guī)定,合法的培訓機構的收費項目應當在物價部門進行備案,但事實上,部分合法的辦學機構并未在物價部門備案收費項目,至于違規(guī)辦學的,也就不存在備案一說。“僅僅依據(jù)《價格法》,對培訓機構約束力較弱。”物價局工作人員表示。
記者了解到,2004年國家曾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中,明確了組織各類冬令營、夏令營,是進行德育教育的重要形式。但這一“重要形式”如何去管,由誰去管,至今仍沒有個明確說法。
3 去不去?家長意見不一
夏令營該不該去?“天價”夏令營值不值?
通過對學生家長的采訪,記者了解到,一些家長對夏令營不是很感興趣,覺得意義不大,但也有家長表示支持,認為過集體生活能夠培養(yǎng)孩子的品格使他們得到鍛煉。
市民張女士的兒子就讀于淮師附小,這個暑假,面對班上絕大多數(shù)同學選擇出游,張女士的兒子小軒也坐不住了,嚷著要媽媽給他報名。“我想,暑期夏令營基本就是讓孩子出去開開眼界,順便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能力,就給他報名了。他們這次活動有老師帶著,我比較放心。”張女士說。
這是即將讀三年級的小軒第一次參加夏令營,對于夏令營的游戲活動和3D電影,小軒充滿期待。盡管小軒的夏令營地點在宿遷,只需一天就可以回來。但在他臨行前,張女士還要百般囑咐。她表示,對于眼下的名校夏令營熱,孩子不會參與進去。“我還是希望孩子在淮安附近,去遠了會擔心的。此外,夏令營的花費對于雙職工家庭來說,也是筆不小的開銷。”
劉先生的兒子小桐從沒參加過夏令營,雖然每年都會接到暑期夏令營的宣傳單,但劉先生總是“無動于衷”。
“兒子從沒參加過夏令營,也不打算去。”在劉先生印象中,夏令營就是一群孩子出去玩。他說,兒子小桐馬上就要上六年級,明年就要參加小升初考試,學習應該放在第一位。劉先生已經(jīng)幫小桐報了暑期輔導班,這個暑假小桐將會有一個月時間在課堂上度過。此外,安全問題也讓劉先生很不放心。
劉女士的女兒在一所市重點小學就讀,兩年前她參加過赴韓國的修學游,此類夏令營通常由江蘇省教育廳下屬的蘇教國際組織。“挺正規(guī)的,在學校發(fā)的通知,需要家長簽字,報名參加的家長還要到學校開會。”在為期6天的行程里,劉女士的女兒參觀了韓國的小學和家庭,游覽了青瓦臺,感受了韓國的民族文化。
“和純旅游不太一樣,是針對小朋友的。去一次很貴的,要5000多塊錢呢,船費、住宿、伙食費、保險都在里面。”劉女士說,因為價格貴和擔心安全,去的人較少,50個人的班才去了3個人。
“其實現(xiàn)在的孩子挺孤單的。”劉女士說,現(xiàn)在家庭大多只有一個孩子,作為家長,她希望能有好的夏令營讓孩子參加。
劉女士還告訴記者,她個人覺得夏令營對孩子還是很有幫助的。為此,她舉了個例子,“韓國是個十分重視禮數(shù)的國家,女兒在那里看到小朋友為長輩拿鞋,回來后也學樣主動幫爺爺拿鞋,但沒多久就‘打回原形了’。”她認為,教育是個長期的過程,不能說去過一次就能改變什么,但總之會有些幫助。“將來有機會還會讓孩子去。”
4 怎么選?家長應擦亮眼睛
對于鮮有機會走出家門的孩子們來說,或許每一次夏令營體驗都會終生難忘,但我們不應忽視,什么樣的夏令營才真正合適孩子。
“當下,許多家長熱衷于把孩子往外送。形式各異的夏令營,其實是利用了父母的焦慮心理。父母希望孩子通過體驗,能學到一些東西,做出一些改變。”淮陰師范學院心理資訊中心副主任、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任燕表示,種類繁多的夏令營令人眼花繚亂,家長首先應搞清楚參加夏令營的目的是什么。“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能通過夏令營把孩子的興趣愛好與成長目標結合起來。報名前要與孩子多溝通,有針對性地選擇適合自己孩子的夏令營。”
任燕還建議,家長應盡量選擇經(jīng)過教育部門許可的有資質的正規(guī)辦學機構,尤其是口碑較好、有多年運作夏令營經(jīng)驗的辦學機構。除了辦學機構的資質,還要看師資力量,是否有經(jīng)驗豐富的老師和生活輔導員,以及具有專業(yè)背景的教練。此外,還要看硬件設施,學習和住宿條件,以及是否安全。“父母不在身邊,對孩子來說,好的輔導員和老師就顯得尤為重要。”
任燕也注意到,少數(shù)夏令營呈現(xiàn)出貴族化的傾向,收費之高已遠非普通家庭所能承受。她認為,參加夏令營其實不用“舍近求遠”,家門口的班級活動同樣能達到類似效果。“夏令營并非越遠越貴越好,家庭在選擇時應量力而行。”
“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情可以理解,但不可操之過急。”任燕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方向和速度,父母要做的就是溫和地堅持和守候,寄希望于通過夏令營“一步到位”不現(xiàn)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