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東海之濱的重要樞紐筑起地方經濟的騰飛引擎;一張覆蓋八方的航空網絡書寫蕩氣回腸的建設奇跡;一項百年大計的宏偉工程引領波瀾壯闊的歷史篇章。
11月16日,寧波機場迎來通航33周年紀念日。從停機坪改擴建到飛行區(qū)等級提升,再到新建T2航站樓,33年間,寧波空港走過了蟄伏、破繭和新生的蛻變之路,寧波機場歷經了發(fā)展的艱難和困苦,更收獲了成長的榮譽和喜悅。
33年,寧波空港從昔日莊橋的小航站到現(xiàn)在東海之濱的大空港。寧波民航人懷揣夢想,不忘初心,架起了通往世界的空中橋梁,更筑起了地方經濟騰飛的引擎,寧波空港正向著千萬級的幸??崭蹔^力邁進。
“白手起家”,用奮斗繪就藍圖
1996年跨入國內繁忙機場行列
寧波民航的發(fā)展史要從1984年的那個夏天說起。當年11月16日,機場開通歷史上首條寧波至上海航線,這是當時全省除省會杭州以外新開的第一條跨省際民航線。
莊橋機場的啟用,開創(chuàng)了寧波民航從無到有的歷史。至1990年年初,寧波已先后開通至上海、北京、廣州、廈門、武漢等五條航線。
1985年8月,國務院、中央軍委正式批準新建一個民用機場。1987年櫟社機場正式動工修建,1990年6月30日,寧波櫟社機場建成通航,新的航站樓具備了飛向國內各個城市和香港、澳門以及東南亞地區(qū)的能力。
從1990年寧波櫟社機場正式投入營運至1996年6年間,旅客吞吐量以每年平均60%的速度增長,被國內同行譽為“航站黑馬”。1996年,機場客流量一舉突破100萬人次,正式跨入國內繁忙機場行列。
闊步前行,用創(chuàng)新助推發(fā)展
2005年升格為國際機場
2005年4月1日,寧波航空口岸對外籍飛機開放得到國務院正式批準;同年12月17日,寧波櫟社國際機場命名揭牌,寧波成為長三角地區(qū)繼上海、南京、杭州之后的第四個國際機場。
為了使寧波成為真正的對外開放航空口岸,機場在設施、設備建設方面先后投入上千萬元引進國際先進的通訊導航和航行管制設備;投資兩個多億延長跑道至3200米;斥資上百萬元設立了國際候機區(qū),對聯(lián)檢工作區(qū)進行了升級改造。
2006年2月8日,機場飛行區(qū)擴建工程順利通過民航行業(yè)驗收,正式啟用3200米跑道以及新的飛行程序;2007年1月16日,投資1.9億元的飛行區(qū)平行滑行道系統(tǒng)擴建工程正式開工并于2009年通過行業(yè)驗收,當年機場飛行區(qū)等級由4D級升格為4E級。
2004年以前,機場連續(xù)6年旅客吞吐量徘徊在120萬人次。2004年則一舉突破185萬人次,同比增長42.4%。2005年-2011年,兩年一個臺階,接連突破客流量整數關口。
2014年,寧波機場年旅客吞吐量突破600萬人次,增幅位列全省首位。這對寧波機場而言是一個嶄新的歷史起點,是由“量的增長”到“質的飛躍”的重要一步。
奮力跨越,向幸??崭圻~進架起通往世界的空中橋梁
11月8日,寧波機場年旅客吞吐量首次突破800萬人次大關,僅用了10個月的時間超過了2016年全年的旅客吞吐量,增幅位居省內各大機場首位。據預測,機場旅客吞吐量年內有望突破900萬人次。
從海南島到哈爾濱,從烏魯木齊到延邊,從東南亞到日韓甚至歐洲,寧波機場已經搭建了一條四通八達的空中走廊。現(xiàn)在,寧波機場擁有航線120條,通航城市90個(含包機),航空公司總數達48家。國內航線基本覆蓋省會城市、計劃單列市和熱門旅游城市,而日本和東南亞部分航線更是成為備受熱捧的出境航線。
旅游航線越開越多,商務航線的密度進一步加大,更讓市民嘖嘖稱贊的是,這兩年,寧波的出港機票價格越來越實惠,百元左右的機票比比皆是,不足千元就能實現(xiàn)出境游。這背后,是機場積極推動低成本航空在寧波市場的發(fā)展。
現(xiàn)在,在機場航站樓西側,一座貝殼狀的建筑雛形漸現(xiàn),這就是如火如荼建設中的機場三期工程主體――T2航站樓。寧波機場三期工程按照年旅客吞吐量1200萬人次、貨郵吞吐量50萬噸的能力設計建造,未來這里將成為寧波的城市新門戶。
寧波機場與物流發(fā)展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鄭智銀說,寧波空港位于國內航線網絡和東北亞、東南亞航線網絡的中樞節(jié)點區(qū)域,它既可以成為內陸城市旅客的“出???rdquo;,也可以作為東北亞及其他地區(qū)旅客進入中國的“橋頭堡”。未來,機場將深化與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的融合,大力發(fā)展空鐵聯(lián)運、空陸聯(lián)運,建立完善的集疏運體系,成為浙江東部區(qū)域性樞紐機場和綜合交通運輸體,全力打造寧波的空中門戶,為“名城名都”建設書寫濃墨重彩的一筆。
追憶往昔
“寧波機場最早由三間豬圈改造而來”
1984年6月28日,寧波通航建站籌備領導小組在杭州舉行第一次會議。會議就寧波與上海、杭州兩地開通民航定期班機事宜進行了商定:利用已有的莊橋機場,爭取民航客機通航,各方面條件都比較好。
“現(xiàn)在可能無法想象,最初的寧波機場是由三間豬圈改造而來的。”民航寧波站首任站長張德志、首任黨委書記寧遠鵬每次說起這段歷史都感慨萬千。
他們說,機場籌備伊始,一切都是白手起家。職工先把豬圈改成辦公室和宿舍,再用了兩個月時間,在十幾個單位的通力配合下把航站樓建了起來。從現(xiàn)在的眼光來看,這怎么也不像是一個城市該有的機場:一個400平方米的停機坪,只夠停一架小飛機;500平方米的一層平房,卻要兼作候機廳、辦公用房、貨運倉庫;機場沒有塔臺,平時就靠一輛從杭州筧橋機場借調來的導航車指揮“空中交通”,遇到惡劣天氣,還要借助軍方的設備。
就是當年這樣艱苦的環(huán)境,寧波民航人克服重重困難,僅用兩個多月時間,民航機站主體工程提前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