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寧波網4月20日訊(記者沈孫暉 通訊員 胡凱熊貴奇)象山一群工人在丹城塔山上施工時,無意中發(fā)現了一些罐、碗等器皿。經縣文管辦工作人員初步鑒定,這批器皿是戰(zhàn)國時期的墓葬文物,距今已有2000余年。
據介紹,4月17日上午,徐振定、沈信根等10人在塔山上進行移動信號站擴建施工時,突然發(fā)現土里有些形似碗、罐的器皿。“有幾個年長的同事平時在電視上看到文物出土的報道,估計這些可能是古物,便立即聯系了縣文管辦和縣文物監(jiān)察大隊。”沈信根告訴記者。
該縣文管辦和文物監(jiān)察大隊工作人員隨即趕到現場,進行了初步勘察,并對現場進行周密保護,以防無關人員二次破壞墓葬遺址。隨后,一行人攜出土文物到縣博物館辦理交接手續(xù)。在縣文物監(jiān)察大隊執(zhí)法人員的現場監(jiān)督下,縣文管辦專家共清點出可考古修復的文物16件,其中保存較完整的文物有8件,另有若干零碎陶片。
據縣文管辦副主任史偉介紹,這些文物主要是印紋陶罐、印紋陶杯、原始瓷杯、原始瓷碗等器皿。根據器物的紋飾和質地等特征,初步斷定為戰(zhàn)國時期的文物。“這些出土文物為印紋硬陶,典型特征是質地堅硬,燒成溫度比一般陶器高,表面拍印幾何圖案紋飾。另外還有原始瓷器,是在制陶技術的基礎上發(fā)展而來的,系瓷器的原始階段制品”,史偉表示,這些出土文物可能是陪葬品,“這些文物的出土,說明象山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遺址埋藏為較豐富,對研究象山東周文化以及當時的墓葬形式,具有一定的歷史價值。”
據悉,縣文管辦組織人員到文物出土地點進行了仔細勘查,發(fā)現墓葬痕跡已經不清,可能在早些時候由于耕作等生產生活活動就已經遭到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