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wǎng)記者跟隨美團外賣騎手何雙雙體驗外賣騎手。
7月9日清晨,太陽還未完全冒頭,外賣騎手們已經(jīng)穿梭在合肥的街巷里,大汗淋漓。他們鏈接著商家和顧客,為大家送去便利。記者戴上頭盔,在高溫下開始了一場跑單體驗。取貨、爬樓、繞路、被取消訂單……看似簡單的工作也磨練著身體和心態(tài)。為小家奔波,為大家送達,這份“滾燙”的堅守,撐起了生活的煙火氣。
汗水浸透的“開門紅”
7月9日7:30,美團外賣瑤海片區(qū)站點內(nèi),何雙雙已經(jīng)打開了電腦登錄后臺,挨個提醒其他外賣騎手上線。當?shù)谝还P訂單進來,他便開始一天的配送工作,直到21:00。
何雙雙從事外賣配送工作兩年,是一名全職騎手,當天作為記者的入行師傅帶著跑單。
“送外賣,最重要的安全,其次才是速度。”面對即將體驗送外賣的記者,何雙雙一再叮囑,他拿來了工服和安全帽,并細致地調(diào)整帽帶松緊,提醒記者戴好。
記者接過那頂結(jié)實又帶著些許汗?jié)n的安全帽,一股混合著陽光暴曬和辛勤勞作的氣息撲面而來。在何雙雙關切的目光下,記者跨上電動車,固定好外賣箱,正式踏入了這片由訂單、導航和時間編織成的“戰(zhàn)場”。
系統(tǒng)接到的第一單是送往附近居民樓的一份拉面。取餐、送餐的距離并不算遠,加起來大約6公里。夏日清晨,雖然日曬還不強烈,但頭盔、防曬服加上悶熱的空氣,已經(jīng)讓記者滿臉都是汗。
取餐的過程順利,但剛駛出站點不久,一股灼人的熱浪便毫無保留地包裹上來。電動車駛過被曬得發(fā)燙的路面,陽光直射在皮膚上,仿佛細密的針扎。
目的地是一個老舊小區(qū),4樓,沒有電梯,只能爬樓。記者拎著餐食,一層層攀登,樓道里空氣凝滯悶熱,汗珠迅速從額頭、鬢角滲出,順著臉頰滾落,砸在臺階上,工服的后背也很快洇濕了一大片。
當終于敲開顧客家門,遞上那份還溫熱的早餐時,記者已是氣喘吁吁,汗水幾乎模糊了視線。顧客的一句“謝謝”仿佛帶著清涼,但轉(zhuǎn)身下樓時,雙腿的酸脹感立刻提醒著這份“開門紅”的份量。
一直陪著記者跑單的何雙雙遞來了隨身帶的冰水,每位騎手都會帶上五六瓶,隨時補充。何雙雙告訴記者,最難跑的不是老舊小區(qū),因為它們的樓層都不高。“我們最發(fā)愁的是大高層,有時候遇到小區(qū)的電梯壞了,只能爬樓梯,我前幾天還爬了16樓。”他說,時間緊張,十幾層跑上去,衣服全濕透了。
繞路與取消 心態(tài)的淬煉
緊接著第二單,一位顧客下單便利店商品。“這單好送!”記者慶幸接到了“好單”,卻因遇到臨時路面維修而被阻斷了路線,記者無奈繞行,看著手機屏幕上的預估送達時間,內(nèi)心開始焦急??简灲吁喽?,就在記者奮力趕路時,手機突然響起提示音——這單被顧客取消了。
停在路邊,看著手機上“訂單已取消”的提示,一股強烈的挫敗感和浪費了時間的沮喪瞬間涌上心頭。一直在前面帶著記者跑單的何雙雙卻笑著朝記者揚了揚下巴:“被取消訂單是常事,別上火,下一單更重要。”
深吸一口氣,記者重新點開接單頁面,強迫自己從懊惱中抽離。這份工作,不僅消耗體力,更在每一刻磨礪著情緒管理的能力。
何雙雙安慰記者,就當是熟悉了一條路線。這也是他平日里安慰自己的話,畢竟對于騎手們來說,最重要的就是熟悉路線。訂單多時,平臺會為騎手規(guī)劃順路路線,但像何師傅這樣的“老手”,更傾向于按照自己的經(jīng)驗安排送單順序。
回憶起剛?cè)胄袝r的經(jīng)歷,何雙雙笑著說:“第一次跑單的時候,進了小區(qū)找不到顧客家門,轉(zhuǎn)了快半個小時,顧客都急了,很尷尬。”后來,每次送單時,何師傅都會有意留心每個小區(qū)的具體布局。在工作之余,他也會花時間研究地圖,熟悉新小區(qū)和商業(yè)布局,以便提高配送效率。
“干這一行,最重要的是路線。”何雙雙說道:“剛開始干很容易迷糊,跑多了就記住了,現(xiàn)在看一眼單子就知道往哪里走了。”如今,他已經(jīng)對配送區(qū)域的大街小巷了如指掌,甚至能在高峰期一小時跑十來單。
午后高溫 車輪上的“鐵板燒”
午間配送的高峰時段,太陽攀升至頂點,地面蒸騰的熱氣扭曲了遠處的景象。電動車坐墊被曬得滾燙,即使隔著衣物也感覺灼熱難耐。
記者跟著何雙雙穿梭在樓宇的陰影與烈日的暴曬之間,如同經(jīng)歷著冰火兩重天。取餐點門口擠滿了等待的騎手,大家沉默地刷著手機,額頭上都掛著亮晶晶的汗珠。
送到一個商圈時,記者看到幾位騎手蹲在樹蔭下,匆匆扒著幾口自帶的午飯,水壺里的水早已喝掉大半。他們互相打趣著,臉上帶著疲憊卻也堅韌的笑容。
這份“滾燙”的堅守,是無數(shù)個“何雙雙”在高溫下默默扛起的責任,是他們用汗水和意志,支撐著城市生活高效運轉(zhuǎn)的脈搏,讓千家萬戶的餐桌、辦公桌準時升騰起溫暖的煙火氣。
“這份工作確實很累,但也有很多暖心的時候。”何雙雙說,有些顧客看到他們滿頭大汗,會主動遞來一瓶水,說一聲謝謝,這些微小的善意會讓他感到開心。
為了支持騎手們的工作,美團平臺也推出了一系列高溫補貼福利。各個站點也積極協(xié)調(diào)配送時間,鼓勵騎手在午后的時段休息。但何雙雙不愿停下來,因為他的身后還有家。
何雙雙的老家在宿州,家中有兩個孩子,一個上小學,一個還在上幼兒園。“我一個人來合肥打工,要掙錢養(yǎng)孩子們長大,是很辛苦,但這份工作的收入讓我挺滿意的。”他說,自己經(jīng)常在跑完單的夜晚和孩子們視頻電話,年長的孩子問他累不累,他都說:“送外賣能累啥,你好好學習,不要擔心爸爸。”
【記者手記】
“下一單”最重要
套上那頂帶著汗?jié)n的安全帽,一股混合陽光與辛勞的氣息瞬間包裹了我。當電動車駛?cè)牒戏首茻岬慕窒?,才真正明白我的師傅何雙雙那句叮囑的分量:“安全第一,速度第二。”這滾燙的奔波之路,就此啟程。
這一趟體驗,汗水浸透、心態(tài)屢屢波動,為了趕時間而焦急、為了找不到樓棟而焦慮,為了取消的訂單而生氣,但師傅一直笑眼瞇瞇 ,安慰著我不要著急、沒有關系——明明我接單的賬號是他的,我的笨拙延誤了他的時間、我的錯誤消耗了他的里程,他卻像一個經(jīng)驗豐富的船長,面對風浪,只專注于掌舵前方。
我問師傅為什么心態(tài)這么好,師傅說,這都習慣啦,這一單過去了,永遠都是下一單最重要。
這份近乎禪意的平和,是烈日下無數(shù)次訂單的取消、催促的鈴聲、爬升的樓層淬煉出的生存哲學——不糾結(jié)于沉沒的成本,只奔赴下一個確定的坐標。他遞來的不是簡單的安慰,是從生活打磨里淘洗出的真理。
跟著師傅,我穿梭在合肥老城的街巷里,就算是跟著導航,我也有走錯的時刻, 一個岔口猶豫,便可能繞進死胡同。但他,宿州人,才來合肥兩年,儼然成了這座城的“活地圖”。哪條小巷能抄近道避開擁堵,哪個小區(qū)后門離單元更近,哪家店出餐慢需要提前規(guī)劃,他都了然于胸。
我夸贊師傅在平凡崗位里也干出了智慧,師傅卻笑著說我:“干這行你吃不上飯。”
這樸實得近乎鋒利的話語,像一顆小石子投入心湖。它剝開了所有浪漫化的想象,指向職業(yè)最本真的底色:這是用汗水換取生計的奔波,是無數(shù)個“何雙雙”在烈日與寒風中為“下一單”奔忙的現(xiàn)實。 他的“智慧”,是生存壓力下逼出的本能;他的“平靜”,是生活磨礪出的堅韌鎧甲。他不需要被冠以“城市擺渡人”的宏大稱號,他只是在用自己的方式,扛起一個家,跑好每一單。
在這一程滾燙的奔赴里,我好像悟出了一些生活的本真。
合肥在線-合新聞記者 劉小容/文 張正朋/圖 實習生 萬天悅