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89年重建后的天封塔。
記者今天從市發(fā)改委官網(wǎng)獲悉,天封塔修繕工程方案已經(jīng)獲批。這是它自1989年重建后迎來的首次修繕。
據(jù)天一閣文物維修部蔡主任介紹,此次修繕工程的范圍為天封塔本體,不包含其環(huán)境整治和周邊附屬建筑,總建筑面積約1058.33平方米。主要對各層樓梯、木構架、屋面、墻面進行修繕,包括進行油漆和屋檐瓦片的修補等,同時進行防蟲防腐、用電安全和防火處理。
位于海曙大沙泥街西端與解放南路交匯處的天封塔,與靈橋一道,是寧波歷史文化名城的標志性建筑之一,也是寧波“海上絲綢之路”文化的重要遺存。它與城隍廟對面相望,曾經(jīng)是寧波市區(qū)最高的古代建筑。原來高18丈,六角形,孫中山曾登頂天封塔,眺望寧波全城。
天封塔的建造原因,是古代明州港江海通航的水運航標,港城重要標志。唐代以來,明州港崛起并成為中國著名的三大對外貿易港口之一。外國使節(jié)、留學生與商旅由明州港入口岸,經(jīng)浙東運河、京杭大運河直達京都。
中國中外關系史學會會長耿升教授講到法國人在《中國出口貿易實地考察》中描述道:“中國最美的寧波城……具有大量的歷史古跡。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名為敕封塔(即天封塔)……在塔壁上發(fā)現(xiàn)了法國三帆阿爾克梅納號上多名海員題畫的名字,該船曾于前一年訪問過寧波。”天封塔是歷史的見證,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文化遺存。
古時候沒有大型器械,當時的工匠是怎么建成這么高的塔呢?
“唐朝造起天封塔,沙泥堆聚積成塔,魯班師傅會呆煞。”這首流傳已久的童謠,透露了天封塔的建造技術。
相傳當時,采用泥沙層層堆積、再把磚石送上去的辦法建塔。天封塔旁邊的大沙泥街、小沙泥街也由此得名。

1935年重修前的天封塔(網(wǎng)絡圖片)。
關于天封塔,寧波人要知道的知識
據(jù)《鄞縣通志》記載:天封塔系“唐武后天冊萬歲及萬歲登封(公元695—696年)紀元時建,故得是名”??と艘暈殒?zhèn)郡寶塔。原塔高18丈,六角形,七明七暗共14層,傳說地下還有四層,故寧波人有“天封塔,十八格”的諺語。
天封塔第一次遭到重創(chuàng)是在南宋建炎三年(1129),金兵攻占寧波,毀于戰(zhàn)亂。之后紹興十四年(1144)重建,嘉定十三年(1220)再毀。
明代,它還曾經(jīng)遭遇過雷擊,在清代被臺風吹掉過兩次塔頂,到嘉慶三年又因為塔燈失火,引發(fā)火災,只剩下了磚頭砌的塔身。

1935年重修過的天封塔(網(wǎng)絡圖片)。
之后,天封塔不斷在被毀和重修中反復。
經(jīng)過兩百多年的風雨侵蝕,天封塔塔身損壞嚴重,塔身傾斜,開裂也越來越嚴重。進入上世紀80年代后,每到臺風季節(jié),住在塔周圍的群眾就紛紛寫信給市政府要求做好安全防范。
為此,市政府對塔的文物價值、城市的形象標志以及安全問題進行評估,到底是保留、拆除或者重建,進行過很長一段時間論證。并對塔的地基作了勘探。

民國時,在大沙泥街遠眺修復前的天封塔(網(wǎng)絡圖片)。
1984年6月,寧波市考古研究所對地宮考古發(fā)掘,共出土銀殿、銀塔等文物140余件,其中銀殿、銀塔等鐫有“紹興十四年”銘文。其中還有一件稀世珍品“渾銀鎦金地宮模型”,高49.6厘米,寬34厘米,厚24.7厘米,非常精美,目前也收錄于《中國文物精華圖錄》。
1984年7月,天封塔終因在1957年大修時東北角和西南角填充的混凝土不實和塔基的沉降,最后導致拆除重建。
1989年12月,按宋時風貌,天封塔落架重修后竣工,并對外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