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線02月25日訊 北京時間2月21日,《紐約時報》以“中國小說家筆下的隱密世界”為題,報道了浙江省作家協(xié)會主席麥家。麥家的小說《解密》美國版,將于3月18日上市。《解密》是麥家第一部長篇小說,講的是“密碼戰(zhàn)士”為信仰奉獻的故事。這是在本省作家“走出去”工程里,交出的一張漂亮成績單。
去年12月27日,《紐約時報》記者趕到杭州采訪麥家,這次的報道,則結合“斯諾登”事件,強調了作品的現(xiàn)實意義。
此前,這本即將面世的書,也受到諸多外國媒體的好評。
可讀性和文學色彩兼容并包,從一種類似寓言的虛構故事延伸到對真實諜報世界的猜測中,結局是全文最夢幻并令人稱奇的一部分。 ——《華爾街日報》
《解密》是一部讓人沉迷并愛不釋手的非同尋常的小說。 ——《獨立報》
《一個中國諜戰(zhàn)小說家筆下的秘密世界》
麥家,中國最暢銷的間諜小說家和前軍人,多年來一直都在書寫著秘密。他在作品中所描述的秘密世界是大多數(shù)中國人并不所知的,外國人更是一無所知。
隨著斯諾登新聞事件的發(fā)生,人們對麥家的作品又有了新的認識和感受,其現(xiàn)實意義不容置疑。
在杭州城西的一處山居寓所里,麥家在午餐時分接受了我的專訪。談話剛剛開始,他就直言不諱:“我覺得這個世界充滿了秘密,人們都非常謹慎隱秘。人類是非常注意保護自己的動物。真理和謬誤有時竟可以如此地混淆不清。”
麥家具有一種隱秘的氣質。“我有輕度的社交恐懼癥。”他說。這位作家今年50歲,已是知天命之年,在他17年的戎馬生涯中,相當一部分時間在不為人知的秘密情報部門度過,與密碼專家打過交道。然而小時候,他常被別的孩子欺負,那時候的他把圖書館當作自己的天堂。這一點很像他推崇的阿根廷作家博爾赫斯,后者一生都在圖書館里流連忘返。
小說《解密》的主人公容金珍,是一個出身于聲名顯赫的家族但患有自閉癥的數(shù)學天才,他的天賦和生理缺陷的雙重性全在于那標志性的巨大頭顱之中。這個人后來被機密部門招募,負責破解兩組高級密碼——紫碼和黑碼。在這場充滿智力絞殺中,孤獨、迷失乃至最終的瘋狂都在容金珍的命運中交織糾纏。
容金珍和斯諾登是一個硬幣的兩面,麥家說:“斯諾登也好,容金珍也罷,他們都是被上帝拋棄的;坦率說,斯諾登揭露的不是美國的丑,而是當今世界。這個世界被科技綁架了。”
《解密》是麥家第一部長篇小說,出版于2002年,之后一發(fā)不可收拾,接連出版了《暗算》、《風聲》、《風語》三部曲以及《刀尖》。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張頤武,在一次接受采訪時說:“我時常覺得偵探推理小說有一個麻煩,就是只有數(shù)學的精神,沒有人性的情懷。但是,麥家的作品既有數(shù)學的精神,又有人性的情懷。”
哈佛大學東亞系教授王德威說:“西方讀者將可能在中國式的間諜故事中發(fā)現(xiàn),刺探、加密和陰謀自古以來就一直是人類世界的一部分。麥家筆下的英雄都是偶然的個體和存在,即使真有其人,去探索真義,那也僅不過只是管中窺豹而已。”
麥家坦言:對于人性,他是一個悲觀主義者!
王德威教授認為麥家的文學風格“混合了革命歷史傳奇和間諜小說,有西方間諜小說和心理驚悚文學的影響。”
當兵的時候,麥家盡可能讀可能讀到的書籍,而盡量少做與軍事有關的事。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期,他去西藏生活了三年,其中花了整整一年時間都在反復念一本書:博爾赫斯的短篇小說集《沙之書》。麥家也熱愛文學大師弗蘭茲·卡夫卡和斯特凡·茨威格的作品。他說:“我喜歡茨威格是他寫那些愛幻想的人物,因為我自己也不是那種很正常的人。”后來,他離開了部隊,成為了一名專業(yè)作家。
從備受欺辱的孤獨童年起,麥家將內心的恐懼都寫成了日記,累計達36卷。“我確實在與社會脫離的環(huán)境中長大,”他說,“有堵無形的墻包圍著我,我非常的自閉。但這種離群寡居的生活讓我變得強大。我住在我想象的國度之中。”
這正如在中文版的《風語》中,有張麥家的照片,他每天在杭州植物園堅持慢跑,在他的腳下有著被自己親自踩出的一條道路,下面的注釋是:“喧囂最終是我們共同的敵人!”。
“文學的意義永遠高于政治,”他在接受采訪時說。 ——《紐約時報》(有刪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